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國藩眼裡,要先瞭解自身優缺點,再做適合自己的計劃,並持之以恆,不必過分苛責、不亂立flag,才更容易取得滿意結果。

“完人”不是一月、一年變成,而是數十年的積累沉澱,而堅持的核心就是懂得接納自己,只有這樣才不會在前進的過程中焦慮。

從一個七品小官到一代名臣,相當於月薪3k變成月入百萬的合夥人,曾國藩是怎麼做到職場如此順利的?

在給九弟曾國荃的信中他總結到:

長傲、多言二弊,歷觀前世卿大夫興衰,及近日官場所以致禍福之由,未嘗不視此二者為樞機。

驕傲自滿易得罪人,陷自己於困境中,廢話、牢騷太多,不僅有阿諛奉承之感,還會給上級和同僚一種不務實的印象。

如今職場關係戶屢見不鮮,曾國藩也是一臉拒絕:

弟當常以求才為急,其閶冗者,雖至親密友,不宜久留,恐賢者不願共事一方也。

不合適團隊的人,就算是至親密友,也不宜久留,否則,漸漸地,真正有德才的人都不願意與你共事。

除了聊人生心得、職場,家信裡他也常常關心子女,次子曾紀鴻過了縣試,本應繼續鄉試早日獲得功名,他卻在信中寫到:

今年不必鄉試,一爾工夫尚早,二則恐體弱難耐勞也,凡讀書有難解者,不必急求甚解,有一字不能記者,不必苦求強記,只須從容涵湧,今日看幾遍,明日看幾遍,久久自然有益。

可以看出,曾國藩深知孩子的優缺點,會根據他們的自身條件耐心引導、因材施教,曾紀鴻能成為著名數學家,離不開曾國藩的一番教導。

而他留下的“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的箴言,曾氏家族始終秉承。

獨處時若能做到思想、言語、行為謹慎,便能在處世時做到心平氣和,對人、事、物態度恭敬,身心自強健,心懷仁愛能使他人心悅誠服,堅持努力工作,就連神明都會為之欽佩。

如今子孫之傑出者240餘人,沒出一個“敗家子”。

收回伊犁、出使英法俄的著名外交家曾紀澤、擔任清政府駐韓國和德國大使的曾廣銓、翻譯家曾約農、中國味道化學理論創始人曾廣植……

曾國藩去世之後,他的學生李鴻章、李翰章整理了所有家書內容,出版了第一部《曾文正公家書》《曾文正公家訓》,影響巨大。

梁啟超就從曾氏家書,收穫了一套家庭教育良方,所以他一門九子,個個才俊。

國學大師錢穆更稱它是“十年來時時指導我讀書和做人的一部書”,得益於書中個人學習的訓誡,不斷自我鞭策、努力精進、終成一代大師。

曾國藩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作為晚清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從清末開始,曾國藩生前最看重的名聲已經“譭譽參半”。

從民國章太炎所稱的“民賊”,到解放後范文瀾所說的“漢奸、劊子手、賣國賊”,曾國藩頂著這些帽子進入歷史。

新中國建立後,老一代史學家在“曾國藩是劊子手還是近代化先驅”這個命題上,耗費了不少心思。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曾國藩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以至他雖已去世一百餘年,提起曾國藩,人們仍然津津樂道。

有的評論者說:如果以人物斷代的話,曾國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後一人,近代歷史上的第一人。

為什麼一個人會既有中興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值得肯定的是,無論欣賞他的人還是鄙視他的人都對他的家書推崇備至,可見他的家書不僅是一部記錄家常的書信集,更是一部蘊藏著為人處世,持家教子的智慧書。

但是他也殺人無數,且他殺人最理直氣壯的理由,恰恰隨著舊制度的覆滅遭到了最徹底的否定。

小時候的曾國藩並不出眾,不算天資聰慧之人,但曾國藩自幼勤奮好學,吃得苦中苦,是千古人傑中“笨鳥先飛“的光輝典範。

“勤能補拙“下,曾國藩8歲時,即對“四書五經“熟稔於心;14歲時,就能通讀《周禮》、《史記》等古典讀物。

可以說,憑著苦學,年少時的曾國藩便掌握了較為紮實的文化知識底蘊,遠遠超過同時代的青年才俊及自詡聰明的所謂“天縱英才”們。

曾國藩在27歲時,遊刃有餘地參加道光十八年軍機大臣穆彰阿主持的科舉考試,圓滿高中進士,由此步入晚清悲壯的政壇。

面對晩清腐敗衰落的局面,以傑出政治家大無畏的勇氣迎難而上,實施了一系列革新:

整肅吏治,嚴懲貪贓枉法的官員;強調“民生多艱“,當“以重農為第一要務“;主張“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為官不可自傲,當“修身律己,以忠謀政“;倡導廉正之風,施行仁政,發展國民經濟;不盲目排外,認真學習西方先進技術……

曾國藩的這些政治主張,對病入膏肓的晚清而言,就像打了一針強心針,起到了延緩晚清死亡的一時之效。

從曾國藩治軍的戰略思想及付諸實施的效果而言,無疑是開明而又先進的,影響深遠。

近代軍事家亦從中得到借鑑,對之推崇備至,民國有名的軍事專家蔣方震還曾勝贊曾國藩為“一個軍事天才家”。

曾國藩在多年的致仕治軍生涯中,在奉行程朱理學的基礎上,自成一體。

一方面,他不盲目崇拜程理學,客觀看待其時代侷限,在汲取精華中秉持理解、多元和包容的態度,對後來的陸王心學,亦兼容幷包,揚長避短。

另一方面,曾國藩認為,理學之侷限,可用氣學資源來彌補,根據氣學“稟氣而生“的理論,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元,天地萬物實則“同體“,不過是稟有之氣不同罷了。

故人勝於物,聖人不同於常人,常人多濁而氣薄,不得不說,曾國藩在理學上的研究是有獨到之處的,堪稱一代理學大家。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