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分崩離析雷諾辭職

法國戰敗貝當投降

作為法國戰時內閣總理,保羅.雷諾面對法軍潰敗局勢,他仍在想法使助手和同僚們珍惜自己的榮譽,從此團結、振作、奮勇抗敵。5月18日,他下決心改組了最高統帥部和內閣。讓達拉第去主管外交,自己兼任國防部長,任命新近從近東回國的老將軍魏剛,接替甘末林,並請80高齡、法國著名的凡爾登勝利的老英雄貝當元帥,擔任副總理和國家軍委副主席。

然而事與願違,年邁的貝當元帥想的不是爭取抗戰勝利。而魏剛將軍在視察了前線之後,竟心灰意冷地認為,繼續打下去已經毫無意義了。他說:“政府只有留在巴黎束手就擒,再沒有選擇的餘地了!”而他的意見居然得到了貝當元帥的支援!

雷諾總理感覺到,自己在內閣越來越孤立,他需要同志和朋友的支援。於是,在法國戰爭最後階段的6月5日,再次調整內閣人員的時候,雷諾力排眾議,特別是不顧貝當的反對,毅然任命晉升准將才10天的戴高樂,為法國國防和陸軍部副部長。從此,戴高樂為法蘭西而戰鬥的崗位,就從坦克車裡轉移到政治舞臺上。

一見到雷諾,戴高樂直言不諱地指出:“形勢發展很快,失敗主義很容易淹沒一切,這一點就更加有可能了。我們與德國人之間實力相差太懸殊,除非是出現奇蹟,否則在法國本土無法獲勝,甚至無法守住。最高統帥部已經被意外事件嚇倒,再也清靜不下來了。而且您比旁人更清楚,政府的周圍籠罩著怎樣一種絕望的氣氛。貝當元帥和他的幕後人,將使今後的局勢按他們的方式發展。但是,如果1940年的戰爭失敗了,我們還可以打贏另外一仗。”

戴高樂思索片刻接著說:“我們要儘可能堅持在歐洲大陸作戰,同時必須下定決心,準備在法蘭西帝國範圍內繼續作戰。這就需要有一個政策來安排以下各項事宜:必須把戰爭資源運往北非;必須挑選有能力的領導人來指揮這次行動;而且不論對英國人有多大意見,都必須與他們保持密切的聯絡。”

這時,戰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敦刻爾克撤退後,英國在大陸上只留下一支象徵性的軍隊:一個步兵師和一個不滿員的裝甲師。法國被迫以殘存的71個師,來迎擊德國140個精銳師。戰局急轉直下,所謂“魏剛防線”很快被突破。更為嚴重的是,法國統治集團內瀰漫著失敗主義情緒,高級將領內投降派比比皆是。

戰爭伊始,普雷塔拉將軍就丟下所指揮的4個軍,隻身逃往尼斯;第一集團軍群司令布朗夏爾將軍,還是在5月6日,就公開談論向德國投降。貝當就任副總理後,露骨在鼓吹必須保留一支軍隊,來“維持內部秩序”,否則“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

魏剛上臺後,為阻止德軍對法國南部的進攻,倉促在法國北部松姆河和埃納河一帶,構築了一條“魏剛防線”,由第10、第7和第6集團軍防守。此時,法軍統帥部仍未將馬奇諾防線上毫無作用的兵力,調來增強防禦。

德軍為了不讓5月底退到松姆河、埃納河一線的法軍設防固守,立即向巴黎和法國內地發起進攻。其主要部署是:以AB兩個集團軍群兵力實施強大突擊,突破“魏剛防線”,佔領法國首都巴黎,前出到馬奇諾防線後方,然後再配合部署在馬奇諾防線正面的“C”集團軍群,攻佔馬奇諾防線,圍殲該處法軍。

6月日和4日,德軍先以大量航空兵,襲擊法國各機場和重要目標,摧毀法軍飛機900多架,奪取了制空權。接著於5日拂曉,在180公里正面,分兩路發起攻擊。“B”集團軍群自阿布維西、亞眠一線實施突擊。由於法國頑強抵抗,每晝夜進攻速度僅為5-7公里。德軍於9日投入戰略預備隊個師,於1日突破法軍防線,並渡過塞納河向南進攻。

“A”集團軍群在瓦茲河、埃納河之間突破法軍防線。到6月9日,隆美爾就已到達魯昂郊外,對法軍第10集團軍的撤退進行卷擊。結果在見隆以南,法第7集團軍只好朝巴黎撤退,形成了又一次“敦刻爾克”大撤退。

6月11日,法國政府遷往圖爾,次日宣佈巴黎為不設防城市。1日,德軍“A”“B”兩個集團軍群,從東南和西南兩個方向迂迴巴黎,並前出到馬奇諾防線的後方。14日,德軍未經戰鬥進佔巴黎,在埃菲爾鐵塔上掛起了德國國旗。

德國軍隊在向各路進軍時,除了遭到區域性抵抗外,沒有遇到任何阻礙。當南下的德軍前出到馬奇諾防線側背時,德軍“C”集團軍群從正面對馬奇諾防線發起進攻。法軍腹背受敵,難以抵抗。慘淡經營10年,寄託法軍巨大心血和希望的馬奇諾防線,頃刻間土崩瓦解。6月17日,德軍攻佔萊茵河畔的斯特拉斯堡,近50萬法軍被圍,除少數逃往瑞士外,其餘全部被殲。

6月8日,魏剛在見到戴高樂時,面對失敗處之泰然,只是說:“啊!要是我能有把握,使德國人給我留下必要的部隊來維持秩序的話,那就好啦!”這位在前線屢戰屢敗的將領竟然宣揚說:巴黎公社的歷史困擾著法國的上層人物,他們寧願蒙受戰敗的奇恥大辱,也不願再看到巴黎落入起義人民的手中。當然,也對法國共X黨在6月6日,提出進行全民抗戰的建議置之不理。

6月10日,法國政府倉皇逃離巴黎,先後遷都圖爾和波爾多。就在同一天,墨索里尼突然宣佈對法作戰。為此義大利動員了個師,從勃朗峰到地中海00多公裡戰線上向法國大舉進攻。法國只能以6個師與之對抗。

處於南北夾擊中的法國向英國告急。丘吉爾於6月11日和1日兩次來法國緊急磋商,並宣稱即使在敦刻爾克後,也願與法國共存亡。但他並沒有增派一兵一卒,自6月15日起,還陸續將所有英國士兵全部調遣回國。

雷諾也曾向美國求援,他在6月14日致羅斯福的急電中疾呼:“拯救法蘭西民族的唯一希望,是今天就將舉足輕重的強大美軍投入戰爭”。美國政府除空頭同情和安慰外,只是再三告誡法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將它的艦隊和殖民地交給德國。這事實上也是英國政府唯一真正關心的事。

儘管孤立無援,法國仍可依靠自己的力量,繼續為民族獨立和生存而戰。著名的抗戰派,法國內政部長芒代爾等,主張將政府遷往北非繼續抵抗。時法國在北非有10個師,國內另有50萬後備兵,可以重建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又擁有艦隊和黃金,完全可以自成一體,憑藉地中海天險同德國對抗。

但投降派越來越佔上風。6月1日,魏剛在內閣會議上公開要求停戰,並且威脅說:“假如不立即要求停戰,對軍隊以及老百姓和難民就將失去控制。”

次日,貝當向內閣提出一份備忘錄,斷然反對以任何形式繼續抵抗。雷諾在貝當等人影響下,又給丘吉爾發了封要求同意法國單獨媾和的電報,並且暗示如果英國拒絕,他就辭職。戴高樂到倫敦後,得知電報內容,內心十分沉痛。他和英國政府幾經協商,想出了一個相當大膽的救急辦法:建立英法聯盟,讓英法兩個民族合併為一體,共同承擔戰爭責任。這樣,法國的單獨媾和就沒有意義了。當天下午,他們草擬了《聯盟宣言》,下午交英國戰時內閣討論批准,下午4時半,戴高樂打電話把這件大事告訴雷諾。

這對不得不屈從閣僚壓力的雷諾,不亞於一支強心劑。電話那端丘吉爾興奮的聲音更是令人振奮:“喂!雷諾,戴高樂是對的!我們的建議可能產生巨大的效果。你要堅持住!”

當天晚上9時半,戴高樂在斯皮爾斯將軍陪同下,把合併協議的副本送回波爾多時,卻在機場獲悉,協議已遭到投降派抵制,雷諾已憤而辭職。勒布倫總統已召請貝當元帥組閣。

貝當立即就任總理,並在當天晚上,透過西班牙大使向德國試探停戰條件。17日,他在電臺發表講話,命令法軍放下武器,同時正式向德國求和。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貝當的講話在全國引起了極大的混亂,還在各地堅持戰鬥的法軍被迫放下武器。而德國故意不立即答覆,直到0日,雙方才就停戰問題進行會晤。

6月1日,希特勒親自到雷通車站,參加同法國代表會晤的儀式,他在離開時情不自禁地跳了一段小步舞,為意想不到的勝利而高興,有點兒飄飄欲仙。

日,在貢比涅森林的雷通車站,也就是年前德國向協約國投降的地方,在當年福煦所乘坐的同一輛車廂內(由德軍特地從歷史博物館內拖出),法國代表亨茨格將軍和德國代表凱特爾元帥簽訂了停戰協定。同一地點,同一車廂,只是戰勝國和戰敗國互換了位置。這就是歐洲的現代歷史!

停戰協定將法國的東部、北部、中部劃為佔領區;西南部則為非佔領區,即此後貝當傀儡政府偏安之處。佔領區包括巴黎在內,約佔法國總面積的/,集中了法國65%的人口,並是煤、鐵、鋼、小麥的主要產地。法國的主要工業也都位於這個地區。德軍控制了整個佔領區,強迫法國人民支付沉重的佔領費用。除一支“維持社會秩序”所需的軍隊外,法國應全面解除武裝。即使在非佔領區,所有武器和彈藥,也均交德國管理。法國政府投降後,7月1日遷都維希,這就是維希政府,它實際上是德國的附庸。

希特勒沒有把法國吞下,這應該說對納粹德國是十分明智的選擇。希特勒認為:“假如法國政府拒絕德國的建議,並退到倫敦繼續抵抗,那麼情況就要糟得多。”透過貝當還可控制住法國的艦隊。不佔領全部法國對德國有利。

裡賓特洛甫這樣評論說:“領袖希圖用這種辦法,得到用其他手段無論如何也得不到的東西。關鍵是利用貝當使非洲殖民地不致脫離維希,因而也不同西班牙和德國,因為只有在反對英法軍隊的苦戰中,才能把它們重新奪回。”

此時希特勒確實想使貝當發揮作用,在“歐洲新秩序”中佔一席位。但一年以後,希特勒就惡狠狠地對德國駐巴黎高級專員阿貝茨說,只要一解決蘇聯問題,他就準備同“那些維希先生們坦率地講話了”。

挾著停戰協定,勝利者令戰敗者每天繳納000萬帝國馬克的貢稅。這在當時是很大一筆費用,而帝國財政部卻認為太少了,又把它提高了一些。到194年1月,德國國防部要求追加到900萬馬克。此外,戈林和施佩爾的代理人,開始在法國各地大肆買進各種物資。如同德國信貸銀行理事會所指出的,所有這些累積起來,“每天需要大約價值500萬帝國馬克,或者每個月與10億帝國馬克等值的法郎”。

除了每天的佔領費外,法國不得不同意向德國貸一大筆款,用於向德國的物資運輸(提前清算)。從1941年到194年,這筆貸款從00億法郎提升到450億法郎。

迫於德國的壓力,法國的稅收雖然從1941年到194年期間,從68億法郎提升到1010億法郎,然而財政赤字也迅速上升,每年為1600億法郎到00億法郎。由於德國人的貪得無厭,法國的支出已經超過了常規國家稅收的三倍以上。

根據帝國銀行1944年春季的一份官方報告,截至那個時候,佔領費用總共已經達6800億法郎。此外還有對德國的商品和勞務輸出,價值約為100億法郎。其中約一半是建立在貸款基礎上的。

法國解放後,法國新的財政部長艾梅.勒佩爾說,德國從法國共攫取了9000億法郎。即相當於400億帝國馬克。根據帝國銀行經理哈特利布分析,德國對法國的劫掠“減輕了德國預算的負擔,這樣也使得其向中央銀行的貸款大大減少。而與之相反,法國的財政和貨幣負擔卻大大增加了”。

法國戰敗,貝當投降,但法蘭西並沒有倒下,一個新的法國正在艱難曲折中成長。這是怎麼回事呢?(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