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軒一邊聽著弁長壽的彙報,一邊視察著難民營地。

此地的狀況不容樂觀。

臨時搭建的難民營衛生條件極其簡陋,缺乏大量的石灰用於消毒。

並且大部分都是傷員,空氣中總是瀰漫著一股腐敗的氣息。

若不是營地擁有大量的軍醫,說不定瘟疫會爆發出來,鄭軒望著這一切說道,“我會讓軍部調配更多的草藥過來,糧食方面也會想辦法處理。”

鄭軒只能先是安撫一下。

畢竟藥品在戰時可是緊缺物資。

他手中的藥品也不多,只能大肆透過走私商,福建臺灣境內大量收購藥材。

不過想到此時正與阿桂對抗,能騰出救濟百姓的藥物就顯得極為稀少。

鄭軒扭過頭,吩咐一旁的陳南,“你去讓各地的報社刊登一下,希望民間團體自發組織藥物救治百姓。”

“可行嗎?”陳南多少有些疑問。

畢竟最不靠譜的便是民間團體,他們會帶著各種各樣的目的,來做這種“偽慈善家”。

鄭軒倒是不怎麼在意,“民間的力量是無窮的,如今咱們什麼都缺,只能向民間藉助,日後再來報答他們的恩惠。”

這理由說得並不讓人信服,卻是無法反駁。

陳南只能執行了。

他按照鄭軒的要求,讓各地報社刊登雷州半島難民營的慘狀:

‘比如藥物的緊缺,受苦受難的村民傷亡急劇攀升,每日死亡數量多達上百人。’

‘清軍的絕戶計政策,放火燒山,大量的農田房屋都被焚燬,百姓們流離失所,並被火焰灼傷,急需得到救治。’

等視察完難民營地之後。

鄭軒開始關心起前方的狀況,“這清兵的絕戶計到哪種程度了?”

席明達道:“凡事村莊屋舍糧倉全都燒燬,凡是出產糧食的田野都燒燬,凡是種有果樹的森林也都燒燬,

這些百姓還算幸運,或許咱們救百姓的名聲,清兵並沒有要了他們的命,只是將他們當成負累推給咱們,

其他反抗的百姓,早已經被人屠戮一空,即便是當地築有土寨堡的地主,也全都死於清軍的刀下,

幾乎一粒糧食,一件衣物也都不留給咱們,

前方張旅長可是被這場大火嚴重阻礙了行軍,部隊發生過多次的走火事件,幸虧及時處理。”

鄭軒沒想到清軍可真是膽大妄為。

為了阻礙光復軍的行動,卻是用如此狠毒的政策,可真是重新整理了人們的三觀。

弁長壽也在一旁附和道,“清軍可是趁此機會,大量收刮民脂民膏,打家劫舍,無所不用其極,可真是匪!”

鄭軒將兩封信放到他們眼前,“這些清軍賣命的可不是大清。”

“那他們是為誰賣命?“

頓時眾人疑惑,就是只有陳南還算淡定。

鄭軒開啟信封道,“他們賣命的物件是廣州十三行那幫粵商。”

“這……?”

兩人更是疑惑。

官為商賣命前所未聞。

而且清兵可是屬於大清的兵,沒有可能為“士農工商”中最底層的商人賣命吧?

“確實如此,廣州十三行的粵商可是買通了兩廣總督孫士毅身後的幕僚‘駱白駒’,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為了阻擋咱們的軍隊,保住他們的家業,所以使用絕戶計打算將咱們阻擋在高州府,他們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這……真他娘的該死,這富戶毫無人性!”弁長壽直接破口大罵起來。

他原本不會如此粗魯地說這樣的話,可見每日大量的百姓葬入山崗,縱使人家鐵石心腸,也看不慣這樣的畫面。

為了保全自己的家業,居然犧牲掉大量百姓的性命,也只有“他們”做得出來。

鄭軒覺得倒是正常。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當年晉商為了發展和生存,出賣了明朝。八國聯軍後,粵商,浙商也為了各自的利益背叛了革命。

鴉片戰爭後期的買辦商人,正是為了洋人在華的利益,親自派人血腥鎮壓同胞。

並一步步地將祖國的“關稅”“國權”“國民經濟命脈”一步步地交到洋人手中。

還站在道德高地上,將自己的同胞貶為“醜陋的,面目可憎的”,只為討好異族上司獲得更大的利益,卻忘了他們自身也是“中國人”。

所以商人這種東西,雖然能夠帶來大量的稅收,偶爾也能創造出有利於社會的東西;

但不加以節制,或是有堅固的牢籠困住,他們就會像洪水猛獸一般,成為壓垮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甚至是敵人的助力。

鄭軒遙想起前世的美利堅,便是這一副模樣。

商人財閥控制了政權,控制了國家,也控制了人民。

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使用壟斷將百姓們生活的一切控制在手中,便能獲得子子孫孫的“永世富貴”,卻一點也不在乎國家的利益。

“他們的賬我們會慢慢算,如今先不著急,當前要處理好眼下的事情。”鄭軒開口說道。

他看了一眼雷州半島各地的報告。

與他們探討商量,最後做出了決定,“咱們剩餘的糧食,作為一種激勵,讓百姓在被焚燒過後的土地種植糧食,

如今,清軍的絕戶計對咱們來說有利有弊,甚至是一種機遇,

他們雖說造成了大面積的屠殺,給我們造成了巨大的負擔,但也清除了當地大量的舊勢力,變相地減輕了我們的負擔,

趁著這個機會將大量的土地分配掉,並讓百姓們開始耕種,

如今大量的農田遭遇火災,這給土地增加了肥力,想必種下的糧食能夠迎來大豐收,

我想辦法給你們找來半年的糧食,渡過難關之後便可以自給自足了。”

‘先破後立,不破不立。’

這是古人的說法,放到現在也依舊是真理。

清軍將這些地方給毀滅掉,也方便光復軍來了之後建立起新的秩序,並在此基礎上鞏固了自己的統治。

每個朝代都愛使用這套真理,“儘量”將前朝完全摧毀,然後建立新的王朝,極大鞏固自己的統治力量。

鄭軒定下了基調之後。

交給下屬處理便最為有效,他們知道該怎麼做。

畢竟培育出來的光復軍,“打土豪分田地,恢復生產,穩定治安,穩定秩序”這樣的民生政策,早已經駕輕就熟。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