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閒得無聊,就翻開身邊的稻草,拿出一些瓷器來欣賞。

前世的時候,他在某個高階酒店上班,日常接觸到的瓷器,當然也是上乘之品,其中,又以杯筷碗碟之類的最多。因此,一點點的鑑定能力還是有的。

後世的大酒店,西餐廳相當多的採用的是骨瓷,主要是看中骨瓷的細膩、潔白、輕薄、美觀、典雅、大方,明朝的青花瓷之類的,反而是比較少見。

大明朝的瓷器產地,主要集中在江西的景德鎮地區,主要品種是青花瓷、薄胎瓷等。

根據陳守業的介紹,成化年間,還有一種十分有名的瓷器品種,叫做鬥彩瓷。不管是口碑還是利潤,都是相當的可觀。只可惜,這些都距離陳守業太遠了。

潛山縣有很好的粘土,歷代都有人燒製瓷器的。陳守業的祖上,都是幹這一行的。他們家的瓷窯,據說已經傳了七八代了。最開始的時候,似乎買賣還做的可以,勉強能賺一些銀子。只可惜,是一代不如一代,現在都快要維持不下去了。

陳林若有所思的問道:“十七叔,現在做瓷器生意,最好賣的是什麼啊?”

陳守業不假思索的說道:“當然是青花瓷、鬥彩瓷、薄胎瓷之類的了。這些東西只要是能夠買到真品,只要一轉手,就是翻倍的利潤啊!如果是賣到國外去的話,利潤更是三倍、五倍,以致十倍以上。只可惜,咱們一般人是根本接觸不到的。”

他也是無聊,感覺陳林又是讀書人,最近還賺了幾十兩的銀子,感覺很厲害的樣子,說不定以後會有大出息的,也就沒有將陳林當做是外人,一五一十的解說起來。

要說明朝的瓷器生意,最賺錢的當然是出口了。絲綢、瓷器、茶葉都是出口的大宗生意,只要是能夠運到杭州、泉州、廣州等地,價格就能翻好幾番。

明朝的海禁,其實就是一個笑話。朝廷雖然說要海禁,劉大夏還將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圖都焚燬了,其實根本就沒有執行到位。大明朝的海上貿易,其實一直都有進行。

當然,貿易的主體,不是朝廷,而是民間的商團。自然而然的,賺到的錢,也沒有朝廷的份。估計除了皇帝本人是真的不知道之外,其他人都是知道的。

其實,不需要運輸到沿海港口,只需要運輸到應天府、揚州府等地,就能獲得豐厚的利潤。在這裡,有專門接受瓷器的商家,負責將瓷器轉手賣到國外去。

杭州、泉州、廣州等地,都有大量的可以進行海上貿易的私人港口。它們的運作,幾乎和正式的港口完全沒有區別,只是地方官從來不會在奏章中提及而已。

不管是做海上貿易的商人,又或者是地方官,都很清楚,保持目前的狀況才是最好的。賺到的錢都屬於自己,而不是屬於國家,連稅收都不需要繳納。反正國庫的錢有別人操心,自己能夠賺到的錢,當然是毫不猶豫的落入自己的囊中。

為什麼明朝的商業相當的發達,朝廷收到的商業稅卻是少之又少?都是因為利潤被商家和官員給吞了。商家和官員互相勾結,自己賺的盆滿缽滿的,卻是坑了國庫了。

南宋的時候,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是依靠商業稅,每年都有幾千萬貫,而到了大明朝,反而是農業稅佔了七成以上,商業稅不到一成,可想而知,有多少的銀子,都是落入了商家和官員的口袋?如果能夠正常徵稅的話,太倉銀的收入至少要翻番啊!

偏偏幾十年以後,有一個叫做汪直的海盜,打破了這個潛規則,讓嘉靖皇帝注意到了海上貿易的豐厚利潤,皇帝一度想要開海禁。幸好,浙江巡撫胡宗憲先下手為強,將汪直給砍了腦袋。於是,嘉靖皇帝也就死了這條心,海上貿易的潛規則,繼續得以維持。

(作者注:明朝有兩個汪直。一個是成化年間的大太監,一個是嘉靖年間的海盜頭子,不要混淆了哦。)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明朝的瓷器,主要是出口到日本、南洋等地。不管是哪個地方,利潤都是相當豐厚的。在景德鎮價值不過三五兩銀子的瓷器,到了南洋等地,就能賣三五十兩,足足是十倍以上的利潤。所以,海上貿易是不可能禁止的。倒是地方官員和商人聯手,成功的遏制了皇帝的加入,成功的將所有的錢財,都落入自己的囊中,而不是交給國家。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瓷器,都能夠出口的。現在的外國人,需要的是精美的瓷器,如青花瓷、薄胎瓷、粉彩瓷、雕塑瓷、顏色釉瓷、五彩胎瓷、青花玲瓏瓷之類的。其中,最好賣的就是青花瓷和薄胎瓷。一般的瓷器賣不起價格,也就是賺一個辛苦錢而已。

“所有能賺大錢的瓷器,都掌握在豪門權貴的手中……”陳守業遺憾的說道。

他解釋說,由於豐厚的利潤,高階的瓷器基本上都是被有背景有後臺的商家掌控了。從配方到燒製過程,從生產到銷售,外人都是無法插手的。比如說,景德鎮的青花瓷,就是被就藩南昌的寧王控制,每年都為寧王帶來鉅額的利潤。

除了藩王之外,還有大量的官員摻雜其中。江西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揮使司、江西巡撫、南直隸、中央朝廷,都有大量的官員從青花瓷身上獲取利益。據說連某些內閣大佬都有股份,大力支持青花瓷的生產和銷售。薄胎瓷的生產和銷售也是類似。不過,詳細的情況,就不是陳守業能夠知道的了。

陳林若有所思的點點頭,說道:“這東西能夠仿造嗎?”

陳守業苦笑著說道:“青花瓷、薄胎瓷、鬥彩瓷之類的配方,都是被人嚴格保密的,怎麼可能仿製?再說了,就算是知道陶泥的配方,也知道燒製過程的細節,沒有那個特殊的環境,也是無法仿製的。”

“哦,我知道了。”陳林緩緩的說道。

他本來是有山寨青花瓷、薄胎瓷之類的想法的,現在放棄了。

的確,正如陳守業提到的那樣,離開了特定的環境,青花瓷、薄胎瓷的質量,都是要受到影響的。再說了,仿冒青花瓷、薄胎瓷這些名聲在外的瓷器,搞不好會被人追砍的。這個年代雖然沒有智慧財產權保護法,一旦觸怒了別人的利益,下場會更加悲慘。

明朝有一個特殊的名詞,就是官商,意思是亦官亦商。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來撈取銀子,又利用銀子來幫助自己獲得更高的職位。他們對商業利益是最看重的。不管是誰,一旦侵犯了他們的利益,都會遭受到他們的無情的打擊。這絕對不是開玩笑的。

其實,潛山縣本身就有大量的優質的高嶺土,是適合大批量的燒製瓷器的。如果在這裡建立瓷器的一條龍生產線,如果有什麼瓷器能夠在這裡生根發芽,發揚光大的話,銀子絕對是譁啦譁啦的往口袋裡面流啊!

問題是,到底有什麼瓷器是適合潛山縣的呢?

琢磨良久,陳林想到了一個新的瓷器品種,那就是骨瓷。

在大酒店上班的他,最熟悉的瓷器,就是骨瓷。閒得無聊的時候,他曾經仔細的鑽研過骨瓷的歷史,對它的生產原理,生產過程,都是比較熟悉的。雖然沒有親自操作過,記憶肯定不會錯。至於記憶是否能夠和實踐相結合,生產出真正的骨瓷,那就需要摸索了。

骨瓷是後世歐洲人發明的,配方並不複雜,主要是在瓷泥裡面加入牛骨粉或者是羊骨粉。最合適的比例,是含有45%到51%的牛骨粉。最適合的溫度,是1280度左右。其他的燒製過程,就和一般的高檔瓷器沒有什麼區別。

陳林相信,只要滿足一定的條件,骨瓷應該是可以燒製出來的。唯一的問題是,骨瓷燒製出來以後,會不會有市場呢?能不能被買家追捧呢?

在陳林的琢磨中,前行的牛車忽然緩緩的停下來,卻是三橋鄉巡檢司到了。這是隸屬於潛山縣的巡檢司,所有往來潛山縣的行人商旅都要接受盤查。

大明朝的每個縣,都有一個巡檢司,負責檢查往來的行人商旅,兼帶巡捕緝盜。有的縣甚至有兩個以上。有時候府也會設定臨時的巡檢司,執行特殊任務。如果行人商旅沒有合格的路引,當場就會被捉拿審查。輕則罰銀打板子,重則是要坐牢的。

基本上,在大明朝前期,民眾的出行是被限制得死死的,想要離開本縣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朱元璋當初的意思,最好是所有人都乖乖的呆在本縣,不要亂走動。幸好成化以後,有關路引的規定漸漸的放鬆了。否則,明朝的商業根本無法發展起來。

以前,巡檢司最嚴格的時候,連小孩子都要開具路引的。比如說陳林,沒有路引絕對不能離開潛山縣,否則,會被抓起來教育的,甚至要罰款。幸好現在不需要了。

儘管路引是放寬了,一般不再檢查,但是來往的貨物,卻是必須檢查的。不管是什麼樣的貨物,不管是數量多少,都要接受檢查,絕不例外。因為,這是巡檢司最喜歡做的差事,也是最容易撈油水的。陳林就算是小小年紀,也知道裡面的齷齪之處。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