|i行,於當地時間1月88時15衝破雲層,突然出現在基爾港的德國大洋艦隊上空。

為達到奇襲的效果,英國人不惜踐踏丹麥王國的中立,龐大的第一攻擊波機群實際上是從靠近丹麥領海的陣位出擊,藉著朦朧晨光自西向東橫穿丹麥部分的日德蘭半島,進至阿爾斯島後再向南突入基爾灣。

空防薄弱的丹麥軍既無法及時發出警報,更無力攔阻如此強有力的空擊部隊,事實上,當哥本哈根的王宮裡緊急召開確認情況和研究對策的御前會議時,結束突襲的英國艦隊早已遠離了丹麥領海。

眼下看來,德國人顯然沒有防到這一手,基爾港安靜地橫臥在赫爾的機群下方,沒有德國飛機,也沒有高射炮的火網。

第一攻擊波由第一航母中隊艦隊航空母艦上起飛的總共96架艦載機組成,包括6架戰鬥機、54架雷擊機|

戰鬥機隊的三分之一(1架)單純執行制空任務,餘下(4架)掛載小型炸彈,負責突擊基爾港附近的一個陸軍機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雷擊隊以9機為一組,在引導機帶領下分別選定一到三個目標實施雷擊,然而當大洋艦隊的錨泊陣形真真切切展現在赫爾面前時,他發現,三列艦列中靠西岸的那一列(也就是由舊式戰列艦組成第二戰列艦中隊)由於離岸太近,處於海圖上的淺水區,又有東面兩列艦列的屏護,根本無法攻擊,而位於東西兩列艦列之間、顯然是由最大最新型戰艦組成的艦列(第三戰列艦中隊)。只有最末兩艦由於缺乏西面艦列地屏護(第隊的舊式戰艦艦體較短且比第中隊少1艦),有可能加以攻擊。

位於錨泊場東側的那條艦列(第三戰列艦中隊8),與東岸之間有足夠發動雷擊的距離,且處於海圖上的深水區,魚雷不易觸底——也只好把打擊重點放在這條艦列上了。

三發綠色信號彈從赫爾手中迭連升起,攻擊開始!

幾乎與此同時,基爾港西岸的一處制高點上射出了當天的第一發77毫米空爆炮彈。

與直接面向北海、開戰以來一直作為大洋艦隊主力待機基地的威廉港相比,深處內陸的基爾港似乎並不是很迫切地需要強化防空,到年1月,威廉港配置有高炮連。裝備超過1065米氣球炮和高射炮、4門最新式40毫米機關炮和~.毫米機槍,而基爾港只有15個高炮連,裝備56門77毫米高射炮和840毫米機關炮

然而這些數字地紙面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所有的高炮部隊都缺乏訓練,尤其缺乏防禦航空魚雷攻擊的訓練——因為他們只能以陸軍飛機作為訓練物件,而陸軍航空部隊對海戰實在一竅不通。

德國海軍沉迷於體積龐大、滯空時間長、航程較遠的氫氣飛艇,對天空的投資絕大部分用於建設輕於空氣的浮空部隊,很少採購飛機,對建造飛機母艦也毫無興趣,海軍航空部隊的建設停滯不前。以至到開戰後,既沒有一架實用化的艦載機。連只能靠基地執行任務的水上飛機也寥寥無幾。

海軍高層對此毫不在意,德國海軍既採取了“存在艦隊”戰略,大洋艦隊就沒必要冒險開到大洋深處與優勢的英國大艦隊正面交鋒,只須乖乖躲在由雷場、潛艇、魚雷艇屏護地赫爾戈蘭灣,等待機會,不時往對方的薄弱處咬上幾口,一點一點消耗對方地兵力與士氣……

既然預定戰場都在近海,又有了可以連續十幾個鐘頭甚至幾十個鐘頭巡弋海天的大飛艇,發展那種猥瑣的短腿小飛機又有什麼意義呢?

至於沿海的防空,交給高射炮部隊和陸軍航空隊不就好了。什麼?珍珠港的教訓?好吧,珍珠港的教訓就是高射炮不夠多,飛機不夠多,那就一個勁的往軍港堆高射炮。在軍港邊修機場請陸軍飛行隊進駐,還有就是臨時把各種各樣能往天上打的槍炮七七八八地裝到軍艦上去,至於人員的訓練。訓練的方法,基地和艦隊防空作戰條令地編寫,都可以慢慢摸索,一項一項的搞嘛……

於是無論港口的防空部隊,還是軍艦上的防空槍炮手,大多都還在“慢慢摸索”階段,對於初次見面地“杜鵑”雷擊機,以及初次見識的大編隊空襲,除了以百倍的精神瘋狂發射安裝人工定時引信地空爆彈外,實在閃不出諸

沉著自信之類的反應。

在次元彼端的另一時空有這樣的記載: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平均每兩萬發高射炮彈才能擊落一架飛機,到戰爭後期才逐步下降到平均5000發一架。

打出“全軍突擊”的訊號後,赫爾中校又注意到,每艘德國主力艦都掛有繁複累贅的防雷網,包裹住兩舷的大半部分,不禁嗤然一笑。

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魚雷兵器的迅猛發展,英國皇.=發展出一種安裝在軍艦上的的防雷金屬網,可在錨泊時和低速行駛時抵禦當時技術效能尚有限的各種早期魚雷。

後來出現的魚雷的雷頭上裝上了防雷網切割器,對艦隊再次形成了嚴重的威脅。為對付新出現的切割器,又出現了網眼更密集的重型防雷網,在皇家海軍和德國海軍,重型防雷網仍然被認為是魚雷的屏障。就其他海軍強國而言,法國人結束了早期的一些實驗後就不再使用防雷網,俄國只在一小部分艦隻上裝備,義大利的少數戰艦上曾經短時間地採用,美國人和中國人則認為防雷網作用不大,一直沒有採用。

到了1907年,動力倍增的新型白頭.+上的重型防雷網,與之相應,皇家海軍防雷網的設計和裝備到終,“喬治五世”號戰列艦是最後一艘裝備防雷網的主力戰艦,“鐵公爵”級戰列艦的首艦“鐵公爵”號在試航期間曾經安裝過防雷網,但是服役時已經拆除。後來的艦艇設計中再沒有出現過防雷網的影子,原先裝備了的艦隻也逐漸予以拆除,到開戰時,皇家海軍已經完全摒棄了曾是主力艦必需裝備的防雷網。

只有腦子裡塞滿固化鋼筋水泥的德國海軍將領們,才會以“也許還有點用”的騎牆姿態,執著地保留這種實戰中只能成為累贅的沉重裝備吧。

事實上,在另一時空史書上記載著:到了一次大戰爆發時,除了英國和德國的主力艦只外,其他各國都已經取消了防雷網這一裝備。在1915年加利波利戰役初期,英國前無畏~時,被德**官指揮的一艘土耳其小型魚雷艇擊沉。隨後,一艘德國潛艇把前無畏艦成就號和莊嚴號送入海底。這三艘戰列艦當時都布放了防雷網,但新型魚雷證明防雷網已經成為擺設。

另外還有以下記載——頑固的德國人一直保留防雷網到日德蘭海戰,不過在戰鬥中他們發現防雷網在炮火攻擊之下極易損壞,再沒有保留的價值。“德弗林格”號戰列巡洋艦的槍炮長在記錄該艦的戰鬥損傷時寫道:“後部防雷網被擊中,並掛在左舷推進器上方,我們不得不在戰役**停下來幾分鐘,我們一遍又一遍地詛咒為什麼沒在開戰前把這幾百噸重的累贅扔掉。在任何情況下這種網子都只能部分地保護戰艦,同時因為我們幾乎從不在海上下錨,這東西對我們來說沒有任何用處,另一方面,損壞的防雷網早晚會纏繞到推進器上,航速就會驟減,那就意味著我們的船要完蛋了。因為這些原因,英國人早在開戰之初就拆除了防雷網,而我們直到在斯卡格拉克之戰(即日德蘭海戰)中吃了虧才想到把它去掉……”

赫爾對索普威思“杜鵑”雷擊機肚子下的mka型18英寸空射魚雷有著充分自信。

這種重量遠輕於同口徑艦用魚雷的機載兵器以犧牲航程為代價,重點保證戰鬥部威力和航速。為確保穿透德軍主力艦仍在裝備的重型防雷網,特別在雷頭上加裝了新型防雷網切割器,切割器在魚雷衝破防雷網後將自動脫落,以保證雷頭撞擊目標觸發引信。

開戰以來,第一航母中隊秘密集結於不列顛西海岸,苦練航空攻擊技術,重點練習使用mk]+的實雷打靶中,絕大部分mk>:顯示出相當的可靠性。

多格爾沙洲之戰為雷擊部隊提供了第一次實戰驗證的機會,然而當時“杜鵑”的目標是已經被己方戰巡重創過,毫無還手之力的死魚,像現在這樣,迎著滿天飛濺的爆煙,向深處敵腹心的軍港發動突襲,才是對這半年多來沒日沒夜刻苦訓練的真正檢驗!

傲慢自大的德國佬,見識見識天下第一的皇家海軍的威力吧!(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