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鄭軒的決定,人群之中議論紛紛,許多人露出悲傷的神色,厭惡,不滿,但更多的是恐懼與無奈。

大量女子禁不住地流下眼淚,一副柔柔弱弱的樣子。若是這時有位正義的男子,肯定會罵鄭軒是一個人渣。

鄭軒沒有理會這幫人,自己可是虧了錢將她們贖買出來,如今卻是這一副德性,真是令人失望透頂。

可當他準備離開時,無意中聽到了“你會遭天譴的!”這句話。

頓時就止住腳步,望著這群哭哭啼啼的女子,忍不住罵道:“你們要是有怨言跟大清說,找我撒氣有什麼用?你們以為來到這裡,就能夠成為人上人?

醒醒吧,在大清你們可都是官妓,未來的路想必比我更清楚。現在這裡有新的路給你們選擇,卻在那裡不滿,難道我們就要將你們當奶奶給供著?真是令人感到失望,

若是不滿找大清去,我可以給你們武器送你們到對岸,讓你們跟大清拼命去。”

最後鄭軒望著這些無可救藥的女子,深深地嘆息一聲,或許應該救的是那些文人士子,而不該救這些女子。

但他一直在顧慮,只讀八股文的書生士子,眼裡只有一大堆條條框框,嚴重阻礙社會發展,與自己的政令有所衝突,所以他到現在也不願意接納。

畢竟之前就有人站出來反對這反對那,就是一副憤青的模樣,說話倒是漂亮,幹活跟狗屎一般。

甚至有一些書生揚言,讓自己成為帝皇,實行如唐宋時期的政策,文人舉高高。

鄭軒可不想與他們分享權力,最多讓他們充當社會監督的角色。因為這些人到達了一定階層,就會成為社會最大的阻礙。並窩裡鬥,最後將整個帝國折騰沒了。

大明可不缺這些無能的書生,最後各種黨鬥給整沒了。

鄭軒要的是實事求是,能夠按照自己政令一絲不苟執行的人。

此時眼前的女子們更是一臉的苦澀,許多人依舊哭哭啼啼,但她們也不敢惹怒鄭軒。畢竟是他出錢將自己贖買,確實有權利對自己做些什麼。

而如今給出了條路,這已經是最好的待遇,卻還有怨言?

如今許多人只是後悔當時為什麼不敢自殺。

“最後我送你們一句吧,‘始信鬚眉等巾幗,誰言兒女不英雄’,我可不喜歡金絲雀,而是喜歡在天空翱翔的麻雀。”

鄭軒最後好言相贈,之後再也沒管這些人的表情就離開了。

而這時站在門外面的王貞儀一臉驚訝,又好奇地打量鄭軒並問道:

“你怎麼知道這首詩?”

“唔……”鄭軒思索了片刻,倒是隨意,“不知道,但印象中有這麼一句話,感覺不錯,於是順口就說了。”

王貞儀還想說:這是自己曾經說過的話,也是自己所作的詩。

可最終也沒開口,露出的一絲微笑跟在他的身旁。這就是被認同的感覺嗎?

“大人,那些女子都是可憐人。”

“可憐的不止她們,這天下的百姓也都可憐,可我沒有這麼多資源贍養她們,最多也只給她們指出一條路,這看她們自己的選擇。”

鄭軒說完轉過頭,瞧著王貞儀心情不錯的樣子疑惑道:“咋了?今天看我發飆,還那麼開心,你不是應該為那些女子感到憤恨嗎?”

“不會的大人,德卿倒是覺得您說得在理。”

王貞儀沒有之前大家閨秀謹小慎微的樣子,動作也顯得輕鬆,彷彿解脫的天性一般。

不過她說的下一句話,差點把鄭軒給嗆道,“大人,請收德卿為徒吧!”

鄭軒愣在原地,老實說道:“唔……其實以你的悟性與能力,無需我的幫助也能成為一個頂尖學者,我最多也只是給你一點提示而已。”

如今他的知識儲備,也就只有前世的物理化學知識,或是其他工科類知識。

鄭軒認為用不了多久這天才少女,就能學會,到時候自己可是教無可教。

“不,大人,您雖說文采不如德卿,可知曉天文地理,這比那只會‘之乎者也’的老頭厲害太多。”王貞儀眼睛滿是崇拜,還有一副虔誠的樣子。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此時唐藏悠悠地開口道:“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鄭兄,你就從了吧。”

“你這詩很有問題。”鄭軒對著唐藏吐槽一句,隨後對王貞儀道:“你可要想清楚。”

“德卿已考慮許久,父親也同意了。”

瞧著王貞儀堅定的眼神,鄭軒也不想傷她的心,於是道:“你把青黴素研究出來,我就收你為徒。”

“一言為定!”

~~

如今只要決解小學師源問題,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至於百姓歧視女子先生,鄭軒覺著只要政策裡有大棒和甜棗,百姓就會乖乖地把孩子送來學校。

這幾日。

那些大家閨秀陸陸續續前來教書。

對於這些裹腳的女子,鄭軒也是寬容,允許她們坐著教書。

若是她們願意,鄭軒也可以派一些醫師檢查她們腳踝健康。但這些女子出來教書就已經是極限了,給人檢查腳,這比殺了她們還難受。

所以鄭軒就省下了醫師的錢。

有了先生,再下達政令,越來越多的平民將自家孩子送了過來。

鄭軒在臺南府實行的免費教育,就連紙張書本費用也都由軍部撥款,而且還設立了獎學金,學習成績好的,獎勵一兩銀子,順帶送去宜蘭進行深造。

出來以後能進入鄭軒組建的官僚系統,或是在學院內當老師。

公務員和吃國家飯對百姓來說,無疑是最大的誘惑。大家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成為官員就等於有了這一層保障。

中國人性子就是如此,即便自己再苦再累,也要供養孩子讀書。所有人會說:“下一代將會變得更好。”這幾乎就是大家的希望,也是生活的動力。

不到五日時間,小學就滿人了。

一千多名七八歲的孩子,偶爾有這麼一些十一二歲的。

而年長的孩子一般都是家裡的勞動力,大人只會將最小或是勞動能力不強的推來小學。

鄭軒總感覺小學有一絲託管所的味道。

也有不少災民也偷偷地將自己的孩子送進來讀書。對此,學府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而且因為這些情況,臺南府開啟了下一輪小學擴建活動。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