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烈到蓋過一切的掌聲,是對魔術師、對節目的巨大肯定,但也如同在華夏國內一樣,他們並沒有等到李樂康的登臺謝幕。

他就這麼如煙消散了,如同神話人物的縹緲,留給眾人太多的意猶未盡,甚至已經有觀眾埋怨“為什麼他的表演場次這麼少”。

“想要再看只能等電視節目上映了,這還得等到暑期,從來沒有哪個節目讓我這麼念念不捨!”

“有時候我覺得李樂康很討厭,他為什麼要這麼懶!”

“我不知道!但下次他開專場秀我還是會第一時間搶的!”

“誰不是呢!”

觀眾對李樂康如今可是又愛又恨的心理。

走出球館的眾人,嘴裡仍然面討論著各種各樣的節目話題,有抱怨看不過癮的,還想再來一遍卻沒機會了的。

還有津津樂道裡面的場景,一知半解的年輕仔,給女朋友極力賣弄從油管博主那裡聽來的第二手知識,還有那些蹩腳到國人都聽不懂的中文,卻洋洋自豪的掛在嘴邊重複。

情侶裡的妹子聽了一臉崇拜,然後她問男朋友:“親愛的,女演員身上穿的是什麼衣服,它好精緻漂亮,我好喜歡!”

“Well,顯而易見這是中國風格的服裝,你知道的,在中國很多人舉行活動,他們節日的時候就會這麼穿,她們心靈手巧的女人還會自己做……”

男朋友開始胡說八道了,但這並不妨礙女孩的認真和嚮往,她心裡頭已經在想著,有機會也弄這麼一套。

實在是受到演出的影響,藝術的唯美依然在腦海裡回放,腳踩雲霧的飛仙,那驚鴻一瞥的身影,真是太讓人記憶深刻了!

有許多走出來的女人,也都在討論那是什麼衣服,哪裡有賣,她們也想要試一試……這可就愁了男朋友/老公們了!

口才好點的胡說八道一同糊弄過去,老實點的那就抓耳撓腮憋不出所以然,也因為敦煌飛天服,這幾個漢字對他們等同天書,難囉!

但有挑戰就有動力,這回去後專門學習的人不在少數,女人想要知道這衣服到底是什麼,或者去請教身邊的華裔朋友。

條件更好的,那已經跟華夏的友人聯絡上,還懂得在網路上尋找;而更聰明的,似乎嗅到了商機,想要進口一批試試水了!

還有部分音樂愛好者,也開始在琢磨這些BGM,這些他們說沒見過的樂器,他們覺得特別酷的地方。

場外還有媒體記者在活動,這不是李樂康團隊邀請來的,但似乎大家都很好的領會到了恰流量的姿勢!

換別人來,不一定會有這種陣容。

但他可是李樂康啊!

世界知名華裔魔術師,轟動全美的奇人,巫師或者超能力者,炒作大師或者神棍……觀眾們對他的稱呼千中百樣,這背後都是對他的肯定。

也意味著他的熱度之高,媒體記者來湊個熱鬧,明天弄一篇圖文並茂的新聞發上去,不比那些乾巴巴的狗仔娛樂更吸引人?

所以記者在體育場外採訪了許多路人,在問及這場表演如何時,大家的回答都是相當的統一:

“絕對驚人的演出!”

“顛覆了我的想象!”

“李樂康永遠的神!”

有個留著長髮的白人小哥,造型看起來就很文藝,他就洋洋灑灑談起來:“除了他們想說的,我覺得這場表演的樂器,非常的吸引我,當中那一排的青銅器,我不太確定是不是古董,但它的歷史絕對悠久,我覺得它是這場表演的尾聲完美點綴,我之前從未見過它,但我現在愛它!”

採訪裡既有路人的非常純粹的讚歎,毫不吝嗇的打出了滿分。

也有專業人士的分析,他們就喜歡從非主流的視覺,從舞臺佈局,從舞蹈藝術,從樂器使用去彰顯自己的不同。

說俗點就是:在電視臺鏡頭面前要抓緊裝逼了!

畢竟有相當部分美國人,骨子裡流淌著的是“沒有人比我更懂”的自信,就算不會也要扯兩句來裝逼才行!

不過這也才更熱鬧不是嗎?

當天晚上,看完表演的觀眾們紛紛在網路上分享了感受,如果說飛天是一部電影,它現在的評分一定是居高不下的。

即便是這種劇院表演的形式,也獲得了大家的口碑相傳,有幸親臨現場的媒體朋友正在埋頭趕稿,弄了一番專業獨到的評價。

“從舞蹈藝術角度,李的女演員據聞是國家級的舞蹈團,所演繹的技巧也是有目共睹,非常出色。”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從魔術技術的角度,李延續了他一如既往難以破解的手段,如夢似幻的同時,我看到了一個非常搶眼的地方,他依然在嘗試不同的型別!”

“他並不滿足於現狀,不會侷限於傳統的表演形式,在這場秀裡我看到了融合!舞蹈藝術的大量融入,使得藝術主題昇華了!”

“我很高興看到這樣一個勇於創新的魔術師,他會給這個行業帶來很多新的元素,或許某種新的流派就會在他手中誕生!”

媒體的評價也是非常之高的。

甚至可以說,你想要挑刺也得有這個鑑賞能力。

飛天秀是真正滿足了學院派和偶像派的地方,國家級的舞蹈團,加上魔法級的呈現手段,絕大部分人都沒這個實力去評價!

所以媒體幫助李樂康穩固了神位,甚至預言他“又將掀起的一個現象級”潮流!

這項表演已經透露過訊息,它的完整劇情將會出現在《李樂康的魔幻之旅》綜藝劇中,NBC電視臺會在下半年播出,巨資製作,重量級出演!

嗅覺靈敏的媒體人,甚至已經看到播出來後,有可能引發的一個小眾流行——對於華夏服裝、樂器的追捧。

當然媒體的措辭也謹慎了些,小眾流行,意味著他們覺得這想要變得大眾,廣受傳播,還是有點難度的,畢竟文化差異擺在那。

或許美國人會覺得很酷,但不一定都會去熱愛它。

但是事情也不能說絕對,就比如壽司,它就是打入美國非常成功的亞洲美食。

所以你不能說藝術——這種能跨越語言文化差異的精華技藝,不會引發人們的共鳴!

具體效果如何,還是得看下半年節目登陸熒幕,被電視臺廣泛傳播後,受眾們的具體反響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