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實際情況來看,對於AssaultArtillery的人工配體研究早在AssaultArtillery專案開始前60年就已經被啟動了。但是,那時此專案還被各個國家所壟斷,成為國家間相互攻伐的武器,研究的重點也便集中於遺蹟的發掘與複製上。

在AD1945年,二戰最終結束前,美蘇兩方分別成立了自己的戰利品搜刮組織,美國方面成立了由俄裔美國人帕什(BorisPash)中校所率領的”阿爾索斯小組(TeamAlsos)”,而蘇聯方面則成立了所謂的“貿易聯盟”部隊,實質上是由當時的蘇聯戰時國防委員會(GKO,AD1946年後改組為蘇聯部長會議)直接領導的特別戰利品委員會。

雙方的目的都異常的明顯,搜刮第三帝國和RB帝國的戰爭遺產:核武器研究人員、軸黃餅、火箭技術、碟式飛行器、噴氣式發動機、後掠翼型空洞資料等等。表面上看,美國方面的部隊有著更高的效率,成功地敢在蘇聯人之前奪走了大多數的物資和資料,留給蘇聯人的不過是一點殘羹剩飯罷了,在美國人為此沾沾自喜之時,卻沒有人想到為什麼精英雲集的蘇聯特別戰利品委會會會在行動上如此緩慢呢?

實際上根據美國在冷戰結束後解密的資料表明,直到冷戰爆發後,美國才終於確切明白蘇聯人的伎倆,蘇聯的真正目的是所謂的遺蹟。蘇聯對於遺蹟的研究開始於AD1905年,也就是通古斯大爆炸三年前,研究院總部設立在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RomonosovMoscowStateUniversity),直屬於克林姆林宮,對沙皇本人負責。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正如我們今天得知得一樣,通古斯河附近是近代人類所掌握的第一座遺蹟,換句話說,蘇聯對於遺蹟的研究比美國或者後來的北約方面早了整整40年。而AD1908年6月30日的通古斯大爆炸則在冷戰期間的研究中被分析為近代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人為引發的遺蹟崩解,類似於核彈爆炸的效果相信正是由於遺蹟內部反應爐失控所造成的。

回到AD1945年,在美國忙於強佔核武器研究相關人才和裝置的時候,蘇聯特別戰時委員會也找到了自己的目標——由第三帝國托特組織所挖掘出的第一遺蹟(Urkunde01),也就是所謂的克什埃計劃的前身。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除了得到了完整的遺蹟以外,也獲得了納粹的”死亡天使”門格勒醫生的協助,也因此獲得了他再奧斯維辛集中營中進行的相關人體試驗的第一手資料,再加上在柏林的威廉皇帝研究所醫科資料庫中獲取的資料,蘇聯甚至有計劃的在古拉格的勞改營中”複製”出了相關的實驗機構(事實證明,蘇聯方面比德國人做得更好),這些資料所帶來的優勢在之後逐步顯現出。

由托特組織所挖掘出的遺蹟資料被儲存在布萊歇雷德(Bleicherode),也就是美國俘獲維爾納馮布勞恩的地方,美國方面帶走了這裡幾乎所有的火箭裝置和技術人員,但是上帝是眷顧蘇聯的,由於蘇聯紅軍前鋒已經逼近,人手不足的阿爾索斯小組並沒能帶走這些資料(實際上美國也沒有將遺蹟的事作為優先處理事項),而是將遺蹟的資料幾乎完整的留給了蘇聯人。由此,蘇聯得到了位於諾德豪森哈茲山地下的完整遺蹟和第三帝國傾盡全力研究十餘年的全部技術資料。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很多早期資料都是俄文的原因,在遺蹟相關的研究中,蘇聯方面在開始的時候就佔有著幾乎半個世紀的領先優勢。

AD1947年,冷戰爆發,美蘇雙方陷入了軍備競賽的泥潭之中,美國在核武器上的優勢在AD1949年被打破,蘇聯也建成了相應的威懾能力,雙方再一次回到都同一起跑線上。

而在之後的一年(即AD1950年),根據我們俘獲的相關資料可知,蘇聯在塔巴沙爾B試驗場實驗性部署了所謂的“海星”。當時美國為此將塔巴沙爾B試驗場列為第一類打擊目標,在洲際導彈進入戰備值班後,也一直有超過兩個技術的戰略核武器對準了這個試驗場。然而根據我們所掌握的情報,“海星”並不是指某種單一的武器或是裝置,蘇聯在AD1950年塔巴沙爾B部署的實際上是一整套根據在步萊歇雷德獲取的遺蹟本體和資料複製出的模擬生產系統,佔地146.63平方公里,由五條間隔120°向外擴充套件的主軸構成本體。換句話說,這並不是一套用於進攻的複合武器系統,在蘇聯方面的資料中,這套系統在AD1950年開始運轉,第一次生產出有效的“產品”已經是AD1961年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