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益州出荊州,夷陵上方的西陵峽峽口(後世的南津關、三國時稱峽口),就是荊州的門戶。此峽口與益州門戶永安(夔門)之間的大江水道,尚有巫縣與秭歸縣扼守著巫峽,亦是荊州門戶的前哨。

但不管吳軍在這兩個縣如何部署,都是無法抵擋漢軍出巴蜀的。

位於大江上游的漢軍出巴蜀,乃是順流而下的“進易退難”,而吳軍逆流“進難退易”。

在夏秋江水暴漲、流速加快的時節,無論吳軍水師如何精銳,都不敢進入巫峽。比如,漢軍只需將曬乾的尖木投入江中,便可令吳國戰船有來無回了。

昔日的夷陵之戰,同樣證明了吳軍試圖在巫縣與秭歸縣的攔截乃是枉費功夫。

故而,被賦予全權督戰荊州戰事的陸遜,吸取了先前的教訓,同樣是讓步騭屯兵在峽口、待漢軍來犯後自身再移兵去夷陵坐鎮。

至於巫縣與秭歸縣嘛~~

留些許兵馬與一些接應的戰船,權當作戒備罷。

但意外還是發生了。

毗鄰夔門的巫縣還未發現漢軍兵出,在巫縣後方的秭歸縣卻是先被漢軍攻破。

或是說,這也是丞相一改以往的用兵風格,讓胡濟督劉林與蔣舒二部奔襲房陵城的最大緣由。

蓋因在丞相計劃中,房陵城能否奪下並不重要,但胡濟等人至房陵郡後,從此地直線南下襲擊秭歸縣必須要功成!

這條道路,乃是先前孟達任職宜都太守駐守在秭歸時,被先帝劉備遣去協助劉封攻取東三郡所選擇的行軍路線:強行翻越巫山和大巴山(神農架)。

此乃巴人開闢出來的道路。

早在武王伐紂之前,東三郡乃是庸國的領地,而巫山一帶則是隸屬於巴國。

這兩個古國都參與了武王伐紂戰爭,且相互之間一直相爭不斷,由此打通從秭歸入房陵郡的通道。【注1】

如今,江東對此道路並沒有防備。

想想亦不奇怪。

東三郡與秭歸縣都在江東手中,何必要防備一條無有敵情且崎區難行的道路?

是故,奪下房陵郡的劉林與蔣舒順道南下,攻破秭歸縣亦不奇怪了。

秭歸縣被破,被漢軍夾在中間的巫縣亦不可守。

這就讓早就蓄勢待發的鄭璞與關興等人,順流直下抵達西陵峽峽口毫無阻礙。且兵進之迅,作為西陵督的步騭才剛剛得到秭歸失守的訊息而已。

但對於步騭而言,早點晚點得悉訊息皆無關緊要。

峽口的防務一直都很森嚴,不管漢軍如何精銳,都無法在陸遜督兵趕來夷陵之前攻破。

然而,為了給鄭璞等部爭取這點時間,丞相大費周章令士卒們奔襲近千里,怎麼可能是作無用之功?

漢軍並沒有攻擊峽口!

鄭璞與關興順流至峽口後,乃是趁著吳軍來不及狙擊船隊的時間,棄船以繩索等物攀上北岸,遁入了莽莽的大巴山。

這個舉措,令正勒令將士迎戰的步騭當即愕然。

雖然漢軍善於翻山越嶺,然而行軍打仗是要從後方源源不斷供給糧秣輜重的,彼等入了大巴山怎麼獲得補給呢?

且想從大巴山襲擊臨沮縣,抑或轉入荊山襲擊編縣與北上襲襄陽亦不可能奏效啊!

先不說這些地方因為數十年的戰事早就殘破不堪,江東在接手後同樣堅壁清野,做好迎戰的準備了!

哪還會囤積糧秣輜重給漢軍掠奪呢?

他心中弗能解。

但待他將軍情傳遞給江陵城後,令陸遜直接改變了行軍路線。

原本,同樣厲兵秣馬的陸遜都親自引著五千士卒在前、令部將督領大軍與轉運糧秣輜重在後,火速趕來夷陵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但甫一聽罷信使的稟報,當即下令全軍北上編縣。

且還派遣信使趕赴武昌宮,請坐鎮後方的孫權讓水師即刻將糧秣輜重轉去襄陽城。

是的,此時他已然大致猜到漢軍的意圖了。

漢軍並沒有在大江兩岸與吳國爭鋒的打算,而是意圖攻佔東三郡與襄陽城。

事實上正是如此。

丞相在去歲制定伐吳計劃的時候,就沒有過兵入荊南或襲擊江陵城的打算。

無他,勝算幾無。

第一個緣由,自然恐會重蹈夷陵之戰的覆轍。

先前的夷陵之戰,先帝劉備與陸遜的兵馬大致相當,但源於地域因素,先帝還別遣黃權督兵在北岸佈防,護住峽口為大軍保障歸路。

就是造化弄人。

那時先帝這一路兵馬先敗了,反而令黃權部被斷了歸路。

此亦是促使先帝說出“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這句話的最大緣由。

如今,鄭璞與關興從夔門出,兵力上是遜於江東的;即使攻破了步騭部、奪了峽口,亦無法在繼續順流下夷陵時,有足夠兵力護住歸路。

再者,如今的荊南亦非當時了。

夷陵之戰時,荊南各郡不乏思慕先帝恩義而起兵響應者。

如先帝就遣了馬良入武陵郡招納五溪蠻夷,作為協攻荊南的另一路兵馬。

但現今荊南都歸江東許多年了,亦已然自發起兵叛亂許多次了,早就沒有了響應漢軍的實力。

另一緣由,乃是江東水師精銳。

大漢這些年一直致力於北伐,幾無餘力組建水軍與打造戰船,亦無法在大江之上與江東爭鋒,沒必要以己之短擊彼之長。

最後,乃是戰略的主次之分。

還於舊都、復關中才是大漢的當務之急!

此番伐吳不止於平復朝野上下的忿怒,更是為了日後復關中的漢魏戰事中,不欲江東參合而先行將之重創罷了。

且佔據了東三郡,日後魏國就要重兵扼守子午谷與武關以及南陽宛城了!

算是迫其分兵罷。

如此,鄭璞與關興驅兵入大巴山就很好理解了。

無非是為了先一步搶佔編縣,將東三郡出荊州的巴山北道終點佔據,遏制江東馳援東三郡的援軍,讓丞相部順利將上庸城攻下。

而鄭璞等人入大巴山再轉去荊山,如何補給糧秣以及確保趕在吳軍之前佔據編縣嘛~~

陸遜心中有答桉。

乃荊蠻。

-------------------------------------------------------------------------------

【注1:三國末期(公元260年),吳國在此道路上設定了興山縣扼守。】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