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有必要把整個故事串起來。

京城的“海眼”被相關部門封了之後,漸漸淡出人的視野,只是偶爾還會有人把海眼拿出來當成茶餘飯後的談料。

龍居住的地方叫做龍宮,乃是時空扭曲形成的一個須彌空間,所以我們人類是看不到的。

籠罩在地球周遭的由於時空扭曲形成的須彌空間不在少數,透過所謂的“時空隧道”和人間相連。那麼龍宮和世間相同的“通道”叫什麼呢?難不成叫做海眼?

咦,不錯,正是海眼!!

關於京城“北新橋”的海眼故事,很多人肯定都耳熟能詳了,一個關於大明初建的故事。故事畢竟是故事,他有一定的依據,也有吹牛皮的成分,我們所要做的是透過故事的表層,去粗存精,看到裡面的“實質”。

京城所在乃是龍脈之所,應該沒有人有異議吧?!有異議也得保留。

因為京城是龍脈之所,所以歷朝歷代,許多都把都城建在京城。

龍脈是風水學的說法,講的是一個地方有龍氣。龍氣這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比人體的氣場還要玄乎。風水學磚家叫獸是根據山脈走向進行推理定脈的。這就和中醫裡的“望聞問切”四字箴言差不多。

《陽二宅全書·龍說》雲:“地脈之行止起伏曰龍。”

意思是說,地脈走向起伏不定,巍峨聳立,就叫龍。放眼全華夏,龍脈何其多。

按理說有龍脈的地方都可以定都的。既然華夏那麼多地方都有龍脈,為什麼其餘的地方沒有成為都城,以前不會,現在不會,將來說不準?

京城的龍脈是不是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京城龍脈的特別之處肯定是有的,就是海眼的存在,龍氣森然啊!

就衝這一點,別的地方就比不過京城。

就拿六朝古都金陵來說吧!許多人都說金陵有龍脈,具備成為帝王之都的潛質。這個說法確實不錯,金陵是個好地方,瀕臨長江,就像被一條大龍纏著一樣。既然是風水,就要有山也有水。金陵除了被長江纏著,市內還有連綿走向的群山,最有名的當屬鐘山。鐘山古稱“龍山”,東西長約7公里,南北寬3公里。除此之外,金陵城內還有許多湖泊,最不缺的就是水了。

明代著名文人楊榮在《皇都大一統賦》中盛讚金陵的風水,曰:“既渡江左,乃都金陵。金陵之都,王氣所鍾。石城虎踞之險,鐘山龍蟠之雄。偉長江之天塹,勢百折而與流。炯後湖之環繞,湛寶鏡之涵空。狀江南之佳麗,匯萬國之朝宗。此其大略也”。

可是金陵就是比不過京城,僅有的六個朝代在這裡建造都城,還都他丫的短命,區區幾十年就隕落了。

是啊!金陵為什麼不能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帝都呢?

有人就說金陵城的風水格局被嬴政破壞了,等等神馬的,以至於金陵城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金陵是有龍氣,但是龍氣不足!如果沒有京城的存在,相信金陵城會成為帝都的。奈何,既生瑜又生亮,金陵城就被龍氣更旺盛的京城比下去了。

京城的龍氣乃是“龍”身上散發出來的,而且還是“真龍氣”,因為這裡有海眼的存在,龍宮和人世間交通的紐帶。

我們華夏人自稱龍子龍孫,把龍奉為至上,當做圖騰去崇拜。在我們華夏人的心目中,龍都是善良的,都是很會呵護人的。

可是龍真的都這麼善良嗎?不見得吧!龍生九子,有好幾個混賬他丫都是暴脾氣,比如說叫睚眥的老二。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於金陵城,可是他對北方的京城也很重視。上一個朝代,元朝,都城就是在京城。元朝一滅,京城就有些沒落了。朱元璋就捉摸著把京城改造一番,讓燕王朱棣去坐鎮。但也不排除朱元璋有遷都京城的想法,雖然最後沒實施。

古代有工部這個部門,就和今天的城建差不多,專門蓋房子修馬路的。朱元璋就讓工部大臣去把京城修建一下。

工部大臣說道:“京城之地,古乃苦海幽州,有孽龍作怪,厲害了得,臣子怕是降服不了,還請皇上另派軍師們去吧!”

朱元璋也覺得工部大臣的話不錯,於是就沒為難他,後來派了軍師中扛把子的兩個人物,大軍師劉伯溫和二軍師姚廣孝去修建京城。

劉伯溫這個人,很厲害,是華夏歷史上唯一一個能和諸葛亮相匹敵的一個人物。我們華夏民間廣泛流傳這麼一個說法: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

劉伯溫又名劉基,除了是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之外,更是一位前罕有古人,後罕有來者的風水大師,做的很多預言聽說都很準確,能夠“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洞悉宇宙的好些奧秘。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劉伯溫前世乃是天庭的一尊大神,就和李二蛋是濟公轉世差不多。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民不聊生。玉帝就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一把,降妖伏魔那叫一個無往不利。

姚廣孝也很厲害的,是個法相無邊的和尚,類似法海禪師之類的一個人物,弄不好也是某個羅漢轉世。姚廣孝俗姓姚,初名天僖。十四歲時,度發為僧,改名道衍,字斯道,號獨庵,亦自號逃虛子。

要說姚廣孝這個和尚吧,有點不大專業。正兒八經的和尚都是不問俗世的,整天唸經誦佛自能功德無量。可是姚廣孝其人,當和尚期間,遊歷四方,天南地北沒少去,名山大川也留過腳印,並與當時許多吳中文人往來頻繁,交遊酬唱,評書品畫,甚至被列為“北郭十友”之一。四十八歲,姚廣孝經人舉薦,入燕府輔佐燕王朱棣,並密勸燕王舉兵,策動“靖難之役”。靖難之謀既成,做了皇帝的朱棣便拜姚廣孝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並復其俗姓,賜名廣孝。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