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底氣做事就會帶上自信, 帶著強烈的自信做事,氣場都彷彿不一樣,順便還能感染別人。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看他這樣, 連主編都似乎都被他感染了,鼓勵他道,“好好做。”

就這樣緊趕慢趕的,《權力之冠》終於在聖誕節前完成了最後程式, 拿到了成品後,布萊迪第一時間把樣品書發給了桑稚顏。

“怎麼樣?是不是超級漂亮?我都想親自收藏一本!”

“這個色調漂亮吧?我可是和插畫師和封面設計師溝通了許久, 就是為了和你的畫風格相對統一。”

“還有印刷廠,我親自溝通了許久, 沒有改變你調出來的色調吧?”

“不過你寫的花體英文寫的真好啊。”

“主編本來已經決定把樣本書送到《紐約時報》《影音俱樂部》《舊金山紀事報》那去, 讓他們記得在下週上市時推一下, 看到樣書後又改了主意, 送了幾本去百老匯還有倫敦西區。”

“這種風格他們一向喜歡。”

最後精心弄出來的裝幀美的不行,封面就繪製無數的美麗繁複的花紋, 帶著奢華復古的腔調, 限量的小冊子更是美麗的宛如放在櫥櫃裡的藝術品, 寥寥幾幅畫都美麗精緻如哪位畫家的作品集不說,上面那手寫的花體英文相互勾連,遠看簡直如封面的那些裝飾性的花紋。

當初親眼看她寫的布萊迪眼珠子都要瞪出來了——這一手花體英文你又是用了多少時間練出來的?

你到底還會什麼?

“等著吧, 這次書在美國英國一起上市,我們預估英國的銷量可能都能趕得上美國了,而且我們已經已經聯絡了歐洲的出版社,只要銷量不太差,他們一定會買出版權。”

布萊迪十分樂觀,可實際情形比他預想的還要樂觀。

這種從裡到外從裝幀到內容都非常符合自己審美的歷史小說, 簡直正戳中了某些人的點,在把書送過去的兩天,亞當·史密斯就收到了這些“老朋友”的熱烈反饋。

——推薦?沒有問題!我們不但可以寫推薦語,還可以推薦給自己的朋友!!

——但是,請問下一卷有寫嗎?斯黛拉·惠斯佩爾可以引薦一下嗎?

——斯黛拉·惠斯佩爾真實身份是不是我們百老匯的?

——有籤名版嗎?

——《囚籠中的夜鶯》的歌劇是她自己寫的嗎?可以賣嗎?

這般熱烈的反饋,可想他們會如何寫自己的推薦語,並且推薦給自己的親朋好友了,這些百老匯的劇作家平日裡名聲不顯,可是手上的人脈著實驚人,許多知名劇評家,導演,編劇,演員都是他們的朋友,而且他們身邊的人和觀眾多是這本書的受眾。

《百老匯雜誌》劇作家兼劇評家:今年看過最好看的歷史類小說,沒有之一,看完我幾乎置身於那個風起雲湧的的王都,看到了一個個穿著華麗禮服帶著完美面具的貴族先生和小姐,豐富到讓人不敢置信的細節。

《紐約時報書評》專欄作家:龐大的設定,細節滿滿的情節,複雜的人物關係,飽滿的人物形象,讓人一眼就記憶深刻的書,今年必須收錄書單的一本書,相信我,如果你今年沒有讀到這本書,絕對會是你的重大損失,去吧,不要猶豫了。

《紐約每日新聞》著名評論家兼劇作家:斯黛拉·惠斯佩爾,今年最讓人驚喜異常的新人,本以為書中的內容已經證實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讓人欽佩的學識,沒想到看完附贈的小冊子才知,這居然也是作者畫的,啊,我已經迫不及待期待第二本了。重複一遍,她不但是今年最令我感到驚喜的作者,也是我見過最多才多藝的作者。

《華盛頓郵報》著名專欄作家自由撰稿人:躍然紙上的帕特蘭特,今年看到後最驚喜的小說,我已經徹底被書中的帕特蘭特迷倒了,那一場場充滿了華麗舞裙的宴會,言笑晏晏暗藏機鋒的紳士,轟隆隆駛過鐵軌的蒸汽火車,那真的是盛大猶如一個華麗夢境,讓人流連。

《劇作家》知名劇作家兼編劇:書中的帕特蘭特宛如英國法國王室的結合,艾洛德·洛克既充滿了英國紳士的嚴謹,又帶著法國的浪蕩。

……

要知道像《劇作家》《百老匯雜誌》這樣的報紙雜志一向逼格很高,和《紐約每日新聞》《華盛頓郵報》這樣的報紙是有很大區別的,他們一向很少推薦書,多是針對百老匯上演的音樂劇舞臺劇進行統計評析,專業性很強,而且內容有針對性。天然的和大眾向的報紙有壁壘。

但也因為如此,他們的受眾忠誠度很高,文化素養大都很高,對所看的內容更會自我分析。

——居然少見的推薦的書了?歷史小說?似乎可以一看?

——xxx說話一向辛辣,這次居然這麼推崇一本書?要不要買來看看。

——歷史小說?居然有這麼多的劇作家一起強烈推薦了,似乎很好看,或許可以看看?

他們會花幾百美元看一場音樂劇自然不會吝嗇這點買精裝書的錢,而且不是說這本書非常值得收藏嗎?還有作者親手畫的繪本,後面還是她手寫的花體英文,疑似老百匯的劇作家披著馬甲寫小說,還有原創的歌劇……吸引人的點有點多啊。

越看越想買。

……

如果說在桑稚顏之前的暢銷書中,雖最開始會有各種專欄作家,撰稿人推薦,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加入評論大軍,分享讀後感,真情實感程度超過了很多恰飯的撰稿人,那《權力之冠》這本書就是完全相反的。

在這本書剛發行不到一週,許多出版社根本沒有聯絡的專欄作家紛紛開始寫小作文開始真情實意的吹捧,強烈異常的推薦自己的讀者去買來看,這種真情實感程度幾乎立刻讓人懷疑是不是作者三餐不繼已經賣身給企鵝蘭登了,後續更是有許多慕名去看後成功成為《權力之冠》後,繼續那些劇作家專欄作家後面真情實感的寫小論文吹捧兼人物劇情分析,讓這本書的書評區如果有普通人開啟,那簡直像是開啟了另一個世界。

那一篇篇的評論簡直是自帶“高貴冷豔”“逼格滿滿”字眼,充滿了排面感,等閒根本不敢留言。

一個印象深深的留在了他們的印象裡——這是一本有深度有水平的好書。

就算他們看不懂,覺得不好看,那也是他們本事不足夠,水平沒達到,不是這本書的問題。

偶爾有普通讀者評論閃現也都是卑微弱小的“參見一本新出現的神書”“合影。”“我有預感這本書的初版後面肯定會很值錢,先買為敬。”

從上到下的帶動,加上精裝書的銷量本來就遠少於簡裝書,在它第二周登上精裝書暢銷榜榜首的位置後,就牢牢的坐在了那個位置,再沒有下來過。

而這本書最牛逼的地方還不止如此。

——英國本來就比美國更喜歡這種型別的書,尤其這裡還有比百老匯也不遜色的劇作家匯聚地倫敦西區,這本書更對他們的胃口。

——在英國的暢銷書排行榜上,它更是用一種讓人瞠目結舌的火箭速度躥上榜首的位置,一騎絕塵的高高坐在了榜首,俯視下面的“手下敗將”。

——無數和美國相似但是又更為火熱誇張的吹捧紛紛登上了各大報紙。

倫敦西區的著名劇作家劇評人誇張的對斯黛拉·惠斯佩爾“表白”:我對你、對你的書一見鍾情!

英國《每日郵報》專欄作家:啊、天吶,多麼棒的一本書!非常奇特,充滿魔力,我非常愛這本書,從看到這本書的第一面開始。

英國《衛報》:不可思議,妙不可言,在看完你不會相信原來真的有人可以把我們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東西重新整合,進行另一種的敘述和探討。

……

他們完全是真心實意,真情實感的吹捧斯黛拉·惠斯佩爾,把這本書從裡到外最劇情細節到人物關係進行了各種追捧,其中出現了越來越多讓人眼熟的名字。

美國對英國的感情從來都是那麼複雜,被英國高度認可的作品回到了美國境內,似乎又籠罩了一層新的光環。

企鵝蘭登把這些評論截圖再次傳到國內,放到書的簡介區,再次吸引了一大波的銷量。

——就算看不下去,也正值得做收藏不是嗎?不是已經有人說這本書的初版日後必定會成為像《哈利波特》初版一樣值得收藏的經典書?除了劇情,精美的裝幀,插圖都是值得觀看的,而且還能在關鍵時候充當一下裝逼利器。

而且看一看那一排排的寫推薦的熟悉人名,簡直震驚到失語——好大的排面!

無數的資料透過各種方式彙總,又透過了各種渠道到了不同的人手裡,幾乎是看到所有資料的人都倒抽了一口涼氣。

——當然不是因為銷量。

精裝書再怎麼衝銷量,都不可能抵得過簡裝書。雖然作為精裝書它的銷量已經非常驚人了,可是這不是它最大的價值,它最大的價值是它的影響力和把它寫出來的作者。

這才是第一卷,後面至少還會有兩卷,隨著卷書的增多,它在這些劇作家編劇等人群中的影響力會再次增加,這樣的影響力或許很快就有製作人看上把它搬上熒幕。

而且這些都在各自領域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真心實意的吹捧,牢牢的塑造了證明了斯黛拉·惠斯佩爾的格調和業內地位。

這就是逼格啊!

這就是地位象徵。

一般來說,博學多才的人總是受尊敬的,受尊敬和受歡迎並不能化作等號,就算前者沒有後者來的受歡迎,在地位上卻往往是前者更高。

斯黛拉·惠斯佩爾就是這樣,就算她現在只有一本精裝書,銷量總的來說對一些人都不算什麼,可是已經在諸多追捧者的追捧下,披上了高貴冷豔的外衣,自帶高冷博學的光環——諸多高知識精英人員親口認證的她文學功底深厚,知識儲備厚度讓人望而生畏,還多才多藝,不但涉獵歌劇,在繪畫上功底也異常深厚。

——限量贈送的繪本早已經被搶光了,然後讀者分為兩波。一波堅定是認為斯黛拉·惠斯佩爾的主職是劇作家,除了《囚籠中的夜鶯》完整的歌劇外,文中還有其他歌劇,寫的異常唯美,她一定是劇作家,最近才轉職寫書的。另一波的堅定的認為她一定是個畫家,不然為什麼繪本為什麼如此唯美?隱隱還有一小波認為斯黛拉是一位研究歐洲史的老教授,而且浸淫了許久,不然為什麼能寫出來這樣對工業革命時期異常熟悉的小說?

可無論是哪一派,都要斯黛拉·惠斯佩爾本人絕對是個天才一樣的人物。

這樣的天才人物當然是值得尊敬崇拜仰望的,不能和普通人混為一談,這樣的人能單純的銷量衡量嗎?就像是文藝電影和商業電影,前者票房肯定比不過後者,可拿獎的多是前者。

總之就是,神位雖是初立,可地位已經牢牢的立在了眾多作者前面,就等著她的“神格”穩固,徹底成為圈內讓人敬仰羨慕的大人物。

這麼比起來,似乎迪蒙·邁基克這位超級暢銷書作者都不那麼讓人羨慕了,畢竟後者也是兢兢業業奮鬥多本,斯黛拉·惠斯佩爾是真正的一文成神,還是朝著“至高神”奮鬥的那種,直接讓人失去了追趕的慾望。

這說不定就是一本像《魔戒》《哈利波特》這樣的超級ip,畢竟誰都能看出來,這本書特別適合被改編成電視劇,看那些追捧這本書的人,難道還怕沒有看到?

想想握著這兩本超級ip的出版社靠著這兩套書賺了多少錢,怎麼能不讓人激動?

企鵝蘭登本就是龐然大物,此時又多了這麼一個有潛力的ip,一時間成了諸多同行羨慕嫉妒的焦點,握著企鵝蘭登出版集團的高層更是難得的直接下達的通知,交代矮腳雞出版社社長一定好好的伺候這位新的大人物,只要要求不過分,可以直接答應,務必要留下這棵搖錢樹。

——要不說這讓人羨慕嫉妒恨呢,迪蒙·邁基克出了一本超級暢銷書都還沒有這待遇!

而作為和桑稚顏繫結的編輯布萊迪也再一次沾了光,成了同事最為羨慕的物件,他之前的暢想完全得到了實現,坐擁了一個暢銷書作家還有一個潛力無限同樣可堪稱門面擔當的斯黛拉·惠斯佩爾,他簡直是完成了某些同事的終極職業目標。

他們手下有這麼一個就滿足了啊!而他居然有兩個!

沐浴著同事彷彿要殺人的視線,布萊迪走路都似乎在發飄——本以為這顆幼苗要開花結果還要不算短的日子,誰知道一眨眼就抽條開花結果了,甚至這葉子還是耀眼的金色!

在坐擁了“兩”大作者後,布萊迪意料之中升職了,短短幾年內連續升職,同樣前途無量,還能想象,他“慧眼如炬”的名聲一定會傳的越發廣。

亞當·史密斯看布萊迪的眼神也是前所未有的溫和——他是真的沒有想到,這本書居然會引起這麼多的反響。

別人不知道,他這個做主編當然知道,迪蒙·邁基克和斯黛拉·惠斯佩爾是同一個人,雖是一個人,可有兩份重量啊,她顯然十分信賴把自己一手捧紅的編輯。

就憑這個,布萊迪的地位也肯定不一般啊!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