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幹河邊,阿布拉江介紹了過去的農業狀況,甚至提到了絲路繁榮時這裡的樣貌,按他的說法,變化不大。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之後阿布拉江大叔對現在的發展情況做了簡單的解釋,他說:“前些年進行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調整不行。庫車的農民嘛,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所以嘛,整體人員素質不高,科技貢獻率只佔農業總產出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很多的農民都是爸爸教兒子,兒子教孫子這樣學種地的。”

“這個什麼貢獻率,喀什相當於什麼水平?”我悄悄的問華雯。

“這不算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也不是一個準確的說法,科技對農業經濟的影響是個複雜的課題,我如果能簡單的說出來我就已經是專家級別的了。變數太多,很難統計,因此很少使用這個說法。不過按他的意思,全國水平大約是在六十左右,喀什和這邊差不多,你只要看他們的耕作方式和種植的種類就知道了。阿克蘇很高,從科研投入、新技術的使用,耕種模式、技術依賴性等方面來說,科技幾乎影響了阿拉爾和阿克蘇周邊農業的方方面面。”華雯說道。

“農業生產的調整主要是調結構,調結構時在人員素質和科技應用上做了調整,可能要幾年以後才能看出影響來。簡單點說就是調整棉花的種植面積,減少了棉花種植面積,調整機械化在棉花種植中的使用,加大農機使用。然後大力發展小白杏種植,配套發展了白杏的深加工,最好的白杏賣到內地已經可以賣兩百多塊錢一公斤,當然運輸成本也很高,還有杏幹、杏脯、杏仁等。另外發展了菜籃子工程,建設了一批大棚,以前嘛我們吃的菜就那麼幾樣,現在選擇也多起來了。庫車的牧區在山裡,自然條件也不太好,因此大力發展了農區畜牧業,利用秸稈養牛,搞青貯玉米和發展苜蓿種植,搞集中養殖和家庭分散養殖,其實就是大力發展圈養,因為沒有放牧條件嘛。”阿布拉江說。

“喀什的農民家家戶戶都有養點雞鴨牛羊,不過週期太長,一隻羊至少一年半才能產生經濟效益,雞鴨這些數量少了很難產生經濟效益,庫車有什麼特點嗎?”我問。

“你說的那些這裡也搞,我們也發現自己吃或者巴扎上賣一下還可以,但數量少,帶來的農民收入增長有限。我們這農業合作社搞的不錯,不管養什麼,面積也大,養殖數量也多,成本分散到幾個合作農戶,還有優惠的貸款,活也一起幹,所以還可以,這主要看怎麼組織了。另外這幾年開始養驢了,這裡以前養驢是自己騎的,要麼是當交通工具和下地幹活的。現在嘛,城裡的人喝驢奶喝的多、驢皮做藥、聽說你們漢族還喜歡吃驢肉,我們這主要是驢奶賣的好,一公斤嘛,七十塊錢。”阿布拉江說。

“你看,現在是肉、奶、毛、絨、禽、蛋、皮革、飼料生產,園藝,農產品加工、漁業和林果,現在嘛都搞,搞這些能來錢的,真正還在種地的嘛,都是窮人。”阿布拉江說道。

我沒想到驢奶能賣這麼貴,如果是這樣,喀什的農村說不定也可以發展養驢產業,我想回頭給華雯建議一下看是否可行。想什麼來什麼,我們真的去看了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有庫車驢和山東驢一千多頭。

“看起來規模比較大,你覺得這個有前途嗎?”我問華雯。

“不知道,要調查一下,我之前都不知道有驢奶,也不敢吃驢肉。你看這個養殖場差不多佔地有一百畝,沒計算過投入和產出很難判斷。”華雯說道。

“我們嘛,其它的經驗沒有,但養個驢養個牛羊是可以的,有些技術也是一學就會。”阿布拉江說,看的出他對農民們搞養殖充滿了希望。

“我們嘛就是喜歡養點羊啊、牛啊這些動物,一方面能吃,最主要是我們傳統就是養這些,有從爺爺那邊傳下來的技術,但是養魚就不行,我們以前不養魚。還有就是種杏子、種核桃都會種,但是該修剪的時候還是要請人修剪,我們自己家裡樹結的杏子好吃,但產量低,就是不會修剪的原因。”阿布拉江感慨的說道。

晚上,我和華雯請阿布拉江在庫車飯店吃的飯,據說這裡是庫車最好的飯店。其實我本來是想找一家家常飯館吃點家常菜的,出來後就一直是在吃羊肉,感覺有點上火。

吃完飯就直接住在庫車飯店,這家酒店有兩個樓,一個是所謂的五星樓檔次高一點,一個是所謂的三星樓差不多是招待所的水準。我感覺還不錯,符合華雯的要求,仍然是一間雙床房,省錢,為此我吃完飯跑超市去買了大短褲和一件老頭衫。

早上起的太早了點,並沒有去看夜景和逛夜市,回到房間就睡了。

和我想的不一樣,我們並沒有在庫車多停留幾天,華雯的理由很簡單,後面的行程都是預約好的,酒店和要參觀的地方都是一改改一串。

“我答應你的事,無論怎麼樣是能做到的,不過不是現在,是返程以後。”華雯很肯定的說。

我也沒有再說啥,本來這次就不是來旅遊的。之後我們又去了庫爾勒、吐魯番和鄯善、然後原路返回。

從庫車到庫爾勒是早上走的,有高速和非高速兩條路,路況都很好,跑起來速度快,因為國道限速比較多,因此我直接跑的高速,三百公裡四個小時不到。

路過鐵門關的時候已經是很熱了,我就下高速去看了看這個古關口。在鐵門關我居然看到了一條所謂南疆北疆分界線,在鐵門關舊址這裡的地上用紅油漆畫了一條線,一邊寫著南疆一邊寫著北疆。

我對著這條南北疆分界線笑了半天,我給華雯解釋說南北疆並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如果說有就只有天山山脈,這在地上隨便畫條線顯然是為了吸引遊客,或者是為了告訴所有人庫爾勒是北疆。

庫爾勒是個老基礎上建設起的新城,建築很新,商業發達,走在街頭很難感覺到這是個新疆城市。庫爾勒和周邊的和碩、和靜、焉耆、博湖我們都去看了一圈,這一片反而是我們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

這一片的農業產業已經形成了特有的規模,類似葡萄種植和葡萄酒加工、香梨產業、辣椒產業、番茄醬產業。科技人員和規模化經營起到了作用,庫爾勒的很多蔬菜面積、玉米和花生面積,瓜子、洋蔥等種植面積都比其它地方大,是從棉花的種植面積中縮減出來的土地引導農民種植的。

“這才是我應該多觀察的,你看這裡似乎就是把阿拉爾和庫車糅合在一起的樣子,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融合的很好。”華雯給我說道,我才明白她為什麼把這一片作為了重點。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庫爾勒的整體文化素質比較高,城市很新,農民非常容易接受新技術。我在和碩抽空去看了博物館,看到了現代農民藝術,在和碩、和靜和焉耆有大片的釀酒葡萄種植,還有非常多的葡萄酒加工廠。

在技術人員的修剪下,我對香梨的產量很驚訝,也才明白農業技術對農業的影響非常大。僅僅是透過嫁接和修剪枝條就能讓香梨滿了枝條,基本春天開多少花就結多少果,這是在喀什農村很難見到的。

圍繞博斯騰湖的產業讓我有種身在水鄉的感覺,這裡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天然的蘆葦、漁業、鄉村旅遊、辣椒、蔬菜等等均配合良好,不用擔心棉花或紅棗那樣的作物價格波動太厲害,本身種類多,且需求大,沿湖的農民各個富的流油。

吐魯番沒的說,它最著名的是葡萄和旅遊。比較多的地方農業已經作為輔助的產業了。我看到大片的家庭種植的葡萄、做飼料用的玉米、蔬菜。這裡的農民會種很多蔬菜,這和喀什農村不一樣。

吐魯番和鄯善主要是坎兒井灌溉,但產出的葡萄、哈密瓜等瓜果糖度高味道甜美。這裡給我的感覺就是吐魯番的活力和可持續性比喀什要好,只依靠旅遊和便利的交通就能自己發展的不錯。

缺點就是天氣太熱了,這會兒就已經能達到四十幾度的氣溫,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麼高的溫度,我就想喝水,不想下車,但為了不在華雯面前丟臉,我裝作比較耐熱,反正我早已被曬黑的臉很難看出我很熱,因為新疆乾燥,一般沒有汗水在臉上。

鄯善同樣炎熱,我們重點看了哈密瓜和葡萄的規模種植,都是成一定規模的,我不停的喝水,一天都可以不用去廁所。

我很驚奇這裡的農民能在這麼熱的天氣裡幹農活,後來發現類似葡萄地等這樣的田裡比其它地方要涼爽一些,而且最熱的時候他們是躲在家裡的。

這裡傳統的房屋很有特點,牆很厚,窗戶很小,保溫能力很強,據說冬暖夏涼,我走進一家去看了看發現的確是涼爽,就是太暗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