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鄉縣向西數十裡便是魏城,沿永濟渠繼續西行,百里後便是洹水鎮。

魏城歷史悠久,戰國時曾做過魏國的都城。洹水鎮聲名不顯,但歷史同樣久遠。當年蘇秦為山東六國合縱長,六國會盟抗秦的地點便在洹水古鎮。兩座滄桑古城雄踞於高山和平原之間,橫亙在大河、永濟渠和漳水之中,千百年來忠誠地戍守著這片土地和庇佑著這片土地上的生靈。

當朝陽衝出地平線,洹水古鎮沐浴在紅彤彤的陽光之下時,武陽郡丞元寶藏和禁軍越騎校尉伽藍帶著軍隊疾馳而來。

這是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其中饑民多達幾十萬之眾。

為解決饑民的生存,伽藍需要贏得更多地方郡縣的支援,為此西北人與饑民要緊緊“捆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一致對外。饑民當然不能放在貴鄉,這是貴鄉人和武陽郡府的“底線”,為此元寶藏和魏德深不但開倉放糧,還親自帶著鄉團以馳援洹水鎮為由,與西北人和饑民一起西進。說白了就是要把西北人引到洹水戰場上,把饑民引到魏郡和武陽郡的交界處,以解除饑民對武陽首府一帶的威脅。

洹水鎮位於武陽郡和魏郡的邊界線上,而這段邊界就是白溝水渠。現今太行賊橫行於魏郡,切斷了水陸兩道,魏郡郡縣上上下下的官僚們憂心如焚,惶惶不安,不得不竭盡全力戡亂剿賊。但魏郡和武陽郡一樣,同樣缺乏軍隊,再加上地方郡望豪強的暗中掣肘,剿賊基本上就是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話,能守住城池就算不錯了。

太行賊攻打洹水鎮,劫掠永濟渠,把戰火燒到了武陽郡。這對魏郡官僚來說是個好消息,終於有援軍了,兩個郡聯手或多或少有幾分希望,只待堅持幾日,坐鎮黎陽督運東征糧草的禮部尚書楊玄感和鎮戍黎陽的左驍衛府武賁郎將王仲伯迫於形勢嚴峻,也就不得不發兵救援了。

武陽郡的援軍終於來了,除了元寶藏所領的諸多鄉團外,還有伽藍所領的禁軍龍衛,還有一路保護巡察使團南下的河間、信都等各郡鄉團,最龐大的一支隊伍則是饑民,如潮水一般衝到了洹水古鎮。

戍守古鎮的防主和洹水令又驚又喜,匆忙出迎。

河渠對岸,太行義軍連營數里,旌旗飛揚,鼓號連天,氣勢恢宏。河面上波光粼粼,看不到一艘來往船隻,本來千帆爭流的繁忙場面突然就消失了。綠柳成蔭的河堤上,一隊隊義軍將士列隊而立。河堤下,則是一艘艘整裝待發的運輸船。很顯然,義軍正準備渡河攻擊,援軍來得正是時候。

援軍來了是好事,但官員雲集,有御史臺副官長治書侍御史遊元,有武陽郡丞元寶藏,有禁軍越騎校尉伽藍,有洹水防主白猛,由誰掌控戰場指揮權?誰號令諸軍?誰來承擔責任?

遊元一如既往,保持沉默。元寶藏對此卻是諱莫如深,看得出來,他有心執掌戰場指揮權,控制全域性。

元寶藏雖是行政官長,但其功勳都是在戰場上拿來的,不論是攻打江左的統一大戰還是遠征北方突厥,他都參加了。對於世家子弟來說,“出則為將入則為相”是人生的基本追求,所以文武兼備也是世家豪族對子孫後代的基本要求。元寶藏完全有能力執掌戰場指揮權,他現在的身份是武陽郡的行政副官長,律法上允許其在特殊情況下統領軍隊,但此刻武力最強的禁軍龍衛和人數最多的河北鄉團分別由伽藍和遊元掌控,沒有這兩個人的支援,元寶藏根本拿不到指揮權。

伽藍當機立斷,毫不猶豫地衝著洹水防主白猛躬身一禮,“驍果龍衛統,唯防主馬首是瞻。”

此言一出,眾皆驚疑。

在帝國軍制上,鎮有鎮將,戍有戍主,關津有令。今上罷州為郡,剝奪了州刺史的統兵權,把地方軍的統兵權交給了新設定的都尉,又設防主,鎮戍重要關隘津口,等同於邊陲鎮將。地方都尉和防主都直接聽命於皇帝和中樞,受當地衛府將軍節制。

這一改革的目的是進一步分離軍政,以便集中軍權,穩定中土。此策在和平時期可以發揮它的優點,但在戰亂時期則弊端完全暴露。比如山東義軍蜂擁而起後,第一個承擔戡亂剿賊任務的就是地方軍。地方軍主要由臨時徵募的平民,還有地方鄉團、宗團等等組成,這些人的徵用,必然觸及甚至危害到地方官府的利益,激化軍政兩系的矛盾,更嚴重的是,這些人戰鬥力差,而且與義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根本無力剿賊。

地方軍搞不定,只能調動衛府軍,但帝國發動了東征,山東各地的衛府軍,包括地方軍,統統去了遼東。這時候,郡太守等地方行政官員因為沒有軍權,束手無策,只能死守城池,任由叛賊橫行。去年年底,皇帝要二次東征,考慮到山東叛賊的危害性,這才臨時授予地方行政官長一定的軍權。但這個軍權怎麼用,用的後果如何,誰也不知道,從皇帝銳意改革的態度來看,行政官長行使軍權是大忌,一旦把握不好,踩到“線”了,必有殺身之禍,所以大家都在觀望。唯有齊郡郡丞張須陀膽子大,郡守都不敢做的事,他敢做,他拿到軍權就組建了一支兩萬人規模的地方軍,把王薄、孟讓等各路義軍殺得大敗而逃。

張須陀膽子大,敢拿“雞毛當令箭”,肆無忌憚地“過度”行使軍權,不明究裡的以為他靠山強硬,無所顧忌,知道隱秘的卻能猜測到他的目的。元寶藏就能猜到張須陀從郡守手中搶過軍權並把它無限放大的原因所在。皇帝沒有警告也沒有制止張須陀“搶奪”軍權的行為,這讓某些地方行政官長的膽子也大了起來。權力越大,實力越大,利益也越大,這是必然。元寶藏面對即將到來的大風暴,若想求得一線生機,就必須獲得更大的權力,以壯大自己的實力。

元寶藏如果開口,一定要拿到這個軍權,其他人還真的找不到理由拒絕。遊元是中央巡察官員,另有使命,而伽藍需要糧食,至於洹水鎮的防主,事事都要倚仗地方郡府,當然更不會與元寶藏發生衝突。哪料伽藍“突出奇兵”,竟然以洹水防主白猛熟悉戰場為由,把白猛推上了戰場指揮者的位置。

洹水是重鎮,防主是正六品,在官階上與越騎校尉平級,但兩者一個是地方鎮戍軍,一個是中央禁軍,況且伽藍還有朝散大夫這個從五品的散官職,身份地位有差距。正常情況下,應該是伽藍指揮白猛,但特殊時期,白猛指揮伽藍也可以。

伽藍正是利用這一點,果斷“出手”控制了局勢發展。元寶藏當即就明白了伽藍的用意,異常惱怒。

洹水鎮一戰的重要性對於遊元、元寶藏和伽藍等人來說,可謂心知肚明。此仗非常難打,之所以難打,就是因為形勢不明朗,就是因為各方的利益全部糾結在此,是勝,是敗,還是僵持,都要依據形勢的發展而定,都要從有利於自己一方的利益出發。

元寶藏有心觀望,為此他要把這一戰無限期地拖下去。遊元要推動黎陽謀反,為此他要利用這一仗對黎陽施加足夠的重壓。伽藍需要團結所有可以團結的力量,以擴充自身實力,以便在黎陽謀反後,以最快速度戡亂平叛,最大程度地減少這場風暴對帝國的危害。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伽藍決意擁戴白猛,讓白猛控制軍權,正是要結盟河北世家力量,正是要緩和與遊元的緊張關係,繼而得到蘇邕、蘇定方等河北鄉團的支援。

白猛出自河北南宮白氏。白氏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魏國的名臣、巨賈白圭。白圭在歷史上聲名顯赫,其功績雖然不足以與呂不韋比肩,但他同樣以巨賈身份輔佐君王強大了王國。白氏千年傳承,如今依舊是河北世家望族之一,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白氏與趙郡李氏、任縣遊氏、鉅鹿魏氏、冀城劉氏、清河崔氏、房氏、張氏等大小世家都有著密切關係。

伽藍擁戴白氏為戰場統帥,實際上就是向河北人示好,與同為關隴人的元寶藏拉開距離。

伽藍不知道元寶藏是否參加了黎陽叛亂,但從元寶藏主動把他拉到洹水戰場一事來看,他只能惡意地揣測其是楊玄感的同黨,所以,他不惜代價也要阻止元寶藏控制軍隊,但為了饑民的口糧,他又不能與元寶藏反目成仇,權衡之下,也唯有擁戴白猛了。

伽藍的態度一明朗,遊元、魏德深、魏徵、傅端毅、西行、蘇邕等人馬上明白了他的用意。河北人當然是極力支援,就連始終保持沉默的遊元都難得地說了一句“甚好”。軍權可以給伽藍,給西北人,但絕不能給元寶藏這個關隴人,這是遊元的“底線”,如今伽藍在重重危機之下,不得不向河北人“低頭”,這令遊元在長時間的鬱悶之後終於獲得了某種報復性的快感。

堂堂一個武陽郡的郡丞,正五品大員,皇帝下旨可以在特殊情況下掌控軍權的地方行政官長,卻因為軍隊將領們的一致反對而失去了這一權力,這實在是一件難以置信的事情。元寶藏很憤怒,卻沒有把憤怒擺在臉上。他忽然意識到一件事,伽藍是裴世矩的人,是皇帝親自派到河北來的一頭吃人的狼,現在這頭狼不吃河北人了,那麼他要吃誰?

元寶藏選擇了退讓。

=(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