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回黃色方案出奇制勝

色當之戰土崩瓦解

按照希特勒的思維,戰爭總是以全部消滅對方而結束。早在入侵丹麥、挪威之前,1940年月4日,德軍統帥部便頒發了準備西線攻勢的“黃色”方案。方案的主要目標,就是擊潰西方盟國的北方集團軍,將其逼退至英吉利海峽並加以殲滅;佔領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北部;以佔領區為基地,擴大對英國的海戰和空戰。總目標是徹底擊潰法國軍隊,迫使法國退出戰爭,逼迫英國締結有利於德國的和約。

到5月10日發動進攻之前,德國已經動員了500萬人,其中50萬人處於一級戰備狀態。德軍的主要兵力已經在西線展開,分為個集團軍群,共16個師,其中包括10個坦克師、7個摩托化師和46個正規師,另有個不完全的裝甲師,這是用在波蘭繳獲的武器裝備起來的。空中配備個航空隊予以支援。而留在東線與蘇聯交接的邊境上,只有10個師,並且大部分是預備師。這顯示了希特勒對蘇聯的信任和對蘇聯的知底。

希特勒擔任德軍總司令,由德國最高統帥部協助。德軍最高統帥部由三軍參謀長聯合組成,凱特爾任總參謀長,約德爾副之。地面部隊由馮.布勞希奇將軍指揮,哈爾德將軍任陸軍參謀長。應該說德國的戰爭機器十分簡潔、實用,破除了許多繁鎖的條條框框。這是西方盟國所難以具備的優勢。

西線個集團軍群中,A集團軍群由龍德斯泰特上將指揮,集中於西線中部,擔任主攻任務,準備從雷特根至德、法、盧森堡三國交界處的一條寬170公里地帶實施突破。該集團軍群編有45個師,其中包括7個坦克師和個摩托化師,戰役行動由第航空隊予以空中支援。這是一支強大的裝甲突擊力量,用於向西方盟軍最薄弱的色當防禦地段實施突然襲擊。

在北海沿岸至亞琛之間展開的B集團軍群,由馮.包克上將指揮,編有9個師,其中包括個坦克師和個摩托化師,任務是佔領荷蘭,突破比利時的防禦,將英法比軍隊趕出安特衛普一線,牽制西方盟軍的兵力。戰役行動由第航空隊予以空中支援。

在南部洛林、阿爾薩斯和瑞士北部的齊格菲防線展開的,是C集團軍群,由馮.李勃上將指揮,編有19個師,任務是實施積極的佯攻來迷惑法軍指揮,以便在馬奇諾防線和萊茵河一帶牽制儘可能多的法軍。同時該集團軍群還負責保障突擊集團的南翼安全。

另外,德軍還留下4個師作為預備隊,預定用於持續增強主攻方向上的突擊力量。第、第航空隊的任務是奪取制空權,破壞西方盟軍的指揮系統,直接支援進攻中的兵團。在德軍地面部隊進攻前0分鐘內,出動1/的航空隊,轟炸靠近前線的盟軍機場、司令部、通訊中心和交通樞紐。進攻開始後,德國空軍則全力支援陸軍各兵團,特別是在主攻方向上突破的坦克軍。

“黃色”方案的宗旨是速戰速決。德軍統帥部極力避免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覆轍,當時德軍被法軍阻擋在馬恩河,戰爭成了曠日持久的陣地戰。這次希特勒希望利用突然襲擊,集中使用坦克和飛機,在主攻方向上形成壓倒性優勢,贏得速戰速決。

然而“黃色”方案也充滿冒險性,贏得這一戰役的關鍵,幾乎完全取決於德軍是否順利透過崎嶇狹窄的阿登山脈。阿登山脈遍是峽谷,崇山峻嶺、樹木叢生,道路狹窄逶迤,途中還有一些瓶頸似的橋樑,完全是易守難攻的天險。約德爾將軍在紐倫堡受審時承認,如果法軍不向比利時推進而是堅守陣地的話,龐大的德軍主攻部隊很容易在此受阻,那麼“整個戰役就可能失敗”。

遺憾的是,西方盟軍對德軍這一作戰計劃事先毫無察覺。法國情報機構知道德軍在自北向南調動,並且在萊茵河中部地區進行架橋活動,但是,法國參謀部並沒有理解這些情報的重要價值。

法國陸軍總司令甘末林將軍認為,德軍不可能在阿登地區發動進攻,因為“德國沒有足夠的兵力和兵器,突破該地區的屏障馬奇諾防線”。他推測德國可能經過比利時或瑞士,對北面或南面的英法軍隊實施突擊。因此,法國指揮部把英法軍隊派到比利時平原上,在遠離法國邊境的地區建立牢固的防禦。

西方盟軍的計劃,一開始就建立在持久的陣地戰假設上。而德國準備的卻是一場閃電戰,一馬平川的比利時平原只不過是一個次要的戰場而已。直奔比利時陣地的西方盟軍,如同一株自己撥松了樹根的老樹,以便更容易讓納粹狂風把它吹倒。

應該說西方盟軍的動員是十分有效的,至1940年5月,法國動員了570萬人,其中60萬人為外籍軍團。在西北戰線上,法國佈置了4萬守軍。另有7個師扼守毗鄰義大利的阿爾卑斯山,8個師駐守北非,個師佈防近東,個師在挪威作戰。與西線德軍對壘的有94個法國師,加上10個英國師。

從軍事佈局看,英法盟軍在兵力上只略遜於德軍;如果加上比利時的個師和荷蘭的9個師,則西方盟軍兵力還略佔優勢。然而,雙方的裝備差距卻十分明顯,由於英法軍隊建軍思想保守,對於裝甲部隊、摩托化部隊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地位沒有認識。因此在裝備與戰術思想方面存在著重要差距。個法國裝甲師對陣10個德國裝甲師,5個法國正規師對陣46個德國正規師。法國步兵兵員不滿額,裝備也不齊全,防空裝置半新半舊。運輸主要依靠徵用來的民用車輛,型號參差不齊,數量嚴重不足,主要的運載動力仍是馬匹。

而英國到1940年5月,僅僅動員了150萬人。英國遠征軍的很多士兵,直到抵達前線時才受完軍訓。英軍的裝備也不齊全、不充足,既缺乏防空和反坦克武器,又缺少摩托化和裝甲部隊,總共只有個坦克營。但是,英軍幾乎把所有的軍官和裝備都派到法國來了。

至於西方盟軍的指揮,則連法軍自身也沒有一個全軍最高統帥。甘末林將軍負責地面部隊指揮,他還是國防參謀部的主管人,但職權僅限於三軍參謀部之間進行協調。法國海軍和空軍實際上是各自為政。三軍聯合作戰,依靠三軍司令部分散在各地的指揮所之間定期而又遲緩的聯絡。結果是指揮系統職權分散,責任不明,混亂不堪,根本無法形成頭腦清晰、果斷協調、積極主動的作戰行動。

此外,西方盟軍立足於戰略防守,兵力分散在漫長的防線上,只等戰鬥打響後,才能判斷哪裡是主要戰區。盟軍59個師佈防在萊茵河沿線的馬奇諾防線後面,需要等到戰局展開後才能決定如何調動。向比利時平原進軍的41個師,其中只有15個正規師,遠不是德軍進攻部隊的對手。

而在戰役的關鍵部位色當地區,盟軍的防禦更是一塌糊塗。法軍指揮部一直把阿登山脈看成是敵人無法逾越的天險,只派遣1個正規師和個預備師防守蒙梅迪,防守色當的則是一個B級預備師,色當一帶的防禦工事也很差,掩體都是在冬季倉促修建的,往往連門和射擊口都沒有。

從理論上說,法國內地留有5個步兵師和個裝甲師作為預備隊,是能夠應對突變的。但要把這些部隊集結起來,用火車運送到增援地點,下車整隊,開赴前線,至少需要4天時間,不幸的是,由德國摩托化部隊和強大的空軍所實施的閃電戰,根本不容許這些法國預備隊慢吞吞地投入戰鬥。

更為可怕的是,西方盟軍與德國在如何使用自己的武裝力量方面,觀念不大一樣。就裝甲車輛而言,雙方相差無幾,英法兩國可以動用80輛現代化裝甲車,德國可以動用800輛。雙方的坦克質量也大致相同,都是新式老式兼用。但雙方對如何使用裝甲車的觀念卻大相徑庭。

德國把裝甲師當作劍來使用,銳利強勁,能夠迅速將敵方陣線切割得七零八落,從而把戰術上的勝利轉化為戰略上的勝利。因此,裝甲師已經從普通陸軍中脫穎而出,升格為德軍的主攻部隊,其他兵種都要從屬於它。為了完成一項進攻任務,通常由幾個裝甲師組成一個裝甲軍,集中攻擊一道狹窄的戰線。裝甲軍後面輔助若干摩托化師提供支援,配備固守陣地所需要的軍事裝備,等待後續步兵的到來。

而法軍參謀部,卻一直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矇蔽,依然生活在過去的時代裡,根本不理睬現代是機器與速度的時代。甚至在波蘭遭到閃電戰的襲擊後,教訓已經昭然若揭的時候,法軍指揮官們還是轉不過彎來。法軍陸軍總司令甘末林振振有詞地表示:“裝甲師用起來十分笨重。它們也許能突破我們的防線,可是我們可以馬上從後面把突破口彌合起來,然後用預備隊把它們擊潰。我們的路子更為明智,我們將把坦克作為前進的輔助力量來使用。”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由於裝甲師在觀念上被定位為步兵的輔助力量,法軍對裝甲部隊的建設很不重視,對其運輸工具和後勤保障都缺少安排。為裝甲師加油的油罐車毫無防禦,在戰場上又無法“貼近坦克”。反坦克炮掛在老式牽引車後面,跑得比坦克慢。坦克裡的電池一用光,無線電聯絡立即中斷,結果整個坦克部隊很快成了無法指揮的一盤散沙。

在空軍方面,西方盟軍與德國的力量對比和使用觀念也是災難性的。1940年5月,法國只有1000多架飛機,其中600架是戰鬥機,轟炸機僅有100架。英國擁有1500架飛機,但是駐在法國的只有50架。而德國空軍則可以出動4000多架飛機,投入西線戰場就有600多架,其中轟炸機1500架,戰鬥機1000架,俯衝轟炸機40架。

在兵力使用上,德國空軍編成大部隊、大機群和空軍師,一部分執行獨立作戰任務,在軍事行動開始之前,偵察並轟炸敵人領土上的目標;戰術空軍則劃歸德軍總司令部統一指揮,確保陸空兩軍緊密配合。如此一來,進攻中的裝甲師,就可以迅速得到戰鬥機或俯衝轟炸機的空中支援,展開立體突進。同時,德軍還將火力強大的高射炮部隊一直調到前沿,在坦克戰或需要扼守的戰略要地迅速組織防禦網。

面對處於顯著優勢的德國空軍,法國空軍首先關注的是如何保存實力。因此嚴格限制白晝轟炸行動。英國空軍主力依然留在本土,歸皇家空軍指揮,對法國的支援需時既久,加油又很困難。而且盟軍對裝甲師與空軍之間的配合作戰,既缺乏相應的觀念,也沒有具體實施的準備的手段。

從單純的軍事科學角度來說,軍事戰術與戰略也是一個不斷變革的過程,需要與時俱進。現代戰爭中的許多觀念,也在戰爭中不斷變革,而且這種變革是必需的、強制的,因為這是戰爭!

“奇怪的戰爭”使西線戰場上的盟軍度過了8個多月的平靜時光,漫長的陣地上瀰漫著一派和平的假象。1940年5月初,仍有15%以上的盟軍官兵在休假。許多部隊在靶場和訓練中心悠閒度日。高階司令部無憂無慮,深信德國人不會驀然進攻。

但就在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向德軍下達了進攻的命令,悍然宣稱:“從今天開始的這場交戰,決定德意志民族今後1000年的命運。”德軍於凌晨5時5分首先對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發動了進攻。

法國陸軍總司令甘末林將軍,接到荷蘭和比利時的救援訊息後,便命令盟軍向比利時進軍,命令法軍第7集團軍向荷蘭推進。盟軍各精銳部隊,相繼離開了德軍預定突擊的主攻地段,德國空軍對西方盟軍的調動未加以任何阻攔。

盟軍整個軍事行動從一開始就邁錯了步子,主力調往比利時,而德軍的主攻方向,卻在盟軍防守最薄弱的色當地段展開了突襲。法國的機場、指揮所、軍需倉庫和重要工業城市,遭到了德軍大規模轟炸,德軍裝甲兵的推進速度出人意料。馮.克萊斯特將軍命令德國裝甲部隊“不得休息,不得鬆懈,不得左顧右盼,只是隨時警戒,日夜兼程前進;利用首戰出奇制勝,務使敵人亂作一團,處處措手不及,無情地困擾敵人;心中只有一個目標:突破。”

駐守色當地段的,是亨茨格將軍指揮的法國第集團軍,該集團軍共有5個步兵師,其中兩個還是B級預備師;而防守的陣線長達50英里,平均每個師要防守10英里地段。按規定每個師應裝備5門反坦克炮,但此地每個師只有10門大炮,每英里僅有8門炮用來對付德軍的坦克兵團。色當陣地的工事也相當糟糕,裝置不齊全,鋼門、槍眼遮擋和塹壕都嚴重不足。

以如此虛弱的步兵師,對陣德軍主攻部隊的7個裝甲師,其結果其實已經十分清楚。

然而,龐大的德軍主攻部隊要順利透過阿登山脈,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這裡山路崎嶇而又狹窄,公路兩旁遍佈峽谷村莊,都可以充作守軍的堡壘。而德軍車輛眾多,僅古德裡安指揮的先頭部隊,乘用的戰車就有1萬多輛。事實上,德軍部隊伸展得猶如一條蜿蜒的長蛇,當其頭部已抵達馬斯河時,尾巴還拖在萊茵河上。如果遇上一支掌握了制空權的空軍,很容易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可是,盟軍的飛機此時正在比利時作戰,並且已經摧毀大半。在色當地段上空,只有德國的飛機在嗡嗡作響。

雖然盟軍在撤退途中實施了爆破行動,減緩了德軍的推進速度。但是,盟軍並沒有在爆破地區加以防禦,所以德軍工兵在不受打擾的環境中,迅速修復前進道路。以至於德軍很快又把損失的時間追補了回來。

5月10日拂曉,德軍毫不費力地渡過了奧爾河和蘇雷河。5月11日,法國第5騎兵師在撤退途中,未能炸燬塞穆瓦河上的所有橋樑。德軍在1日順利渡過了塞穆瓦河。在整個進軍途中,德國空軍一路為其裝甲兵團提供掩護,前方的抵抗中心統統遭到了毀滅性的轟炸。德國轟炸機的垂直俯衝和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使得法國士兵軍心大亂,驚惶失措。

根據法國戰略家的估計,德軍至少需要9天才能打到馬斯河,實際上德軍只用了天時間就打到了。5月1日傍晚,古德裡安指揮德軍出現在馬斯河岸上。色當東郊陷落。但馬斯河上所有的橋樑都已被炸燬。

擔負阻擋德國先頭部隊個裝甲師渡河的,只是一個法國輕騎師,總共只有門反坦克炮。這支法軍甚至還沒有來得及進入陣地,就已經被打得潰不成軍。飄蕩在馬斯河上用以堵塞河道的法國駁船,恰好為德軍提供了架橋的支架。而與馬斯河平行的運河上的橋樑,全部完好無損地落入德軍手中。

5月1日,德軍開始轟炸馬斯河對岸的法軍指揮所、機槍掩體、火炮陣地和交通道路。轟炸每隔幾小時就重複一次,以便掩護乘橡皮艇強渡馬斯河的德軍坑道工兵和步兵。同時,德軍第1裝甲師很快突破了法軍陣線,在歇梅里建立了一個縱深英里的凸出部據點。

5月14日,英法盟軍出動170架飛機,襲擊德軍在馬斯河上架設的浮橋,結果僅僅破壞了座浮橋。而盟軍卻損失了85架飛機,僥倖飛回來的飛機也被打得體無完膚。

5月15日下午,古德裡安將軍認為,已經完成了突破法軍前沿的任務,便決定執行第二項任務,揮師西向,直赴英吉利海岸。此時,古德裡安孤軍冒進,其側翼暴露在已經退回內地的法國第集團軍的打擊之下;但亨茨格將軍只擔心保不住通往巴黎的道路,甚至都沒有意識到應該抓住這一反撲的良機。這位將軍不但不進攻,反而主動撤退,未經戰鬥,就把西埃爾與馬斯之間的100個小型要塞,拱手讓給了德軍。他以自己的行動,擴大了馬斯河以南德軍凸出部的據點。

也是在5月15日,法軍司令部終於明白了局勢最危險的地區在哪裡。甘末林將軍命令開入比利時的軍隊停止前進,立即撤回法國;同時命令喬治將軍的裝甲兵向色當地區反攻。

可惜,法軍第裝甲師分散在長達1英里的戰線上,已經幾乎蕩然無存了,要想重新集結成一個師,給車輛加上油,及時派上用場,只不過是一句空話而已。於是,法軍司令部重新搬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老辦法,決定在坦克的支援下,發動一次傳統的步兵攻勢。結果,反攻戰鬥變成了16輛法國坦克,與德國反坦克炮之間的一場區域性炮戰。

5月15日深夜,即交戰5天之後,甘末林將軍向法國政府報告說:德軍已經突破了法軍的防禦,並以大量兵力開進了突破口。他對巴黎的安全“不再承擔任何責任”。

看來,這位總司令在關鍵時刻拿不出解救危機的辦法,他選擇了撂挑子。但處於危機中的法國,能夠與這位總司令一樣撂挑子嗎?(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