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四句新解

周夢臣其實也知道,這個解釋。

他好歹讀了這麼多年的書,幾乎所有氣學的書籍都讀過了,豈能不知道這四句話的解釋,他還知道,這僅僅是其中一種,不同大儒有不同的解釋,不過,大差不差,都是以理學心性等角度來解釋的。

只是楊節地回答,卻讓周夢臣有一點高興,最少楊節並沒有盲從宋儒的意見。

周夢臣接著問道:“你為什麼這麼覺得?”

楊節說道:“如果這樣解釋是對的,那麼為什麼沒有為萬世開太平?”

周夢臣覺得楊節這一句話,有些犯忌諱。畢竟嘉靖皇帝一直想讓天下人覺得而今是太平盛世。聽楊節的話,就意味著,而今並不是太平盛世,而大明也沒有萬世太平了?當然了,這是明朝,不是清朝。這話也算不了什麼,更過分的話,也有。

周夢臣也就不以為意。不置可否,卻沒有順著楊節的話頭往下面說,而是說道:“天地本無心?這一句話,我一直懷疑,什麼叫天地本無心。天地如果有鬼神主之,難道鬼神不是天地之心,天地既然無心,那麼天下日升月落,春去秋來,是誰主之?”

“那麼天地之心,是不是生生之心?”

“我不知道,因為無法確定是,也無法確定不是。我做學問,從來以實在為根本,這種行也不行的理論,在我這裡是行不通的。所以,我覺得,天地一定是有心的,這個心,並非尋常人所參悟的心,而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之心。”

“也就是天道。”

“而如宋儒所言,天地以生生為心,那如何為百姓立命,難道真是讓百姓領悟聖賢大道,就能安身立命了嗎?續了孔孟之言先賢之言,就能使萬世太平嗎?”

“朱熹亦為聖人。”

周夢臣批判不可謂不尖銳,一時間很多人都屏住了呼吸。而馮理目光之中,神情顫動,似乎看見什麼很久之前的東西。

周夢臣緩了一口氣,他知道。他這番話定然會惹來很多非議,只是今非昔比,當日他如果在北京城中說出這番話來,大體被當成一個狂生,與仕途無緣了。

但是而今,周夢臣是大明第一名將,有滅國覆邦之功,在朝廷之上也有自己一席之地。他說出這樣的話,對他影響已經很小了。

可以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了。

周夢臣說道:“

我為國數年,諸位之中,也有當過父母官的,難道沒有見過大明百姓過得是什麼樣的嗎?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一場大雪,不知道搬出多少路倒。這樣的百姓,僅僅是道理就能安身立命的?絕對不是。”

“那是什麼?那是制天道而為之。”

“為天地立心,乃是深究天地之心,日月何以東昇西落,四季何以輪轉,天下何以有上下之分,水為何向低處流,水汽蒸騰,如何又凝結為水?這都是天道。”

“為生命立命,那就是制天道而用之,諸位都是陝西人,難道沒有看過,整個關中秦漢留下來的水利工程,水車灌溉。一畝土地,有水澆地,沒有水澆地,其中相隔,就是一個人的口糧。”

“為往生繼絕學,孔孟之道,千載不易,卻不是只有孔孟才算是往聖。燧人氏,令天下人免於茹毛飲血。有巢氏,讓天下人免於露宿荒野,神農氏,讓百姓始知耕作,尚有其他如嫘祖製衣。軒轅為舟車。等等,方才有今日之天下,正因為有往聖如此,天下百姓才能養活這麼多的百姓。”

“繼絕學。就是繼的他們的絕學。”

“當天下人皆能吃飽穿暖,或許依然不是太平之日,但卻是萬世太平的基礎。至於,將來如此。我不知道,但是這門學問,就是尊荀子之真意,並張子之心,依先師之道,而得出的。說的就是一件事情,如果制天道而用之。並以天道為百姓謀福祉。”

“你說,我這學問有什麼用處。這就是用處。”

周夢臣目光掃過所有人,發現神態各異。有的在懵神狀,有的眼睛之中流漏不相信,顯然覺得周夢臣在吹大的。有的似乎明白什麼,願意相信,與不願意相信。

周夢臣見狀,一揮手,立即有下人拿上來兩個東西,不是別的。正是兩個玉米棒子,在這個時代是番麥。

周夢臣說道:“有人認識這個東西?”

“知道,這是番麥。”楊節說道。

周夢臣看出很多人都認識番麥,心中暗暗欣慰,關中學子還是有樸質的作風的。最少不至於對莊稼不瞭解。周夢臣問道:“番麥在關中種植的多嗎?”

楊節說道:“回稟先生,不多。甚至可以說少。只是零星種植一些。”

周夢臣說道:“大家或許不知道,在同樣的水土條件之下,一畝番麥,最少比一畝穀子,要多出百餘斤。這個數字並不是太精準的,但是同樣條件下,番

麥要比穀子高產。卻是確定無疑的。”

韓邦奇大吃一驚,說道:“此言當真?”

或許有些人不覺得什麼,一畝地多出一百斤,算什麼?但是以這個時代畝產來說,北方畝產平均在二石多。石是一個體積單位,而不是重量單位,故而因為密度的原因不同,一石糧食重量在二百多斤了,百餘斤等於半石了,足夠讓家裡多養一個人了。

如果再算出陝西龐大的面積。每畝多出這一點,就是一個天文問題,那是能解決大問題的。

周夢臣說道:“如果我不確定,如何敢在這裡說,只是這是大同的資料,各地水土不同,或許也會不同。”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周夢臣在大同的時候,大規模推廣玉米,而今整個大同,已經成為大明第一個玉米種植區。周夢臣也確定了他的印象,那就是玉米比小米更叫高產,當然了,似乎是因為種子的原因。體現得並不是太明顯。畢竟,玉米在中國種植時間還短,或許是還沒有完全適應中國的氣候。潛力還沒有爆發出來。

但是即便是這樣,也比小米高粱產量高。畢竟,如果沒有這個好處,為什麼後世北方,特別是西北,幾乎都是玉米種植區,當然了,當玉米價格上不去,大家又轉種經濟作物,那是另外一回事。

畢竟後世對糧食產量追求已經不高了。有雜交水稻在。

韓邦奇說道:“我知道,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不過,總要嘗試一下,哪怕一畝地僅僅能增產五十斤,就是天大的功德。”

周夢臣說道:“其實,這也不算什麼。番麥這東西。很多人都知道,只是從來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我不過是對番麥的產量,生長條件,還有其他方面的因素,進行詳細的研究,這才確定這一點。”

“正如朱子所言格物致知,番麥此物,其理甚淺,恰好能為百姓所用。卻也不是每一次就那麼簡單。但卻證明我剛剛說得,制天道而為之,是可行的。”

“更有蒸汽機。”周夢臣將蒸汽機的原理說給眾人聽,隨即說道;“以蒸汽機提水,只需燒煤,就可以晝夜不花息。足夠擴大土地灌溉範圍。讓更多百姓有糧食吃。”

周夢臣其實很想提生產力這個概念,奈何生產力這個概念,其實也是很多前置概念的。所以,周夢臣就暫時忽略了這個詞彙。但是根本上,說的就是科學技術發展生產力,從而能夠造福百姓的道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