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大唐遊俠傳》,寫盡男兒之間真豪情。

而南霽雲可謂是其中最精妙一筆。

他威風凜凜,鐵骨錚錚,後世將段珪璋與南霽雲評價為兩大遊俠。

千里救友,他將己之生死置之度外。

驍勇過人,他令敵軍聞風喪膽。

勇於任事,他盡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氣概。

臨終慰妻,他又是柔情百轉的痴心人。

古風俠烈,鐵骨柔腸正是中肯的南霽雲評價。

身處亂世,他以自己的全部血肉和生命去守護一座必破的孤城而毫無怨言。

正所謂“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他寧死不屈,與城偕亡,身死而靈魂不滅,在睢陽奏響了一曲永生的悲壯之歌。

有人對南霽雲評價,他齧指乞師,愛恨分明,重回危城,彰顯了戰士本色,和金庸先生射鵰中固守襄陽城的郭大俠同是鐵血丹心。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三十四部梁書中,溫雅儒俠固然清潤如春水,而南霽雲身兼江湖遊俠氣概與為國為民的赤子之心,卻是梁書中一股不可多得的浩蕩激流。

南霽雲的一生是轟轟烈烈的一生,正如梁羽生自己所評價的那樣“敢笑荊軻膽如鼠,好呼南八是男兒”。

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什麼是忠義坦蕩,什麼是亂世豪情,什麼是超出功利之外的永生價值。

南八,英雄不死,他所代表的華夏男兒,粗獷中現出柔情,俠義間偕有忠勇,必將如雕塑一般,永生於千萬人心中。

…………

“這人怎麼這般的熟悉?”

唐玄宗李隆基為之一顫。

這個名字……

南八,南八……

是了!

安史之亂郭子儀為何可以力挽狂瀾。

這其中難道就沒有其他人的幫助嗎?

南八在李隆基眼中,肯定是微不足道的。

可安史之亂這惡果,卻是由於李隆基而真實出現的。

種了這惡因,也嘗了這果。

“哎!”

“果真是朕做錯了。”

“一招失誤,滿盤皆輸啊!”

…………

南八戰死的功勞有多大?

他七歲兒子因此也獲封四品官,人們還說皇帝小氣。

唐憲宗元和四年,大文豪柳宗元正在永州熬日子。

自從他被貶官到荒僻的南方,來探望他的故人很少,他們都怕惹禍上身。這時候,朋友對柳宗元來說尤為重要。

但這一年,柳宗元又送別了一位好友,永州刺史南承嗣。

南承嗣到永州才兩年多,和柳宗元一見如故。

兩人時常在一起喝喝酒,侃大山。

近日,南承嗣接到朝廷調令,將他“量移”到澧州當刺史。

澧州比南部的永州好得多了,因為做官大都不想去南方。

“量移”相當於開恩赦免,從這兩個字就知道,南承嗣當初到永州也是因為受到責罰。

他之前是涪州刺史。

那是元和元年,憲宗皇帝李純發兵平定了西川軍閥劉闢叛亂。

有功者賞,有罪者罰。

因西川叛軍一度佔領了戒備不嚴的涪州,後來南承嗣被人告了一狀,就到了永州,和柳宗元做伴。

表面看南承嗣的職務沒變,都是刺史。

不過唐朝把天下各州按人口分為上中下三等,刺史的官階高的可以是從三品,低的還有從五品。

而南承嗣的身份比較特殊,他即便在貶謫期間,官階也沒降低過,一直是四品。

柳宗元為南承嗣的工作調動感到高興,不光給他寫了送別詩,還寫了《送南涪州量移澧州序》。

南承嗣的官位並不是讀書得來,而是因為他父親生前的功績,朝廷特批的。

事實上,南承嗣還是個七歲孩童的時候,就已經獲封“婺州別駕”。

別駕相當於於漢代的郡丞,職權大,有自己的專車,因而得名。

唐代的別駕是從四品。

一個七歲的小孩被封四品官,卻沒人表示不滿。

相反,時人還覺得皇帝小氣,給南承嗣的嘉獎太低了。

因為他的父親,正是千古罕有的大英雄南霽雲。

這個嘉獎多嗎?

真的不多。

要知道,當時睢陽城只有不到七千守軍。

而敵方呢?

那可是十多萬啊。

十幾萬對七千,這是一場本就毫無懸念的仗。

安史之亂可怕嗎?

非常可怕!

睢陽地處隋唐大運河的汴河中部河段,是唐軍捍衛江淮流域的最後一道屏障。

對唐王朝而言,富庶的江淮地區就是楚漢爭霸時劉邦的後院關中。

一旦睢陽失守,來自江淮流域的賦稅、軍需供應被就會被切斷。

而叛軍便可長驅南下。

到那時,恐怕十個郭子儀也救不了李唐的江山。

睢陽只剩下千把號疲弱不堪的殘兵,最終陷落。

睢陽堅守了十個月之久,叛軍付出傷亡十二萬人的代價。

南霽雲、雷萬春、張巡等三十六人拒絕向叛軍投降,全部遇害。

但睢陽的堅守為唐軍總體作戰贏得了時間,期間郭子儀指揮大軍收復了長安。

可嘆的是,睢陽失陷僅僅三天之後,官軍大部隊趕到,又奪回了睢陽。

只差這三天,南霽雲等“三十六將”以悲壯的方式名垂青史。

隨後官軍收復了東都洛陽,朝廷論功行賞,睢陽保衛戰的主要將領也得到追封。

南霽雲被追贈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

後來的北宋朝廷更為淮陽保衛戰的將領們立廟祭祀,南霽雲被尊為“二龍神君”。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如此評價睢陽保衛戰,“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彼時,大唐的天下之所以不亡,就在於睢陽保衛戰。

韓愈這段話出自《張中丞傳後敘》,這篇文章裡記述了南霽雲的事蹟,被正史採用。

如果不是韓愈,南霽雲的事蹟可能早已埋沒。

南霽雲殉難的時候,他的兒子南承嗣才七歲。

唐肅宗下詔褒獎南霽雲的後代,於是南承嗣獲封從四品的官位。

不過,按照唐肅宗的本意,南承嗣獲得的封賞可能更高。

柳宗元在《送南涪州量移澧州序》中說道,“君之土田之錫,猶挫於有司之手。”

這段話表明,有些朝臣反對給南承嗣更高的官銜,唐肅宗不得不妥協。

柳宗元又寫道,“故君南承嗣自未成童,品常第四,人猶曰於古為薄。”

也就是說,時人也認為朝廷小氣,才給南承嗣一個四品官的職銜,遠不如前朝尊崇英模的態度。

包括柳宗元在內的唐代人說朝廷小氣是有根據的。

例如漢武帝年間的韓千秋,主動請纓,率領兩千勇士南征越國之亂,結果全軍覆沒。但漢武帝欣賞韓千秋的勇氣,把他的兒子韓延年封為成安侯。

南承嗣雖然沒有他父親的蓋世神勇,也一直以父親為榜樣。

後來唐軍徵淮西、平定淄青節度使叛亂的時候,南承嗣兩次要求從軍效力。

從柳宗元為他代寫的奏書裡可以得知,朝廷沒有批准他從軍。

但這足以證明,南承嗣作為忠烈之後,也很想立功,至少不願意坐吃父輩的功勞而碌碌無為。

…………

“混賬!”

“我大唐有這樣的人才,他的後代給點嘉獎竟然如此小氣?”

“竟然還有人反對對他進行嘉獎?”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這裡頓時火冒三丈。

如此英雄,做出如此功績,難道不應該嘉獎?

若是沒了南八,說不定大唐江山都沒了。

所以李世民很是不懂,這幫朝廷命官到底是怎麼想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南八救了他們的命,可是他們呢?

怎麼報答的?

這種事情簡直讓人難以接受。

若是人人都這樣,還會有英雄願意真心為朝廷奉獻嗎?

…………

南八的篇章到此結束,接著將帶來另外的悲情人物的事蹟,敬請期待。

而後,在眾人的觀看中,天穹之上的投影再富變化。

…………

盤點華夏十大悲情人物。

上榜人物——商鞅。

所屬朝代——秦。

說起商鞅,就得說他的變法。

奏國能統一六國,關鍵也在於變法。

但最先變法的,並不是秦國。

整個春秋時期,中原各路諸侯輪番稱霸,秦國也一直想衝出函谷關在中原露個臉,沒能成功。

秦穆公也只是向西拓地千里,東面有強大的晉國阻擋,秦國想衝出關中很難。

到戰國時,魏國在李悝的變法下首先稱霸。

魏文侯以李悝為相,以吳起為將,一度佔領了河西之地,壓得秦國喘不過氣來。

吳起是個一心撲在工作上的變態狂,殺妻求將,與士兵同吃同住。

秦國在吳起面前,連戰連敗,毫無還手之力,幾乎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魏文侯死後,魏武侯繼位,吳起功高蓋主,受到權臣的猜忌,於是逃往楚國。

秦國這才有了喘息之機。

吳起在魏國的時候,只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到了楚國之後,受到李悝的影響,吳起也開始變法。

楚國在吳起的變法下更回強大,向南攻打百越,擴張地盤。

楚國不像魏國,楚國是個傳統的大國,貴族勢力大。

魏國是剛從晉國裡分出來的,貴族勢力的根基還不深。

吳起的變法引起了楚國貴族勢力的不滿,等支援吳起的楚悼王一死,貴族們就起來要殺死吳起。

吳起一看走投無路,就躲到楚悼王的屍體後,貴族們向他射箭,也射到了楚悼王的身上。

楚國的法令,傷害楚王的屍體滅三族。

楚肅王繼位後,把向楚悼王射箭的人統統處死,吳起的屍體也被車裂。

吳起在臨死想到用這個方法替自己報仇,確實聰明。

但是,吳起一死,他在楚國立下的法令也就廢止了,楚國又回到了老路上。

魏國和楚國因變法而強大讓列國看到了變法的力量,於是紛紛效仿。

奏國地處西部邊陲,一直被中原諸侯看不起,更是對變法有強列的渴望,這個時候商鞅就出現了。

商鞅的變法深受李悝和吳起的影響,其實他們的變法在本質上沒什麼區別,只不過商鞅做得更徹底,執行得更嚴酷。

商鞅變法的本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改分封制為郡縣制。

什麼是分封制?

周朝創立之初,除了王畿之外,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在自己的土地上建國,所以分封制也叫封建制。

諸侯在自己的國家完全自治,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法令,周王不干涉諸侯國的內政。

同樣的,諸侯國的國君自己留一塊土地,剩下的土地就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的封地就叫家,在自己的家裡,卿大夫有自己的家規,有自己的家兵,卿大夫往下就是士,士是最低一級的貴族,有貴族的身份,沒有土地,只能自己學好文武節,貨與帝王家,這叫修身。

士修身,卿大夫齊家,諸侯治國,天子平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說的是這四個等級貴族的職責。

與分封制配套的貴族承襲制度叫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通吃,大意是:天子的嫡長子繼承王的爵位和財產。

其他諸子封侯;諸侯的嫡長子繼承爵位和一切財產,其他諸子封大夫。

大夫的嫡長子繼承大夫的爵位和財產,其他諸子成了沒有財產計程車。

在諸侯國中,卿大夫既是爵位,也是職位,而且世襲罔替。這樣一來,卿大夫作為諸侯國君的臣子,勢力越來越大,還不能隨意撤換;這還是其次的,最主要的是卿大夫還佔有土地,世代承襲,實力越來越強,有的已經超過了國君,像魯國的三桓、晉國的六卿。

商鞅的變法,就是要廢除這一套。

首先世襲的官位沒有了,世襲的土地也沒了,一切都以軍功為準,功勞大的封爵,功勞小的,就算殺一個人也給你分田分地。

可以想象,商鞅這麼一搞,秦國的貴族會是什麼反應。

在以前,每開拓一片土地,國君就會把地分封給功臣,現在這個也沒有了,直接變成郡縣,郡縣的長官由國君任命,郡縣的稅收上交國庫。

郡縣制並不是商鞅的發明創造,第一個設郡縣的是楚國,楚國在早期從丹陽向東擴張的時候,滅了權國,不分封,改為權縣,設縣公替國君來管理。

不止是楚國,其他六國都有設郡縣,只是比較少,分封還是佔主流,只有商鞅把秦國一刀切地全部改為郡縣。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