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給龍虎山掙回顏面,你還差點。”葉啟收手,沒有去看雙眸中殺意不見消減的齊仙俠,而是看向了釣魚臺牌匾上的孤釣中原四字,說道:“孤釣中原,當真是孤,奈何於事無補,可憐城中枉死的十數萬百姓。”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在剛剛看似簡單的對拼下,齊仙俠也知對方實力確實不是自己能夠抗衡,儘管心中不平,倒也沒有再繼續出手,守在釣魚臺門前,冷笑一聲說道:“但不可否認,他阻擋了北涼鐵騎足足三年,而這三年,放在整個天下大局中,便是十年。”

葉啟沒有因為這個號稱是小呂祖的龍虎山小天師言語間反駁動怒,想到了自己第一次穿越後一路逃難時的所見所聞,說道:“廟堂更迭、天災兵禍,最苦不過百姓,整整十年,還不是讓天下戰火再燒十年?”

齊仙俠嘲諷說道:“像你這樣的人,還會在意這些?”

“當然不在意,只是觸景有感,但你不一樣,你走的是天道,所謂天道,不過是天人合一四個字,天道即人道。”

齊仙俠似有所悟,看著面前那人,就是高傲如他,也不得不去佩服其對天道的一番見解,至於其中的提點意味他只當是其隨口而言,見其沒有要入釣魚臺的想法,拱手一禮作謝,語氣中少了些傲氣說道:“山上的氣運蓮,關乎我教興衰,既然確認是你上的龍虎山,那我便不可能對師門有所隱瞞。”說完,龍虎山齊小天師轉身推門而回。

葉啟繼續沿著城牆去走,沒走幾步,他忽然停下看向城外,只見陰天之下寬闊的護城河呈碧綠色,如九幽之下的冥河,散發著讓人心悸失魂的氣息,河上吊橋一直沿著釣魚臺下高大城門前平鋪,橋上陰氣之重,怕是成年男子在上面走個來回,也要丟去一半陽壽。

令人訝然的是,橋上正走著一位撐傘女子,其頭頂無發,便是人間常說,剃盡三萬三千煩惱絲,一入釋門,再無家門。

女子穿著一身雪白僧衣,手腕上盤有一條白蛇充當繩索咬住一枚白壺,腳下無鞋,一雙赤足不染塵埃泥土,其肌膚勝雪,容色豔麗,走在陰氣森森的吊橋上,好似一尊觀自在菩薩。

感受到有人在看自己,女子手中紙傘一抬,一雙慧眼看向城頭,打量那人片刻,她雙眼如有水波盪開,赤足在虛空走出幾步,身形輕盈走在城頭。

“施主與我有緣。”女子桃腮帶笑,聲音如清泉流淌說道。

幾步走上襄樊城十六丈高牆,就是善於輕身功夫的二品小宗師都難以做到,女子這一身於虛空借力的境界,足足的江湖一品宗師風範,看其裝著出自佛門,如此氣度非兩禪寺那等佛門重地難以培養而出,然兩禪寺又從不收女弟子,其身份呼之欲出,正是那位江湖武評副評中的西觀音。

剛剛走回釣魚臺的齊仙俠感知外面再傳一道宗師氣機,便是再次推門而出,恰好看到白衣觀音笑面如花,也聽到了對方那句施主與我有緣,想也沒想,收腳關門又回到城樓之內。

葉啟神情不變,像是在思著什麼事情,女子就撐傘走在他身前,讓出一半紙傘等他答覆。

“你遇到了黃三甲?”

白衣觀音沒有隱瞞,輕點玉顏。

“有緣,哪裡是由人說上幾句就有的?”葉啟搖頭,將頭上一半紙傘推回,剩下的一半城牆也沒再去走,如剛剛女子那般,腳踩虛空下了城牆,不過多久就消失在了茫茫雨幕中。

女子看著黃三甲提到的那個與自己真正有緣的男子背影,不知怎的,摸了摸自己剃盡煩惱絲的腦袋,出塵的臉上露出了女兒家應有的羞態。

“施主錯了,緣分,本來就是因為別人的幾句話才有的。”說完,她神態恢復出塵模樣,側身看向釣魚臺。

……

一場暴雨,讓即便是道路齊整被夯實的青州官道都難以行走,老人只好走在官道邊一座臨靠孤山的野亭避雨,一直伴著他的那位肩扛向日葵的少女不知去了哪裡,本就是孤寡老人的他顯得更為孤獨。

黃三甲倒背雙手,看著極遠處水漲船高的春深湖,忽而一笑,自語說道:“翻書人入書,就要看一看,你是否會被書頁壓死。”

……

離開青州,山水霍然變得的清秀,一路深山不見老林,一人一虎行路的速度倒是變得快了許多,僅是一個月,就走了一大半江南道地域。

一條大江將一座深山分成兩半,山外是一片寬闊平原,原上城池山村林立,卻是春秋時的東越國地。

且說東越,有著險要青崖要地,再有大江環繞做屏障,春秋時可說僅次於西蜀的易守難攻之地,奈何國力衰微,連西蜀一半都及不上,離陽佔據中原,呈天下大勢,那時的北涼軍正是士氣旺盛,在青崖大江邊一站,東越一半文武官員就拋棄了自己的皇帝,紛紛乘船前來投誠,如此焉能不國破家亡。

提到東越,不得不說東越劍池,與吳家劍冢一般,同為武林劍道聖地,又一直不被視作武林勢力,除了兩方勢力罕有人去江湖遊歷,再就是這兩方勢力實在高聳入雲,不說門內有著一品宗師坐鎮,就是隨便在數個州郡挑選出首屈一指的門派,與這兩家相比,也是家貓與大象的區別。

在幾十年前江湖,吳家劍冢九劍破北莽萬騎之後,勢力江河日下,東越劍池就一直想要壓下被江湖譽為家學便是天下劍學的吳家劍冢一頭,無所不用其極,甚至不惜受江湖人鄙視去跟離陽朝廷眉來眼去,如今在朝廷專門對付江湖人的組織趙勾中,有不少人就是出自東越劍池,還有朝廷皇宮不少的佩劍護衛,也是來自劍池。

老話說的不錯,背靠大樹好乘涼,投誠朝廷後,東越劍池的實力與現在吳家劍冢相比無人得知,名聲在江湖中已是隱隱壓過後者。

(依舊卡文,本來想請假的,想了想一號就請說不過去,下一章會很晚)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