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師道,字彝叔,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世人尊稱為“老種”。

魯智深在拳打鎮關西時,口中的尊稱的“老種經略相公”便是种師道,種家軍之後,其弟種師中亦是名將,人稱“小種”。

其實歷史上的种師道,打仗幾乎算無遺策,若是主事者都聽從种師道的意見,無論是西夏人,還是遼人,抑或是女真人,都討不了好去。

然而,种師道又是一個悲劇的人物。平西夏時總體還好,种師道為主帥,殺得党項人聞風而喪膽;攻打遼人之時,完全是因童貫不聽勸告,瞎指揮一氣,導致白溝河之戰失利,最後還成為替罪之羊;東京保衛戰,有种師道在,金人根本就是束手無策,奈何聰明如李綱,也犯下了不相信种師道的錯誤,在姚平仲和种師道意見不一時,選擇了相信姚平仲,偏偏最後姚平仲辦事不牢,偷襲金人失敗。而且在此之後,种師道的各種正確的戰略,都被人阻擾,最後導致抗金失敗,縱然是如此,汴梁城破,也是种師道病逝之後的事情。

東京城破之時,宋欽宗捶胸大哭道:“不用种師道言,以至於此!”

金兵將領破汴梁入城,很想拜見一下种師道,惜乎种師道已死,便找到种師道的侄子種洌,表達了對种師道的敬仰之情,且道若宋人用种師道之言,必不致落敗。

种師道死後,其侄子種洌護种師道的靈柩西歸時,在路上碰到強盜,強盜聽說是种師道的靈柩,都下拜致奠,並且反贈金錢以致意,其得人心如此。

在《宋史》中,種家軍比楊家將的名氣大,比楊家將的作用大,只不過楊家將走上了舞臺,被渲染得出了彩,而種家軍卻走進了線裝書,被文字湮沒了。北宋統治的168年間,種家軍英雄輩出:種世衡、種詁、種諤、種診、種誼、種樸、种師道、種師中皆為將才。種家子弟五代從軍,數十人戰死沙場。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趙皓選擇推薦种師道為三衙之首,讓其居太尉之職,收穫的自然不只是种師道一人,而是整個種家軍的支援。

同時,對种師道的薦舉,也向朝堂上的眾人宣告了自己的態度……他既不是童貫一黨,也不是蔡京一派。

因為种師道此人,耿直不阿,不但嚴重得罪過蔡京,也得罪過童貫,雖然出自西軍,卻並非童貫一黨。

种師道升任原州通判、提舉秦鳳常平時,他因為議論役法忤了蔡京旨意,改任莊宅使、知德順軍。隨即蔡京一夥奸邪又誣告他“詆譭先烈”,將他罷官,並且打倒在地再踏上一隻腳,將他列入“黨籍”。种師道被屏廢十年後,才以武功大夫、忠州刺史、涇原都鈐轄身份知懷德軍。

童貫掌握兵權後西徵,一路作威作福,官員們見到他一齊跪拜,种師道作長揖而已,而且屢屢在戰略上與童貫意見不和。童貫自是對种師道極為不喜,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下江南平方臘這麼好刷經驗的副本,童貫帶上了劉延慶等人,卻不帶种師道去蹭經驗升級。

這一提議,當即得到了趙佶的同意:“趙侄卿果然頗有識人之能,三衙之首非種彝叔莫屬,如此朕便遷种師道為太尉,統管三衙禁軍。”

趙佶對种師道其實還是很欣賞的,否則不會親自賜名了。他一心要再培養第三股勢力,制約蔡京和童貫兩黨,如今見得趙皓很上道,而且推薦的將領也是比較中意的,自是滿心歡喜。

眼見得趙佶一錘定音,眾人就算再想說什麼,也無話可說。一來种師道這樣的名將,在這個時期根本就找不到能與其媲美的;二來無論是童貫派還是蔡京派,雖然自己沒得利,但是有力的競爭對手也沒沾光,算是折中之策。

對於童貫來說,心中其實也有數,趙佶一向擅平衡之道,是不可能讓他的心腹之將來掌管三衙禁軍的;對於蔡京來說,原本以為趙皓會支援童貫,下定決心要拼死阻攔的,沒想到趙皓支援了一個中立派,也算是達到了理想的效果。

這個結果,看起來已是皆大歡喜,只是蔡京卻不願就此罷休。

“臣有本要奏!”

出列啟奏的,不是別人,而是蔡京本人。

眾人心頭一愣,要知道老公相已經多年不親自奏本了……奏本這種小事,一般都有人鞍前馬後的代言,除非是極其重要之事,譬如數月之前對遼金的戰略方向問題。

如今蔡京又親自出列,難道是要極力阻擾种師道的任命嗎?

趙佶的臉色也微微變了。

要知道蔡京有時逼急了還真敢跟趙佶叫板,因為大宋的祖制,在官員的任免上,宰相是有極大的話語權的,只要是九品以上的官員,就算是官家任命了,如果宰相不簽名,這道任命就下達不了。只是蔡京一向迎合趙佶,並沒有行使過這道權力而已。

幸好,蔡京說的是另外一件事。

“近百年來,宗室未嘗有任職官者,如今趙大夫既推薦種彝叔為三衙之首,掌管殿前司,而趙皓本人又執掌皇城司,掌管親從官,如此一來陛下之安危全系於趙皓一身,臣認為極其不妥。初趙皓執掌皇城司,為查實圍場謀逆弒君之案,今此案已了,趙大夫當卸提舉皇城司之職,否則不符祖制規矩。”

果然,這廝不是吃素的,既然丟了三衙禁軍,便要奪回皇城司的職掌,而且蔡京親自出面,明擺著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態度,一旦其以不符規矩為由,趙皓不捨棄皇城司,他便不在种師道的任命書上簽名,就算是趙佶也無可奈何。

趙佶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沉默了一會,轉而望向趙皓道:“趙侄卿以為如何?”

趙皓一聽,便知壞了,心底將蔡京祖宗十八代都問候了個遍,言行卻十分利索,當即彎腰一拜道:“老公相言之有理,臣請辭提舉皇城司一職,還請陛下恩准!”

趙佶這廝一向擅平衡之術,而且圍場刺殺之事,已將他嚇破了膽,蔡京這句話無疑是誅心之言,趙佶如此問他,便已是動了心,只不過給他一個臺階下而已,他豈會不識抬舉?

趙佶露出意味深長的笑容,眼中充滿了讚許之色,笑道:“趙侄卿捨身救駕,朕豈能疑之?侄卿既極力推脫,朕亦不勉強。不過,朕早已有意將親事官從皇城司中分離出來,另立一指揮司,負責查探聽取民情、監察文武百官及軍馬、偵查敵情……此職非趙侄卿不可勝任。故此拜太傅楊戩,為提舉皇城司;拜侄卿趙皓為……”

說到這裡,趙佶突然停頓了一下,望向趙皓道:“此指揮司初立,便由侄卿來命名,如何?”

趙皓正聽得一驚一乍的,開始聽到趙佶果然免去自己提舉皇城司的職務,心中難免失落,又聽得趙佶將親事官從皇城司中分離出來,心頭不免大喜,倉促之下,聽得趙佶詢問,不及思索,脫口而出:“便叫錦衣衛司罷。”

趙佶聽得錦衣兩字,只道趙皓少年心性,喜歡花裡胡哨,當即笑道:“好,便叫錦衣衛司,就拜侄卿趙皓為錦衣衛指揮使!”

趙皓大喜而拜:“微臣拜謝陛下!”

早朝終於告一段落。

這場早朝也算是近來最有意思的一場朝會,各方朝堂勢力角逐,最終居然是個皆大歡喜之舉。

趙皓以及請流派、童貫一黨,還有蔡京一派,雖然都稍稍帶著遺憾,但是最終的結果對於他們來說,並不算太壞。

而對於官家趙佶來說,似乎也是滿載而歸,在他的培植之下,在朝堂之上逐漸出現了第三股強有力的勢力,足以與蔡京、童貫等朋黨牽制和抗衡,更是利於他行使平衡之道。

只是,趙皓卻知道,薦舉三衙之首成功,得錦衣衛司,他才是最大的贏家!

PS:好罷,勉強算是三更吧……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