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頭今天可是難得一見的熱鬧,不但朝廷文武重臣大多都來了,就連皇帝和太子也一起來了!

只是此刻城頭眾人,卻並沒有因為難得一見的面聖機會而興奮。

只因為城外打著寧王旗號,無邊無際的大軍已經重兵壓境了!

而朝廷這邊派出迎敵的,卻只有五百無甲、無刀穿著花花綠綠的步兵。

對面的寧王大軍是從運河坐船直抵天津的,估摸著最少也得有五萬大軍。

這都陸陸續續登陸集結了近兩個時辰,卻是依舊未能徹底集結完畢。

至於弘治帝與朝廷眾文武,以及一幹決議服從朝廷的江湖勢力代表,之所以會出現在這裡:“只是因為弘治帝不想讓寧王兵臨京城,搞的大本營人心惶惶。”

所以最終與眾大臣經過一番“和諧”的商議,外帶白飛幫忙順手施展了一個迷惑心智的“信仰風暴”,這才讓大家同意了放棄城高池深的京城。

改由到這防禦相對薄弱不少的天津接敵。

這次出征弘治帝本意是只打算,帶“神火營”來平叛。

但是朝中眾臣即使中了白飛的“信仰風暴”,對弘治帝的忠誠度短時間內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但是眾臣卻依舊,沒有同意皇帝的做法。

畢竟這“神火營”,雖然被傳的神乎其神,但即使有皇帝再三保證“神火營”的戰力,眾大臣卻依舊沒有在這事兒上讓步。

這讓突然得到“重用”,接手了“神火營”指揮官的劉錦大為不滿!

本來事關皇帝安危與大明社稷,這些個大臣是半步也不會退讓的。

但是前面幾代先帝,留給當今陛下的江山是個爛攤子這也是事實。

經過土木堡之變之後,不但沒有了多少可戰之兵,就連國庫也是相當的空虛。

這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按照弘治皇帝的意思就是:“平叛只帶五百人的神火營足以五百人的糧草,朝廷供應起來還是輕而易舉的。”

所以壓根兒就沒提前準備多餘的糧草,結果最後兩方經過一番“心平氣和”的商議,最終雙方都各退了一步。

弘治帝同意除了帶“神火營”之外,再帶一些其他的士兵。

但是這個數量也沒有太多,畢竟京城雖然離天津不是很遠。

但這寧王是沿著運河一路而來,主意就是直搗黃龍,所以行軍速度亦是快捷無比。

事到臨頭準備大批士卒,的糧草兵械壓根兒就來不及。

所以最終弘治帝帶了七千,剛勉強篩選整訓完成的京營“精銳”。

本來大臣們還是覺得這人也實在少了點兒,畢竟無論是從任何渠道得到的情報,都表明了寧王帶的大軍不會少於五萬人。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靠著區區七千沒有上過戰場的老爺兵,即使經過了馬文升二十多天的整訓,那也基本沒有任何勝算。

至於那精神頭看著不錯,佇列也派得不錯的“神火營”,這直接被朝堂諸公給無視了。

畢竟這些士兵身上一不著甲,二又沒有持任何的冷兵器,至於所謂威力無窮連發火銃,哼!朝中大多官員,對於兵部所轄的軍械司,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大家都門兒清。

哪裡生產的火銃不炸堂就算萬幸了,還什麼連續發射威力無窮?

這不是扯淡呢嗎?

關於神火營得一切底細,基本都處於弘治帝高度的保密之下。

加上劉錦這個坑貨雖然在歷史上名聲不好,但在歷史上能被皇帝重用也確實有他的過人之處。

別的不說:“就單單這個處理突發事件的辦事能力,就甩了朝廷很多大臣幾條街不止。”

莫名受到重用的劉景,雖然年紀不大,但是辦事確實頗有章法。

而且此人野心不小,做起事來卻是多了幾分狠辣果決,少了幾分優柔寡斷。

最終以太監之身順利的,接手了神火營的驕兵悍。

在路上遇到刺探情報之人,幾乎全部被這傢伙安排人一網打盡了。

也就是說外界對於神火營的情報也只能是傳聞,半點兒實質性的東西都沒能探查到。

所以神火營在朝中的情報也很少,而且上次的戰報也怎麼看怎麼玄乎。

朝中這些沒親眼見識過神火營威能的老家夥們,只當這就是皇帝心血來潮搞出來的一個噱頭,壓根兒就沒人真正把神火營當回事兒。

他們用以往的老眼光看來:兩千多官兵對上三千多人,能把對面殺散就算不錯了,而且這裡說的最少也要戰鬥個大半天。

但神火營上次的戰報裡,卻說:單憑五百神火營用那什麼名字怪異的連珠火銃,直接在一個時辰之內把來襲的三千人幾乎全殲!

這他喵的不是在扯淡,是在幹嘛?

反正在朝堂諸位大臣看來,這神火營壓根兒,就是一個皇帝搞出來的消遣玩物。

沒誰會真認為這樣一支部隊能夠打仗,更別說以500人抗衡最少5萬之數的寧王叛軍了!

眾大臣同意來天津的意思是:皇帝帶著這七千多京營士兵,以及他那五百神火營,想來藉助天津衛的城牆,防禦還是不成問題。

畢竟寧王來的倉促,也沒有攜帶多少大型的攻城裝備。

就算戰敗了有城池與大軍擋著,帶著皇帝逃回京城也最多就是只用大半天的事兒。

只要皇帝不落到寧王手中,那寧王這五萬多沒有帶重型攻城裝備的大軍,還真就不放在眾大臣大城眼中。

畢竟這次寧王來的太急,不單單是沒有帶重型的攻城裝備,就連糧草也帶的著實有限的很。

藉助京城的嚴密防禦,外加還留在京中的三萬多京營士卒,浙寧想要打進京城無異於痴人說夢!

大臣們想的倒是挺好,但是弘治皇帝確實沒有明確的答應。

只是含糊其辭的應付過去,等到了天津城之後,這些大臣發現情況不對。

弘治皇帝雖然多帶了7000多大軍,但是任就堅持以他那五百神火營迎敵,卻把帶來的大軍留在城中防守。

這就讓眾大臣很是蛋疼了,但是出了京城之後,他們的話語權明顯大幅度縮水。

而皇帝有因為手裡掌著重兵,話語權比之以往待在皇宮內的皇帝,那是要無形中增幅許多。

這一增、一減之下,那這天津城現在到底誰說了算?自不必多說!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