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回希特勒營救墨成功同盟國登陸意半島

雖說義大利國王和巴多格裡奧,急於要求同盟軍媾和,可是為了避免德國人在義大利實行軍事政變,他們不得不假裝繼續作戰。新外長古阿里格利亞特別關注的是向盟國解釋,他為了緩和德國人的猜疑起見,在義大利北部同裡賓特洛甫舉行會談。會談後發表的公報比過去更加明確地說明,義大利仍是德國的一個“積極的盟國”。

但這只是一種表面的姿態,當時義大利全國都渴望和平,尤其是希望儘早擺脫德國人的控制。8月15日,巴多格裡奧政府暗中派出代表和盟國秘密接觸,並且宣告:盟軍一旦在義大利本土登陸,意大利政府就立即準備加入盟國對抗德國。

194年9月日,盟軍在義大利南端登陸。9月8日,巴多格裡奧政府公開宣佈:義大利和西方國家於9月日秘密簽訂了停戰協定。

義大利退出戰爭,使希特勒十分惱火。他再次把戈培爾叫到臘斯登堡對他說,這是一件極其不要臉的事。此外,墨索里尼被推翻,也引起了希特勒對自己地位的擔心。他決心進行報復。

9月8日深夜,德軍開始包圍羅馬。巴多格裡奧和王室遷到陸軍部大樓內,宣佈戒嚴。在緊張和驚慌的氣氛中,深更半夜,由5輛汽車組成的車隊,穿過羅馬的東城門,向亞得里亞海岸的佩斯卡拉港駛去。這群人中有義大利王室、巴多格裡奧和他的內閣閣員等高級官員。他們乘兩艘快艇,在9月10日清晨到達布林迪西,在盟軍佔領區迅速成立了反法西斯的意大利政府機構。

希特勒為了防止任何正在醞釀的叛變,命令撤銷了所有德國親王在國防軍中的職務。黑森的菲利普親王過去一直在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之間做通信聯絡工作,常到大本營來,這時被逮捕,交給秘密警察去發落。他的妻子瑪法爾達公主是義大利國王的女兒,也遭到逮捕,並且同她的丈夫一起被關進集中營。

隨著法西斯政權的崩潰,義大利全國到處都出現動盪不安的政局。這種情況促使希特勒下定營救墨索里尼的決心。在他的同事中,絕大多數將領,甚至象戈培爾這樣的人物,都懷疑這位義大利前領袖,還是不是一個非常寶貴的物件。但希特勒仍然堅持這樣認為,堅決主張營救他。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希特勒不僅想為這個仍有私人感情的朋友幫一次忙,而且想讓墨索里尼擔任義大利北部新法西斯政權的首腦。這樣,可以減輕德國人管理這部分領土的負擔,並且幫助保衛那條漫長的供應和交通線,防止懷有敵意的義大利人民破壞。

墨索里尼在7月6日以後被拘留在蓬察島,隨後轉到離撒丁島海岸不遠的拉馬達勒納島。巴多格裡奧擔心德國人進行一次奇襲,因而在8月底,把他偷偷轉移到亞平寧山脈最高峰大薩索山峰頂的小型休養地,而且只有一條鐵索鐵路可以通往那裡。

希特勒獲悉墨索里尼下落後,立即派飛機到山頂上空偵察,並且制定用滑翔機運載部隊,大概可以登上頂峰,制服義大利憲兵警衛隊。然後用一架小型費賽勒怪鳥式飛機把墨索里尼帶走。這個大膽的計劃於9月1日執行,領導者是希姆萊的黨衛隊裡一個知識分子出身的黨徒,名叫奧托.斯科爾茲內的奧地利人。

為了保證營救成功,避免憲兵隊開槍傷人,斯科爾茲內在出發前特意綁架了一個義大利將軍,把他裝進自己的滑翔機裡。當他率領空運部隊在距山頂100碼的地方降落時,他發現墨索里尼正在二樓的一個視窗,滿懷希望地張望著。大部分義大利警衛看見德國軍隊就逃往山中,少數沒逃的也在斯科爾茲內和墨索里尼的勸阻下,沒有動用他們的武器。

斯科爾茲內把他抓來的將軍當作人質,推在隊伍的前面,大聲叫警衛們別向這個義大利將軍開槍。果然一滴血也沒有流,幾分鐘後,“領袖”被塞進那架小型飛機裡,從山頂一小塊盡是石頭的草坪上冒險起飛了。他們先飛到羅馬,後來又把墨索里尼送到慕尼黑,同元首舉行了會談。墨索里尼十分感激希特勒的營救。

墨索里尼曾發誓寧可自殺,也不願落在盟軍手裡,被送到紐約麥迪遜廣場去展覽和在開普敦劇院去出醜。在墨索里尼被捕不久,這兩家公眾娛樂場所爭先給艾森豪威爾打電話提出:如果將這個法西斯頭子在他們那裡展覽三週,每家願捐獻1萬英鎊給美國的慈善事業。墨索里尼聽到這個訊息後,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好,生怕落到那般地步。如今被元首搭救,怎能不感激涕零呢!

在臘斯登堡兩位法西斯頭子重逢後,墨索里尼除了一再感激之外,再也沒有當初對法西斯事業的那股“雄心壯志”了。他意志頹唐。尤其使希特勒失望的是,他並不想在德國佔領下的義大利恢復法西斯政權。希特勒在同戈培爾長談時,表露出對墨索里尼的失望心情。

戈培爾在日記中寫道:“元首希望義大利領袖做的第一件事應該是用一切報復手段懲處背叛他的人。但他沒有作這樣的表示,因而就顯出他的真正無能。他不象元首那樣是一個革命家,他總是以義大利本國人民為念,這就缺乏作一個世界革命家和起義者的寬廣胸懷。”

9月15日,在希特勒的勸說和鼓勵下,墨索里尼壯著膽子宣稱:他要重新掌握法西斯黨的領導權;而且,一個新的共和國將在自己的領導下開創。

9月底,經過一番短促的準備,墨索里尼粉墨登場了,他在加達爾湖畔設立總部。這個可憐的政權以“薩洛共和國”聞名於世。其實,這個新政府只不過是納粹德國的一個侵略工具,墨索里尼現在不過是希特勒的一個傀儡。

在墨索里尼的住所周圍,由黨衛隊一支特別部隊嚴密守衛著。為了把他臭名昭著的情人克拉拉.貝塔西,護送到這個優美的湖畔勝地,特地調了一個師的兵力來負責這項工作。潦倒的獨裁者由於情人又回到自己的懷抱,好像在他愁悶的生活中又增添了一絲樂趣。

義大利的投降,使它在巴爾幹半島上的數十萬軍隊完全出乎意外。許多部隊陷於當地游擊隊和力圖報復的德國人之間,因而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

科孚島上7000名義大利駐軍,幾乎全部被他們從前的同盟者殲滅了,克法利尼亞島上的義大利軍隊,一直抵抗到9月日。愛琴海各島的一些駐軍企圖分成小批逃往埃及。在阿爾巴尼亞、達爾馬提亞海岸和南斯拉夫境內的一些意軍分遣隊,參加了當地游擊隊。更加頻繁發生的情況是,他們被送去參加強制勞動,軍官則遭到槍決,在門的內哥羅,意軍兩個師的大部分軍官由鐵托組成了“加里波第師”,在反擊德國法西斯戰爭中作出了重要犧牲。在巴爾幹半島和愛琴海地區,義大利軍隊在9月8日宣佈停戰以後損失大約4萬人,其中不包括那些在流放營中死去的士兵。

由於墨索里尼在德國人的扶植下,成為所謂共和-法西斯政府的首腦,因此盟國迫切需要對這一切進行反擊。除了加強軍事行動外,還需要盡一切可能來加強義大利國王和巴多格裡奧的權威。這樣,可使他們盡最大的努力忠實履行停戰協定,交出義大利艦隊。此外,由於軍事原因,還必須動員和集中義大利國內一切渴望對納粹德國作戰者,至少對德軍進行抵制和阻撓的部隊。這些部隊已在積極開展活動,因此,英美蘇三國首腦發表宣言:

英國、美國和蘇聯三國政府,承認巴多格裡奧元帥所宣告的意大利王國政府的立場,並且授受義大利國家和武裝部隊的積極合作,將它們看作在對德戰爭中的一個共同交戰國。9月8日以來的軍事事件,以及德國人對待義大利民眾的殘暴行為,終於導致了義大利對德國的宣戰,事實上這已經使得義大利成為一個共同交戰國。美英蘇三國政府,將要在這種基礎上,繼續同意大利政府一道工作。三國政府承認意大利政府關於把德國人驅逐出義大利以後,服從義大利人民的意志的諾言。不言而喻,義大利人民透過憲法手段,來決定他們最後所希望的民主形式的政府這一絕對的和充分自由的權利,決不容許遭到任何損害。

本來義大利投降,可使盟軍有機會以極小代價和努力,在愛琴海獲得重要的戰果。義大利駐防軍,絕大多數服從國王和巴多格裡奧的命令。如果盟軍能夠在義大利駐防軍受到各島德軍的威嚇,而被解除武裝以前到達他們的駐地,義大利軍隊是會投誠過來的。

但希特勒很快採取了措施。羅得、勒羅斯和科斯這三個島嶼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重要堡壘,長期以來就是盟軍的重要戰略目標。羅得島是這群島嶼的鎖鑰,它有良好的飛機場。如果獲得這個島嶼,英美空軍可以從那裡起飛,以保衛盟軍可能佔領的其他島嶼,並且可以使盟國的海軍完全控制這片海域。

在丘吉爾看來,如果不撿起這些寶貝,真是坐失天賜良機。但由於英美意見不一,彼此協調不夠,直到9月上旬才由戴維.斯特林中校組成的特殊空中防務團,在敵人後方兩三百英里的地方,對機場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和成功的襲擊。9月9日晚,陸軍少校傑利科率領一個小隊用降落傘在羅得島著陸,企圖迫使該島投降。但德軍十分頑強,意軍卻屈服於他們的權威。傑利科不得不迅速撤退。此後,要想攻佔6000名德軍堅守的羅得島,所需兵力勢必要多出許多。

盟軍司令部瞭解到,德國人曾料定盟軍將在他們的東南翼形成致命的威脅。9月4日,在希特勒召開的一次軍事會議上,陸軍和海軍都極力主張,在目前還有時間的情況下,應當從克里特島和愛琴海的其他島嶼撤退。他們認為,以前佔領這些前進基地,為的是在東地中海發動攻勢,現在局勢完全改觀了。必須避免軍隊和物資的損失,因為這些人力和物力對防守大陸將起決定性的重要作用。

希特勒批駁了他們的意見。他堅持認為他不能下令撤退,尤其不能下令從克里特島和多德卡尼斯群島撤退,因為這樣作勢必帶來不利的政治反響。他說:“我們的東南歐盟國的態度和土耳其的態度,完全取決於他們對我們實力的信心。如果放棄這些島嶼,那就會造成一種極不利的印象。特別令人擔心的是,這會使新近成立的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共和政府發生嚴重的動搖。”

為了扭轉在愛琴海的不利局面,9月底,在英國海上協助下,營陸軍分別佔領了科斯、勒羅斯和薩摩斯三島。從戰略上說,科斯島是羅得島之外又一重要島嶼。該島的一處機場,盟軍戰鬥機可以從那裡展開活動。因此該島成了德軍反攻的目標。從9月18日起,這裡成了德軍日益頻繁空襲的目標。10月日黎明,德軍傘降部隊突然在中央機場降落,擊退了島上的守軍,從而重新佔領了科斯島。

就在科斯島陷落的那天,英國海軍部命令包括5艘巡洋艦的強大海軍增援部隊,從馬耳他開往愛琴海。艾森豪威爾也派遣兩個遠端戰鬥機大隊前往中東,作為一種臨時措施。10月7日,德軍一個運載援兵前往科斯島的護航隊,在海空軍的夾擊下被摧毀。幾天後,海軍又擊沉了兩艘德軍的運輸艦。可是,遠端戰鬥機在11日撤退了,德軍再次掌握了制空權,而盟軍的艦隻只能在夜間活動,才不致遭到嚴重損失。

戰鬥機撤退,決定了勒羅斯島的命運。德軍幾乎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利用分散的小船隊,繼續集結兵力。11月1日清晨,德軍在強大海上艦隊的掩護下,分別在該島東北和勒羅斯城東南的海灣同時登陸。當天下午,600名傘兵在地峽降落,從而把英軍防線切成兩段。島上的營守軍,沒有空中支援,卻遭受敵機的猛烈轟炸。他們苦戰到11月16日晚,終因力量懸殊而被迫撤退。

勒羅斯島陷落,盟軍在愛琴海的希望暫時破滅了。英軍立即設法撤退薩摩斯和其他島嶼上的少數駐軍,並且從勒羅斯島救出殘餘部隊。但盟軍的海軍又遭受嚴重損失,6艘驅逐艦和兩艘潛艇被敵機和水雷擊沉,另有4艘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受傷。

盟軍在陸上的軍事行動,開始進展也不順利。9月8日夜晚,當英美軍隊從廣播中聽到巴多格裡奧政府宣佈投降的訊息後,許多士兵以為明天的戰鬥行動將會是輕而易舉的,但實際上恰恰相反。9日凌晨4時0分,克拉克的部隊開始在薩勒諾登陸,儘管對德軍陣地進行了夜間轟炸,艦艇進行了強大的炮火支援,第5集團軍仍遇到德軍強烈的抵抗。德軍航空兵首次使用遙控導向滑翔炸彈,對盟軍的炮火支援艦艇進行了突然襲擊。

盟軍在登陸的第一天,僅攻佔了一小塊立足點,直至11日才佔領薩勒諾,建立了一個登陸場。由於盟軍的行動極為緩慢,德軍統帥部得以調集兩個師的兵力,於1日向薩勒諾地區進行猛烈的反撲,迫使盟軍後退,並將其分割成兩部分。盟軍面臨失敗的危險。幸好大批空軍和個師的增援部隊及時趕到,總算保住了已經奪佔的登陸場。

與此同時,英軍對義大利南部的塔蘭託進行了一次成功的襲擊。亞歷山大及時利用義大利宣佈投降的有利時機,從英國第1空降師中精選了6000名士兵,前往塔蘭託執行一項似乎很冒險的任務。這支空降兵由於缺乏運輸機,只好乘軍艦於9月9日從海上直接駛進港口,很快佔領了這個可供一個集團軍使用的大海港。

10月初,希特勒採納凱塞林元帥的建議,改變了他對義大利戰略的原有決定。在這之前,他主張把軍隊撤到羅馬的後面,僅僅守住義大利北部。現在他命令軍隊儘可能向南面打去,展開所謂“冬季戰線”,從亞得里亞海沿岸的桑格河背後開始,穿過義大利崎嶇的山脊地帶,延伸到西海岸的加里利亞諾河口。一年來,德軍從非洲、西西里島和義大利南部,幾乎是馬不停蹄地後撤,這時高興地轉過身來殺回馬槍了。

希特勒的這一行動,雖然取得了重大戰果。但這正好陷入了英美兩國魁北克會議作出的戰略決策圈套中。盟軍已把橫渡英吉利海峽的進攻置於首要地位,要從義大利和地中海戰區撤出8個精銳師返回英國。尤其是英美兩國的兩位重要的虎將蒙哥馬利和巴頓的調離,使得義大利從此成為次要戰場。

但對於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來說,他們的意圖十分明顯,想在羅馬南面保持一條戰線,那裡的地形有利於防禦,而盟軍的裝甲部隊或炮兵的優勢卻無用武之地。這不僅可以有效地牽制盟軍,而且有利於保衛墨索里尼搖搖欲墜的北方“共和國”。

由於戰略重點的轉移,雙方力量的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德軍在第一線兵力已達9個師,而其後還有大約15個師在更北的地區,已知的總數達4個師,或許可多達8個師。墨索里尼還在加緊蒐羅散兵遊勇和徵兵抓兵,按照計劃將集結總數達60個師的兵力。德國人顯然要縮短他們在歐洲堡壘周圍的戰線,以便組成一支後備軍。這支後備軍可以用來增援他們在義大利的軍隊。

對比之下,盟軍的地位就不利了。他們在義大利本土可以使用的軍隊最高數量是:10月底1個師,11月底1個師,1月底增至14至15個師。以當時的人力和物力,再加快軍隊集結的速度是辦不到的。從戰略安全上考慮,在羅馬南面建立一條穩定的戰線是必要的,而且必須獲得足夠的縱深地帶。

因此,在羅馬北面攻佔一個堅固的防禦基地就變得十分迫切。為了這一目的,英軍第8集團軍向前推進,經過一系列的戰鬥後,逼近桑格羅河。這裡駐有德軍4個師。為保持主動,亞歷山大的意圖是,第8集團軍應當過河,在這條戰線上突破“冬季戰線”;隨即儘量向前推進到佩斯卡拉-阿韋察諾公路,從那裡威脅羅馬,並使敵人在西海岸的交通發生危險。

盟軍已在桑格羅河對岸建立了橋頭堡,但敵人的主要防禦工事設在對面的高地上。天氣惡劣,陰雨連綿,道路泥濘,河水猛漲。因此進攻推遲到11月8日才開始。這一天,英軍第78師、第8英印師和最近到達的紐西蘭師發動攻勢,並且獲得了很大進展。經過一週的激烈戰鬥後,他們在桑格羅河對岸10英里的地方穩住了陣地。

克拉克將軍統率的美國第5集團軍,沿著公路費力地向卡西諾逼近,並襲擊了德軍主要陣地最前哨的防禦工事。1月0日,英國第10軍和美軍第軍,攻打公路西面的卡西諾峻嶺,經過頑強的戰鬥,在一個星期後,終於把敵人肅清。

在公路的東面,由美軍第軍和第6軍進行了同樣的激烈戰鬥。直到新年伊始,敵人才被擊退。這時,第5集團軍才沿著加里利亞諾河,以其支流拉皮多河全面擺開陣線,準備來年發動新的進攻。

就在歐洲戰場呈膠著狀態之時,在東方的中國戰場上,正在發生著生死決戰。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