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所見的農作物到不是珍奇之物,只是尋常的蔬菜佛手瓜,其形似兩手合一行佛禮,故稱為佛手瓜,乃是佛教徒比較喜歡的一類蔬菜

佛手瓜的稱呼耐是本尊學名,其在川內卻是叫法不一,又稱為:兔兒瓜、胡兒瓜、葫蘆瓜、梅瓜、瓜瓜、壽瓜等等,果形優美,適合庭院種植,可供觀賞和遮蔭綠化但其價格之低廉簡直駭人聽聞,菜市場正攤位最多一塊五一斤,外面的游擊隊散戶,最多也就賣一塊錢一斤,甚至五毛,兩三毛也在賣,而在村裡,這玩意兒根本無人收購,多到用來餵豬

但佛手瓜的營養價值卻非常高,嫩瓜含鈣是黃瓜、冬瓜、西葫蘆等蔬菜的二倍,含鐵是南瓜的四倍,黃瓜的12倍,含鋅量也相對較高,對兒童的智力發育,男女不育症,尤其男人某某功能衰退療效明顯,可緩解老年人視力衰退這鈣、鐵、鋅全齊了,算是真正的食療優選品

其食用的做法就多了,蒸、炒、炸、燉、悶、涼拌……只要你想,總能選到一種你喜歡的口感來,川內一般把佛手瓜切成絲炒來吃,或是切成佗子用來燒肉,燉肉等

其中又以白sè或nǎi油sè品種品質最佳,不過川內一般都是最普通的青sè種,其種植也忒簡單,尋一個破籮筐,把留種的老佛手瓜整個埋在裡面,佛手瓜又有個特xìng就是種子需要連帶外面的瓜肉一起儲存,一但把種子挖出來不出兩天就會流失養分失去了發育的能力

籮筐裡面要選肥沃的泥土,等培育出苗子後直接把籮筐放到樹下就OK了,佛手瓜的藤就會順著樹幹爬上去到時候果實就會掛滿整個枝頭,遠遠看著還以為是樹上找的果子呢

也有些村民直接讓佛手瓜爬到瓦房上面去,到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至於專門搭建棚子的在村裡幾乎沒有,一般藤條的植物都是讓其爬在樹上,這樣既方便,又不佔用土地也不會遮擋陽光影響土裡的植物生長,當然外面種植來觀賞,遮蔭等就另說了,自然是架設的棚子越大越好

方文現在看到這一珠佛手瓜也就是爬在路邊一戶村民的瓦房上面的,現在已經掛果了,而且正是採摘的季節一直可以採摘到冬天老佛手瓜用來燉來吃味道特別粉,單論燉出來的口味比嫩瓜強太多了,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佛手瓜屬於純天然的綠sè食品,因為根本無需用肥料,也完全不用打農藥,只要培育苗種時籮筐裡的土地夠肥沃就行了,等藤條長開後茂盛的根莖會自己在土裡吸收所需的養分恩,所以這裡要選破籮筐,因為等藤條慢慢長大後,這個籮筐也就徹底爛了,根莖也會跟著生長進下面的大地裡

佛手瓜還有個特xìng,在北方是一年種,也就是每年都需要培育苗種,但是南方卻是屬於多年生也就是培育一次,後面接連幾年甚至十幾年都可以不用管了,每年就等著採摘果實一根藤,只要下面的土地肥沃,藤條能手舒展生長,掛果兩三百個完全不成問題

而現在方文的想法居然是想殺雞取卵,也就是現在就打算把佛手瓜直接給挖了,因為佛手瓜還有個不為人知的小秘密,或者說是就算知道了也沒引起注意的秘密,那就是佛手瓜其實和野生山藥有個共同的特xìng,其根下面有果實

年份越長的山藥下面的結出的果實就越多,而佛手瓜也是如此,據不完全統計,至少五年份的佛手瓜下面才能挖出果實來,年份越長的甚至一次xìng能挖出一籮筐出來

比起所謂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來得強悍多了你只需要在籮筐裡埋進一個佛手瓜,然後年年都能採摘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果實,最後就是浪費點沒有成本的豬糞澆灌而已,幾年後當你挖出其根部的時候,還能收穫一籮筐的果實,這簡直?怎麼說呢,這才是真正的一本萬利啊

而且這下面的果實可不簡單,是真正的極品,方文雖然不知道這根部的果實營養價值怎麼樣,但其味道真的太霸道了,和野生山藥的味道各有千秋,甚至還要強悍一些

根部果實的顏sè有些麻黃,和挖出地的土壤顏sè比較接近,其形狀到是和上面的青sè佛手瓜相似,只是個頭要小一些,而且看起來有些似流失了大量的水分一樣,但是燉起來那滋味簡直無法抵擋,吃一口滿嘴都是粉粉的感覺,湯也相當濃,喝一口只能感嘆胃太小,恨不能獨飲之

在川內的山村裡,一般情況下不會主動去挖下面的果實,往往等到很多年後見其藤條沒長出苗,恩,佛手瓜的藤冬天要乾枯的,來年會長苗,等見到無苗長出,也就代表這珠藤掛了,而到這個時候就晚了,長不出苗也就代表下面的果實爛了或是因為什麼原因壞了,現在去挖自然什麼也挖不到

所以這也造成了即便在村裡,也有很多農戶不知道佛手瓜還有根部結果實的特xìng,而清楚的農戶,往往又很多年才挖一次,挖出來也就吃了,全然沒當回事,導致佛手瓜的這個小秘密居然沒有流傳出去

方文想到這兒,連忙拿出手機上網查了查,居然在度娘上也沒找到佛手瓜這個根部長果子的特xìng頓時就樂了,沒有大範圍流傳出去才好啊,要是誰都知道了還怎麼能算是送給妹妹的獎勵呢

想到這兒,就轉身回了魚莊,李大廚最近正忙著研究鴛鴦鴨的事情,冷櫃裡幾十只鴨子足夠其慢慢研究了,方文一進去就直接說明了來意

李大廚聽了後,卻是疑惑的問道:“村裡家家戶戶都有梅瓜佛手瓜,外面城裡販賣的也老多了這麼便宜的東西真的能賺錢?”

方文笑道:“李叔你就放心,到時候給你封個大紅包”

李大廚見此也就樂呵呵的說道:“那成鴨子就先放一放,今天中午我們就吃黃梅瓜燉肉”所謂黃梅瓜也就是佛手瓜根部果實的稱呼了,各地叫法不一

“好,用排骨燉,油水不要太多了,外面城裡人都喜歡清淡一點我這就叫李大嘴去挖一籠黃梅瓜過來”方文出聲道

李大廚理解的點了點頭,關於菜裡面的油水問題其實在村裡也經歷了兩個大的階段,以往是盡量少吃油水,因為家裡窮吃不起,現在條件好了就轉變成猛吃油水,也就是即便是素菜也大多用豬油炒,燉湯的話恨不得滿鍋面都漂著油老人們也尤其喜歡吃肥肉,用句俗語就能表達:肉管三天,湯管七天意為同樣金錢賣的肉只能吃三天,如果用來燉湯卻能喝七天,這是指的是給身體提供的同等營養價值在以往村裡人要麼會買肥肉,要麼就是買骨頭回去燉,買瘦肉吃的真的不多越肥越喜歡殺過年豬的時候,也是誰家豬的肥膘厚來評定家裡媳婦的賢惠標準

其實不光是沿海那邊喜歡燉湯,川內的農村也是如此,只是做法不同,川內燉湯的時間不會太久,油水要足,這樣燉出來的肉不會太爛,營養也沒全流失進湯裡這肉自然吃得爽快,而滿是油水的濃湯也喝得舒坦恩,隨便提一句川內農村只要是燉東西,裡面惟獨不能缺少的就是肉

據不完全統計,在川內農村,有百分之六十的老人在喝了油水足的燉湯後,當天的晚上的睡眠就會變得級好很多老農,尤其是老婦人,在喝了濃濃的肉湯後,第二天早晨大多會起不了床,恩,是因為睡得太香,導致生物鐘都往後推遲了,這其實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老農們除非是生病了,不然早晨都會按時起床即便到了現如今這種喝濃湯導致晚起的情況也會時常發生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實睡眠時間會越來越短,很多老人不是因為勤快才起得早,而是真的睡不著了,所以晨煉的主力大軍才會是老人們

總結出來,還是村民們平時的飯菜營養有些跟不上啊

隨後方文就給李大嘴掛了個電話,讓其去把家裡的佛手瓜給挖出來送到魚莊,其實挖下面的果實的最佳時間是等到秋季去了,也就是藤條枯萎前的時候,不過現在挖也無所謂了,因為上面的青sè佛手瓜真的不值錢,在村裡的地位也只比天生地養的毛竹要高一點而已

小鎮範圍這麼大,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佛手瓜,即便家裡無人的,樹下的佛手瓜每年也會頑強的自然生長,自然也可以挖出果實來,而且就算其中有些家裡的佛手瓜是種,或是年份不長,但是這麼大的基數,只要肯出錢,那下面的果實就能源源不斷的提供

在加上,不僅僅是龍洞鎮,隔壁鄉鎮也可以去收購,甚至放大到整個縣裡……

搖了搖頭,方文發現這思緒貌似飄遠了,他現在根本用不了這麼多,一切還是等看情況在說,真要是掃蕩式的收購一次,也不太可能,因為這是做長期生意,今年一次全挖了,就要等好幾年才能繼續挖啊,中途的空白期就麻煩了

所以這挖根雖然是殺雞取卵,但是只要邊挖邊種,形成良xìng迴圈,那啥,也就是形成所謂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才是王道啊

笑了笑,心想正好,今年挖了之後,來年就種植上發光後的佛手瓜種子,到有些期待到時候佛手瓜的口味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隨後,方文就直接殺到了公社,到也沒多少事,一是修改了一下黑板上的收購專案,把近期出來的水果蔬菜等等定了價位,這也是和幾家蔬菜店商量出來的價格,不算太高,但絕對會高出村民們的心理價位

關於竹筍等大量收購的問題,現在還不敢,因為冷凍廠那邊的裝置還沒搞定,不過場地卻已經在修繕了

另外方文找到周先生,讓其聯絡這邊的施工隊給他鏟一個大場地出來地點就在公社附近,也算是變相的先佔地這個大場地主要是用來修改一個泡菜、豆瓣、柿餅、幹竹筍等加工場地,修建起來相對比較簡單,快的話,十來天就能完工

又和前來公社的村民們聊了一個多小時,到是收穫頗豐,另外方大娘那邊會時常給他傳遞村裡的八卦訊息,不過親自聽的自然不一樣

之後就是找幾個公社幹部商量幼兒園的事情了因為這個幼兒園他打算直接在公社裡面搞,公社的房子雖然老舊,不過這個質量真的沒得說,真遇到地震絕對是村民們的房子先倒

一問之下,方文到是有些鬱悶,居然沒招到合格的老師村裡有些婦女到是比較感興趣不過這完全沒必要啊,如果還是由村裡的婦女過來當老師,那和孩子們在自己家裡玩泥巴有什麼區別,何必搞個幼兒園出來呢

追問其情況還是因為村裡的文化程度高的年輕女人真的太少了,要找幼教專業的就太難了對此方文也是毫無辦法,而這邊幼兒園的場地現在也沒辦法修繕,大家都是外行人現在修繕出來估計也不合適啊

方文也只有無奈的想到看到時候能不能找薛鎮長幫忙,原因就在於,一般情況下,村裡的孩子考上好學校去外面讀書後,就會出示錄取通知書等把戶籍遷到學校去,只要遷移戶籍,zhèng fǔ直接有登記,也比較好查詢村裡有誰家裡的孩子去讀幼教專業了而畢業後戶籍可以掛到外面城裡的人才交流中心等雖然是集體戶口,但戶籍卻算是城裡人了恩,村裡人其實一直把戶籍問題看得很重要認為只有戶籍遷移出了村裡,才真正算是有出息了,又牽扯到境界的問題,其實大多數的村裡人都嚮往外面城裡的生活,年輕人是幾乎都嚮往外面的大城裡,不然村裡也不會是現在這個情況,都是些留守的老人孩童,中年人也佔了一部分,大多已經過四十歲了

但村民們去了城市裡打工卻沒有歸屬感,追其原因還是因為無房,最後就導致N多房奴出現,或是一些村民見在大城賣房實在沒有希望,也就只把自己當成了城市裡的過客,心想著等年紀大了就回村裡去,趁著年輕拼命掙錢,這才有了中年的村民其實最勤勞

很大一部分中年村民的想法都是寧願掙錢在村裡修樓房,也不願意在打工的城裡賣房子,甚至一些年輕人也是這種想法,即便這修樓房和外面小城市買房的價格差不多,也寧願在村裡自己修樓房

都說現在民工的工價高,甚至高過了普通白領,一天一百是起步價,二百左右是正常價,一天幾百也不是不可能,但民工的生活真的不是一般人能過的,光是無社保這一點就無法讓民工有歸屬感,年老了在工地幹不動了,又拿什麼養活自己,如果在城裡無房,真的不如回村裡去,把老房子收拾收拾,或是提早修好了樓房,接著在把荒地整理整理,種點糧食,養上家畜,在存點積蓄,等什麼時候走了,也算是給後代留下了樓房和些許存款,也算能閉目了……

借問一句:你的幸福感有多少?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搖頭搖頭,把思緒拉回來後,方文把想好的事情交代了一遍,接著就屁癲屁癲的回魚莊了,還記得上次吃佛手瓜根果還是十幾年前呢,或許貪吃也算是他的一個大缺點,呵呵

快到魚莊的時候,剛好遇見八nǎinǎi帶著小丫頭往下面走,也就是上次打穀子的時候他託在肩膀上的小丫頭,剛滿四歲,也是因為小丫頭他這才想到辦幼兒園的事情

村裡對小女孩的稱呼沒個定論,媽媽對小女兒的稱呼經常會出現什麼:小二姐,大妹……三妹,么兒,相對比較隨便,真正叫名字的反到不多見

“小丫,你在吃什麼呢?”方文迎了上去,才發現小丫頭正吃著黑呼呼的一坨什麼

八nǎinǎi接話道:“是紅苕,細娃貪吃,就從餿桶裡拿了一個”

方文頓時就明白了,細娃對是小孩子的稱呼,餿桶也就是裝餿水洗鍋水的桶,也用來裝豬食,而村裡煮豬食的步驟,也就把垛好的紅苕藤,或是菜葉青草什麼的混著紅苕煮好,然後起鍋前在把玉米粉子,穀糠等混進去就OK了而裡面紅苕,也會提前剁成塊,這樣煮得快一些,但有些個頭小的紅苕就直接放進鍋裡煮了

真要說起來,村裡的豬食算是乾淨衛生的,不論口味和烹飪的粗糙程度其實人也可以吃,恩,青菜藤葉加玉米粉子等粗糧,人吃了也無所謂,不過穀糠人卻不能吃,貌似吃多了會得啥病最極品的豬肉,就是不喂糧食,也就是只喂青菜藤條啥的,不過怕是一年也長不到兩百斤,所以在村裡會混著糧食一起喂,根據家裡的糧食收穫的多少,才決定每天往青菜裡面的新增數量

“文叔,你要吃嗎,甜的”小丫頭舉起小手叫道

方文一把抱起小丫頭,沒想丫頭的小手就伸到嘴邊,手上拿著的紅苕塊有些黑,這是因為混著紅苕藤煮出來的顏sè,方文笑著一口就咬了上去,恩,味道有點不太純正,多了些枯澀和包穀粉的味道,心想,今兒算是體會一把豬的口味了

“文文,你咋也吃了呢,這是喂……”八nǎinǎi連忙叫道,這話卻沒說完

方文笑道:“這有啥,當年小時候也沒少吃紅苕,八nǎinǎi你這是到?”

“沒啥事,到下面去竄竄門子”也就是去嘮叨家常的意思

方文接話道:“要不把小丫留在這兒玩,我帶著”

“成啊”八nǎinǎi笑著說道,然後又囑咐小丫頭別頑皮,要聽話之類的云云

PS:求下推薦票萬分感謝()

百度搜尋最最全的 ///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