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下班,寫不完了,這章還是防盜章,正文凌晨1點左右更,根據狀態,或者更晚。】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譯文】

茶是南方生長的一種優質木本植物。常見的有一兩尺高,最高的有幾十尺;最粗的在巴山峽川地區,有兩人合抱粗細。從外形來看——樹象瓜蘆木、葉象梔子、花象白色薔薇、果實象棕櫚、花蒂象丁香、樹根象胡桃。

茶有幾種寫法,從偏旁來說或從草頭,或從木旁,或草木合併。名稱有五種,分別是茶、檟、蔎,茗,荈。

生長的地方,最好的生於亂石之中,其次是在石土混雜之地,最次的栽於黃土之中。

栽種茶樹的技術不清楚具體的內容,但種植的茶樹都枝葉繁茂,種法似乎類同於種瓜,三年之後就可以採摘了。

茶葉以野生為好,人工種植的為次;種在山南林北的,葉子顏色發紫的為好,綠色的為次;未長成樹的茶葉為好,已成樹的茶葉為次;葉片成卷狀者為好,舒展平直者為次。生長在不見陽光的山坡谷地的不能採摘,其性凝結不散,葉子通常是結塊的(此處未查本草綱目,不知道是不是存在飲用後容易在腹內產生結塊)。

茶性至寒,飲用最好。對於品行節儉的人而言,如有熱渴、凝悶、腦疼、眼澀、四肢不舒服、渾身不輕快等等現象,喝幾盞茶,就象是飲醍醐、甘露一樣。

但採摘不合時節,做茶不夠精細,雜野草於其中,飲用則容易生病。

茶生地繁多,就象人參一樣。人參好的生於上黨,中等的生於百濟、新羅,下等的生於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人參,用於藥無藥效,更何況還有很多不是生於這些地方的!譬如服用薺苨,並不能使各種疾病痊癒。由此可知人參的種類繁多,也可知茶的種類繁多了。

注:

瓜蘆木:生於廣東,外形似茶,味至苦澀。

檟:茶樹的古名。

蔎:香草。

茗:晚收的茶。

荈:晚採的茶。

上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百濟、新羅:唐時位於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高麗:唐時周邊小國之一,即今朝鮮。

澤州、易州、幽州、澶州: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薺苨:藥草名。又名地參、甜桔梗。根味甜,可入藥。

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

瘳:病癒。

《茶經·二之具》

【原文】

籝,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鬥者,茶人負以採茶也。

灶,無用突者。

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箅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注於甑中,又以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牙筍並葉,畏流其膏。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杵臼,一曰碓,惟恆用者佳。

規,一曰模,一曰棬。以鐵製之,或圓或方或花。

承,一曰臺,一曰砧。以石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簷,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以簷置承上,又以規置簷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旁筤。以二小竹長三赤,軀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織,以篾織方眼,如圃人籮,闊二尺,以列茶也。

棨,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為之,用穿茶也。

撲,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牆,高二尺,泥之。

貫,削竹為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棚,一曰棧,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幹升下棚,全幹升上棚。

穿,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穀皮為之。江東以一斤為上穿,半斤為中穿,四兩五兩為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八十斤為中穿,五十斤為小穿。字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鑽、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製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煻煨火,令熅熅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

【譯文】

籝,也叫籃、籠、筥。用竹皮編織製成,容量一般為五升,也有容量一斗、二斗、三鬥的,是採茶人背在身上的盛茶葉用具。

灶,不用煙囪的爐子。

釜,無支腿和耳的鍋。

甑,木製或瓦制,用篚(原文的“匪”為通假字)做壁,外形象籃子一樣,裡面再放箅子,用篾綁紮牢。蒸茶葉的時候,放進箅子裡,熟了之後從箅子中取出。待鍋幹了以後,再放進甑裡。再用多枝杈的木枝將茶葉撥散,防止煉出油來。

杵臼,也叫碓,常用的最好。

規,也叫做模、棬。鐵製器皿,外形有圓的、方的,也有不規則形狀的。

承,也叫臺、砧。用石制,用槐木、桑木半截錨進地下,將其固定,使其不動搖。

簷,也叫衣。用油絹或者壞掉的單衣做成,將簷放置在承上,再將規放置在簷上,用於造茶。茶製成後,即可將其更換。

芘莉,也叫羸子、蒡莨。用若幹根約三尺長的細竹枝製成,中間二尺五寸,手柄五寸,再用篾編織成象圃籮那樣的方眼狀,二尺見方或半徑二尺,是攤置茶葉的用具。

棨,也叫錐刀,手柄用堅硬的木頭製成,是穿茶用的工具。

撲,也叫鞭。用竹製作,穿茶後用於解茶。

焙,挖深二尺、寬二尺五寸、長一丈的土坑,砌高二尺的短牆,用泥抹好。

貫,削竹製成,長二尺五寸,用來穿茶烘焙。

棚,也叫棧,用木製作,放置在焙上,搭設兩層,高一尺,用來焙茶。要烘茶成半幹,可將茶放置在下棚;若是烘成全幹,則放置在上棚。

穿,江東淮南一帶剖竹製作,巴川峽山則用秸杆皮編制製作。江東分三種,一斤的是大穿,半斤的是中穿,四兩或五兩的是小穿。峽中則以一百二十斤的為大穿,八十斤的為中穿,五十斤的為小穿。“穿”字以前寫作釵釧的“釧”,也有寫作貫串的“串”,我認為那是不正確的寫法。譬如磨、扇、彈、鑽、縫這五個字,書面寫的時候是一聲、二聲字,而在日常說的時候則發四聲,所以這裡應該寫做“穿”。

育,用木製成,外面用竹編好,再糊上紙。中間有隔斷,上面有蓋子,下面有托架,旁邊有門,關一扇、開一扇。在內放置一個容器,用來貯熱灰,使裡面有一定的溫度。江南梅雨時節,則在容器內生火加熱。

注:

筥:圓形竹筐。

亞:通假字,通“椏”。

甑:即現在的蒸籠。

杵臼:木石做成的搗米器具。

芘莉:芘,錦葵。這裡大概是發音是這兩個字,含義不同。同一條目的另兩個詞也屬於該物品的名稱發音,與詞的意思並無關聯。

棨:古代用木頭做的一種通行證,略似戟形;古代官吏出行的一種儀仗,木製,形狀似戟。這裡是穿茶餅用的錐刀。

煻煨火:灰中的火。

熅熅然:火熱微弱的樣子。

《茶經·三之造》

【原文】

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採焉。茶之牙者,發於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採焉,其日有雨不採,晴有雲不採。晴採之,蒸之,搗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

茶有千萬狀,鹵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縮然;犎牛臆者,廉簷然;浮雲出山者,輪菌然;輕飈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羅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經;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籜者,枝幹堅實,艱於蒸搗,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至葉凋,沮易其狀貌,故厥狀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採至於封七經目,自胡靴至於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鑑之下也;以皺黃坳垤言佳者;鑑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鑑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皺,宿制者則黑,日成者則黃,蒸壓則平正,縱之則坳垤,此茶與草木葉一也,茶之否臧,存於口訣。

【譯文】

一般採茶,在農曆二月到四月(按節氣大約是驚蟄到小滿,通常說的“明前茶”和“雨前茶”大致是指二三月時分,二月間為清明前,三月間為谷雨前)。未長成樹的茶多長在爛石黑土中,約四五寸高,象野菜初生的樣子,在清晨露水未褪時候採摘。長成樹狀的茶,多長在灌木叢,有三枝、四枝、五枝不等,要選擇其中枝幹挺拔的採摘。

採茶時,雨天和多雲的天氣不宜採摘。要待晴天採茶,然後進行蒸、搗、焙、穿、封等加工。

成品茶有多種形狀,打不大恰當的比方說,有象胡人的靴子那樣收縮在一起的;也有象犎牛的胸骨那樣整齊地張開來的;有象浮雲生於山間呈圓形穀倉狀的;也有象輕風吹過水麵那樣呈層次狀的;有象製作陶器的作坊所用的胎土,用水清洗過一樣光滑;也有象新開墾的地,經過暴雨之後的散亂。以上這些都是富含營養的茶葉。

有象竹子皮的,枝幹堅硬,不便於蒸搗,所以其葉子的外形象羽毛一樣;還有象霜後的荷葉一樣,腐壞掉的樣子,所以茶葉的外形象衰敗的野草一樣。這些都是沒有什麼營養的茶葉。

從採到封,共七個步驟;成品茶葉的外形則有八個種類。有的人從茶葉顏色光澤發暗而且外形平整來判定茶葉是優質的,這其實是鑑別的下等方法;從茶葉外形比較皺,顏色泛黃,象小土丘那樣,來斷定茶葉是好的,這是中等的鑑別方法;只有從人們都說好或者都說差的角度來辨別,才是最好的鑑別方法。為什麼這麼說呢?植物油從葉子裡面滲出來的就光鮮,沒有滲出來就褶皺,晚上制的茶就發黑,白天製作的就發黃,蒸壓的就平正,沒有蒸壓的則就象小土丘那樣,這是因為茶葉和其他草木的葉子是一樣的。茶的好壞鑑別,就可以存於口訣之中了。

注:

薇蕨:均為山菜,每聯用時以指代野蔬。薇,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結莢果,中有種子五六粒,可食。嫩莖和葉可做蔬菜。通稱“巢菜”、“大巢菜”、“野豌豆”。蕨,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長。嫩葉可食,根莖可制澱粉,其纖維可制繩纜,耐水。全株可入藥。

犎:一種野牛,背上肉突起,像駝峰。

臆:胸骨。

菌:通假字,通囷。

潦:雨下得大時,地面上的水。

腴:本意為腹下的肥肉。

籜:竹筍上一片一片的皮。

籭簁:毛羽始生貌垤:螞蟻做窩時堆在洞口的土。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