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風雨飄零

義子?

崇禎皇帝看了半天,龍眼最終落在這裡,他明白到底遺漏什麼了?

恐怕朕是一腔情願,想當然了?

人家的關係鐵啊!

你想用人家,可惜人家未必會為你所用?

崇禎皇帝意興闌珊把聖旨交給高時明,揮揮手讓他安排人去傳旨。

不能用也沒關係,就憑兩闕名王李定國的歷史功績,留他性命供養起來也應該。

不過,李定國這個事情給了崇禎皇帝一個啟發。

那就是,人才,終究要自己培養才貼心。

那麼,從哪裡發掘人才來培養呢?

天底下又有多少像李定國、閻應元、陳明遇這些懷才不遇的優秀人才呢?

看來,是有必要建立一套人才選拔機制了。

人才缺少的不是才華,缺少的是一個機會,一個渠道。

就如同當年世家門閥下的寒門一般,哪怕再有才華,沒有人舉薦,也很從中難脫穎而出。

於是,隋朝之後,就有了科舉。

這終於給了寒門士子一個機會。

只是,名額畢竟有限。

便如時下大明,又有多少寒門學子無法為國效力,珠玉蒙塵?

這個群體是龐大的,他們有一個名字叫窮酸秀才。

想到這裡,崇禎皇帝咧咧嘴,發出得意的微笑。

因為,他找到既能發掘人才又能打擊復社和東林黨人的辦法。

一舉數得也!

“皇爺,工部尚書畢懋康求見?”

崇禎皇帝正得意之間,隨侍太監小德子啟稟。

“宣!”

聽到兵器專家來了,崇禎皇帝不敢怠慢,立馬宣他進來。

“皇上,臣初上任工部,又要改進燧發槍一事,事務委實繁重。現特舉薦茅元儀為軍器監事,為臣分擔部分事務,請皇上恩准。”

一套禮節下來,崇禎皇帝賜座,問了一些工部的工作情況後,見皇上心情不錯,畢懋康忐忑說道。

他已年近六旬,自南京兵部右侍郎的職位致仕後,一直在家潛心著書,但對於流賊以及建奴的動向十分關注。

崇禎七年曾上書崇禎皇帝,請求大力推廣火器的使用,並言“克敵制勝唯火器耳”。

但當時國庫枯竭,流賊難治之事攪得上上下下焦頭爛額,所以根本無暇顧及。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此次,工部尚書張鳳翔獲罪,皇上下旨起復他。

任命他為工部尚書署軍器監事,族兄畢懋良以兵部員外郎一職暫主兵仗局,以後另有任用。

並且他的門人、侄子皆是生員身份,幾人對火器也頗有研究,皇上與他們國子監監生身份,入軍器監協助工作。

同時,皇上親自和他商討工匠管理,火藥配方以及改良火器等諸多問題。

尤其是他的得意之作燧發槍,皇上更是明令全力支持,這無疑令他十分感動。

因此,這段時間來,他一直竭盡全力忙於事務,取得一些進展,需要有人幫忙,所以他想到了茅元儀。

只是,茅元儀是戴罪之身,這是他怕皇上不同意的原因。

“可,就依愛卿之言!”

出乎畢懋康意料,崇禎皇帝沒有絲毫猶豫,立馬笑呵呵應承下來。

開什麼玩笑,崇禎皇帝怎麼會不答應,茅元儀,這可是又一位兵器大咖啊,《武備志》的作者。

很牛逼的人,自幼喜讀兵農之道,成年熟悉用兵方略,九邊關塞上曾任經略遼東的兵部右侍郎楊鎬幕僚,後為兵部尚書孫承宗所重用。

崇禎二年因戰功升任副總兵,治舟師戍守覺華島,因士兵譁變獲罪遣戍福建漳浦。

過去,崇禎皇帝只是沒有想到而已。

現在都要挖掘人才使用了,何況是已知的人才?

“謝皇上恩准!”

畢懋康以為崇禎皇帝是看在自己的面子上才答應,急忙俯身謝恩。

“愛卿公心於事,朕理應鼎力支持。”

對於大明這位火器奇才,崇禎皇帝可謂是推崇備至。

這傢伙比茅元儀更牛逼,發明了這個世界上的第一支燧發槍,能使火器在雨雪天氣使用,並極大減少了發射流程和時間。

崇禎皇帝是現代人穿越,自然明白燧發槍代表什麼意義,這可是吊打全世界的玩意啊!

大明啊,人才還是槓槓的。

畢竟,咱們現在雖然有些沒落,但不管這麼說,還是世界的老大哥。

這科技水平,還是屬於世界一流。

“畢愛卿,工部現在對於兵仗局的工匠待遇有些什麼章程?”

想到科技,崇禎皇帝想起科學家,也就是他嘴裡說的工匠。

當然,現在說的是火器工匠。

崇禎皇帝深知,大明大明火器製作粗劣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學技術不行,而是在於製作火器的工匠地位待遇及其地下。

如此重要崗位的工匠及其家眷,過的是豬狗不如的日子。

雖不至於到賣子賣女的地步,但衣食無著就是他們的日常,並且一旦成為工匠,後代皆為工匠,不得科舉,甚至種田都不行。

朝廷每月發放給工匠的俸祿本就微薄,還要被上面層層剋扣,最後到手能有七成就不錯了。

為了維持生計,工匠只能偷偷接私活。

某些豪門大戶要打造什麼兵器甲仗,就會找到兵仗局的工匠。

因為他們的手藝高超,鍛造的兵器質量非常優良。

但這種私活並不是每天都有,雖然每次得到的薪酬不少,但平均計算下來,一家人甚至溫飽都維持不了。

所以他才囑咐畢懋康上任後要親自改善匠戶們的生活狀況。

毫不誇張的說,這些工匠其實就是大明的火器專家,是保證大明獨霸天下的基石,必須予以重視。

“啟稟皇上,臣已經擬定了一份奏摺,稍加完善之後就呈遞內閣。皇上,工匠們的日子實在是苦哇。

匠戶們集中居住京城西區,骯髒破爛的衚衕裡,天氣已經逐漸轉涼,但在衚衕裡玩耍的孩童大多都是赤著腳,衣不蔽體。

大多數人的住宅都是黃泥茅草簡單搭就,走訪的幾戶人家主食都是野菜摻雜麩皮、麥糠製成的窩頭。

用來就飯的菜大都是醃菜,極少見油腥。

很多匠戶才三十多歲,望之蒼老如五十餘歲的老人,壽命恐不久矣。”

見皇上問起這個問題,畢懋康長嘆一聲,說起了他赴任後查探的結果。

“走,一起看看去。”

崇禎皇帝聽到科學家的慘狀,決定還是作*****一把,親自去接見這些生活在最底層的人員。(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