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楊慶遲疑著,躊躇著,緩緩問道,“你對東征……不樂觀?”

楊慶這話問得很艱難。在他眼裡,年紀輕輕的楊潛不會有這等非同尋常的想法,退一步說,即便楊潛有這樣的想法,但因為這一想法背離了主流,再加上身份地位過於敏感,楊潛也不會在自己面前、在這樣嚴肅的場合說出來。然而,楊潛終究是說出來了,那麼原因只有一個,肯定是源自楊恭仁的指使。以楊恭仁謹慎的性格,同樣不會說出這等授人以柄的話,所以,這一“不合時宜”的說法只能來自東都某位“大佬”,而這位“大佬”向自己傳遞這個訊息的用意不言自明,關鍵時刻雪中送炭,遠比將來大局已定的時候錦上添花要好。

楊潛目光堅定,語氣堅決,“不樂觀。”

楊慶的神色驟然凝重。不樂觀?這代表了什麼?是不是代表東征要麼無功而返,要麼延續到明年?

以皇帝和改革派發動東征的決心,以及透過這次東征必須實現的重大政治目標來說,他們是破釜沉舟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所以東征程序如果受阻,這場戰爭可能會延續到明年甚至更久。

戰爭一旦延續下去,國內局勢的變數就大了,東都政局的發展就撲朔迷離了,而更重要的是,東都大大小小的政治勢力有了更為充足的時間“推波助瀾”。到了那一刻,東都政局穩定與否,就成了決定東征勝負的關鍵因素,而皇帝和改革派們迫於形勢的需要,不得不做出妥協,以設立儲君來緩和內部激烈矛盾,以儲君坐鎮東都來維持國內局勢的穩定,以國內局勢的穩定來確保東征的勝利。

楊慶大約估猜到“不樂觀”背後所蘊藏的隱秘了,但是,他無法接受這一觀點,東征傾盡了國力,徵調了幾十萬衛府軍精銳,一百多萬民夫雜役,如此實力,還滅不了一個小小的蠻夷之國?

“緣由?”楊慶當即追問道。

“三月十四日,遠征軍強渡遼水,向高句麗發動攻擊。六天後,遠征軍推進了一百餘裡,包圍了高句麗西北第一重鎮遼東城。然而,直到某離開東都為止,都沒有接到遠征軍攻陷遼東城的訊息。”楊潛目露厲色,冷笑道,“兩個多月過去了,遠征軍竟然只向高句麗境內推進了一百餘裡,幾十萬遠征將士圍著遼東城日夜攻擊,竟然拿不下來,這太可笑了。”

“遼東城距離高句麗中部重鎮烏骨城還有五百餘裡,距離高句麗境內最大的天然險阻鴨綠水還有六百餘里,距離高句麗首府平壤城還有一千餘裡。而六月即將來臨,遠東的雨季至少要持續一個月,也就是說,遠征軍若沒有在雨季來臨前攻佔烏骨城,逼近鴨綠水,那麼只有等到七月雨季結束後,才能繼續展開攻擊,而那時遠征軍只剩下兩個月的攻擊時間了。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遠征軍要跋涉一千餘裡,要攻陷數座重鎮,要突破數條大河,最後還要拿下平壤城,難度不是大,而是難於登天,除非上蒼眷顧,賜予奇蹟,否則……”

楊慶非常吃驚,“訊息準確?”

楊潛神色沉重,用力點頭,“據某所知,依照預定之策,此刻遠征軍應該攻陷烏骨城,橫渡鴨綠水了。遠征軍唯有在雨季來臨前,搶渡鴨綠水,在其東岸建起牢固堡壘,在河面上架起浮橋,把更多軍隊和物資送往前線,才能確保雨季結束後,遠征軍依舊保持高昂士氣和強大戰鬥力,以最快速度殺到平壤,與渡海而去的水師聯合攻打平壤。但目前看來,這是絕無可能之事,依照目前遠征軍的攻擊速度,能在冬天來臨前逼近鴨綠水就非常不錯了,然後戰爭將不可避免地拖至明年。”

楊慶凝神思考,良久,他猶豫著問道,“有沒有可能出現奇蹟?比如高句麗內訌?比如遠征軍攻克遼東城後,高句麗人突然崩潰,兵敗如山倒,一潰千里?”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楊潛笑了起來,反問道,“開皇末年,先帝為何不惜一切代價攻打高句麗?聖主登基後,為何修長城、開運河、西征吐谷渾,傾盡國力討伐高句麗?”

楊慶沒有說話,心裡卻一清二楚。

原因很簡單,高句麗人的野心越來越大,不但要做遠東霸主,還要入侵中土拓展疆域。如果高句麗人吞併了遠東諸虜和半島小國,雄霸遠東,那麼中土就陷入了東有高句麗、北有東。突厥,西有西突厥的三面包圍,國防壓力倍增,中土唯有傾盡國力才能守住萬里邊疆。但是,被動防禦始終解決不了安全隱患,唯有積極防禦,以攻代守,徹底摧毀隱患,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以中土目前的力量,無法深入數萬裡的西土,也無法北上萬里遠征大漠,只有高句麗可以一棍子打死,而打死高句麗,不但可以起到殺一儆百的威懾作用,還能打破荒外諸虜對我萬里邊疆的三面包圍,有效緩解我中土國防重壓,有利於我中土的繁榮發展。所以遠征高句麗之策最為“經濟實惠”,可以⊥中土以最小代價換取到最大利益,勢在必行。

高句麗人既然野心勃勃要做遠東霸主,當然在內是積極備戰,在外是遠交近攻,經濟軍事國防外交全面發展,實力雖然不足以與中土抗衡,但在遠東地區絕對是首屈一指的老大,無人敢擋其鋒銳。如果中土是一頭老虎,那高句麗就是一頭野狼,虎狼相鬥,就算結果是可以預料的,野狼也絕不會束手就縛,寧死也要咬下老虎一塊肉,所以指望高句麗人內訌,指望高句麗人一潰千里,實在是有些痴人說夢。

戰爭如果拖到明年……楊慶不禁浮想聯翩了。戰爭如果拖到明年,等於皇帝和改革派們在軍事上遭遇了挫折,在政治上陷入了被動,可謂進退失據,焦頭爛額,疲於應付,最終不得不向朝堂上的保守派做出有條件的妥協,唯有如此,戰爭才能繼續下去。

既然可以預見到東都政局的發展方向,可以預見到中土局勢難以逆轉的走向,那麼一切皆有可為啊。由此推想到這次元氏、獨孤氏、鄭氏和楊氏之所以能夠結盟合作,肯定與他們對東征戰場的透徹瞭解有直接關係,正因為東征戰場出現了有利於他們的變化,所以他們才積極合作,才主動出手反擊。

然而,東征前線的皇帝和中樞重臣們,對當前局勢同樣一清二楚,既然東都能推衍出未來各種可能性並據此做出對策,那麼行宮同樣會拿出反制之策,皇帝和改革派們絕不會認輸,絕不會輕易敗在東征戰場上,絕不會輕易向保守派妥協,更不會延緩或者暫停改革的步伐。

楊慶不敢走“鋼絲”,他的位置太高了,稍有不慎就會墜入深淵,在沒有確實把握之前,他不敢盲目而草率地做出決策。

“既然東征程序已經嚴重受阻,聖主必然會修改攻擊之策,行宮必然要針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危機拿出不同對策。”楊慶嘆了口氣,“聖主既然能擊敗吐谷渾,在極為惡劣的條件下贏得了西征的勝利,就有可能在更為惡劣的條件下,擊敗高句麗贏得東征的勝利。”

楊潛輕輕點頭,同意楊慶的說法,“聖主能否力挽狂瀾,關鍵不在於實力的強弱,謀略的高深,而在於上蒼的眷顧。”

楊慶疑惑不解,“何意?”

“聖主若想創造奇蹟,就必須在雨季來臨前渡過鴨綠水,而遠征軍也就必須放棄步步推進、穩紮穩打的作戰方式,轉而以精銳主力千里躍進,直搗龍門,直殺平壤,以摧毀高句麗人的都城來摧毀高句麗王國。但遠征軍能否實現這一目標,完全取決於雨季何時來臨,若雨季延遲一段時日,給遠征軍更多時間,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能性還是很大。”楊潛停了一下,眼裡湧出了幾絲悲傷,“如果上蒼幫忙,遠征軍順利殺到了平壤城下,那麼接下來遠征軍就需要源源不斷的糧草輜重。但是,雨季開始了,大小河流暴漲,洪水泛濫,再加上高句麗人堅壁清野對運輸線路的嚴重破壞,還有那些依舊被高句麗人牢牢控制的重鎮險隘對我運輸線的巨大威脅,可以預見,我後方的糧草輜重根本難以運抵平壤城下。”

“或許上蒼還會繼續眷顧我們,今年的雨水量並不大,今年的雨季也不會延長,而高麗王眾叛親離,平壤城不攻自破。”楊慶說道,“西征時,吐谷渾的步薩缽可汗伏允不就是眾叛親離,王城伏俟城不就是被衛府軍一鼓而下嗎?

“西海廣袤無邊,阿柴虜本為遊牧,大兵壓境之下,為保存實力,放棄王城轉戰雪山,乃戰略撤退,只待養好了傷口,便可捲土重來。”楊潛搖手說道,“高句麗位於半島之上,彈丸小國,強敵環伺,大兵壓境之下,退無可退,唯有與國共存亡。兩者沒有可比性,遠征軍若以西北阿柴虜去揣度東北高句麗,則必陷危局。”

楊慶沒有說話,但看得出來,他對高句麗不屑一顧,對皇帝和遠征軍還是抱有信心,對奇蹟的出現還是充滿了期待。

“遼東城距離平壤有一千餘裡,遠征軍選鋒主力千里躍進,實際上已經形成了孤軍深入之勢,根本得不到後方糧草輜重的支援。”楊潛耐心地解釋道,“雨季來臨,大小河流暴漲,遠征軍後續人馬受阻,無力跟進,而遠征軍選鋒主力同樣受阻,無法後撤,事實上已經被困在了平壤城下,這時候只要出現任何一個變數,比如雨季延長、糧草不濟,或士氣低迷、軍心紊亂,都會導致全軍覆沒之禍。”

楊慶思前想後,反覆考量,最終還是接受了楊潛的觀點。

上蒼不可能永遠眷顧中土,戰爭也不可能總是靠運氣取勝。就目前東征戰局來說,不論是皇帝還是遠征軍的統帥們,都不敢冒全軍覆沒之險孤軍深入直殺平壤,所以,最穩妥的計策還是把戰爭延續到明年,雖然戰爭時間延長了,中土付出的代價更大了,但相比最終所取得的勝利,所實現的眾多戰略目標,這個代價還是划算的。

楊慶終於做出決斷,徵召人馬,出關戡亂。

...

(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