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軍都督府是大明的最高軍事管理機關,統管大明各類軍事力量;國防部下成立了陸軍部、海軍部及武裝部(統管各省國民警衛隊)只負責人員選拔和晉升,協調五軍都督府與內閣各部的工作。

參謀本部依據前線部隊的要求草擬命令上報到秘書司,經過皇帝批准後下發;一聲令下,河西走廊沿線各堡守備部隊、炮火被抽調大半,只留下幾個府城配少量火炮,其餘悉數調往西域各地;可就是這樣缺口還是很大,沒奈何由總裝備本部發訂單到皇家事務管理署相關部門要求增加火炮數量,皮球自然又回到內宮手裡。

內宮拿到五軍都督府訂單,對照原訂單修改存檔,另發文到各地制炮廠加緊生產補貨;剩下最後一步就是買火炮的錢,這個好辦,在大明皇家銀行幾個賬號之間轉來轉去,那也是從左口袋移到右口袋,中間支出了購買原料消耗和人員薪水消耗。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大明火器與火炮調運如同糧草轉運,不會直接配送第一線,而是間接接力傳遞;五軍都督府後勤本部下檔案到配置在各地後勤軍站,一般也是各軍部所在地,在那的後勤人員依據庫存和屬地的資訊安排物質轉運,所缺的部分相鄰軍站會轉運過來。

至於庫存數目防止作假,一般賬目要參謀官、後勤官、軍法官等三方按月檢查核對數目,火炮還要增加東廠的人員四方檢查核對,每個季度皇家安全局的人會檢查。

不談這些細微瑣事,咱們回過頭來看,西線無戰事!

西域的明軍肯定是以壓迫身邊的準噶爾部生存空間為主,對“遙遠”的葉兒羌汗國與哈薩克汗國只是滲透,施以文化與經濟的影響。

為什麼這麼安排,勢力使然!

進入西域的大明皇家陸軍第二軍共五個鎮,全三旅編制的三個騎兵鎮與兩個步兵鎮,加上軍直屬旅與教導營,差不多七萬五千餘人。

五個鎮中,騎兵第三鎮、第七鎮被分別部署到烏蘇和阿爾泰山脈南麓(今新疆富蘊縣周邊)應對準噶爾部,步兵第七鎮防守哈密與吐魯番一線通往關內的後勤線,步兵第二鎮、騎兵第七鎮則佈置在烏魯木齊周圍,防備的就是葉兒羌汗國的突襲。

新組建的第八軍要假想敵其實也是葉兒羌汗國,所以在靠近葉兒羌汗國邊境地區甘肅安西府部署了騎兵第二鎮,在青海德令哈地區部署了步兵第十六鎮,不過這兩鎮沒有滿編,都只有兩旅編制屬於防禦兵力。

說到西部軍力部署,這中間還有個小插曲。

崇禎帝朱由檢在平涼府崆峒山遇刺,剛經歷青海叛亂給的壓力,氣急敗壞的情況下,斷然下令第八軍新組建兩個鎮,將駐紮中原地區的第六軍擴編到四個鎮。

皇帝陛下忘記了之前的軍事部署,可五軍都督府沒忘,命令第八軍在蘭州新組建的騎兵第十二鎮、在西安新組建步兵第二十四鎮;軍駐地在石家莊的第六軍則改到更加中心點的河南開封,沒有不顧實際的擴編成四個鎮,番

號還是原步兵第二十二鎮與步兵二十三鎮,只是由一旅編制擴編為兩旅編制。

五軍都督府合理的佈置滿足了大明現實的需要,也沒增加過多軍費當然是最合適的方案;只是變相駁了朱由檢的面子,說得難聽是矯詔,主管此事的五軍都督府府總督曹文詔也知事態重大,為了國家利益也沒那麼多顧及,找到五軍都督府秘書司總司長王承恩密議半天;最後由王承恩找到合適的機會處理好這事,只不過在西安玩得忘乎所以的朱由檢早忘記自己所說的事。

小插曲弄完,各位大概可以知道,大明在西域和漠北共佈置兩個軍八個鎮,其中騎兵五個鎮,步兵三個鎮,合計約十三萬大軍,這麼多人會不會供應不上?

擔心這事是多餘的,除了彈藥和少量糧草,基本不用擔心沒吃的問題。

為啥?和碩特部、準噶爾部包括哈密到吐魯番一帶的原住民,在戰爭中損失的又何止十萬人;漠北喀爾喀蒙古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萬餘名殘匪四下亂竄,跟在後面的猛追明軍又何嘗是仁慈之輩?漠北喀爾喀各部非戰爭減員是肯定的,不能說是明軍刻意為之,順手“打草谷”的因素肯定有。

喀爾喀蒙古與衛拉特蒙古各部一片“哀歌”之聲中,也有還算好的訊息傳來;管不住自己下半身的明軍可不少,不小心娶了蒙古族老婆,解決了軍中老大難問題,只不過觸犯軍規,剿匪結束後被整編為屯墾軍那是肯定的。

大明平定西域的計劃是在五軍都督府改制後才制定,原本計劃等陝西、甘肅等兩省有一定工業基礎,河西走廊開發比較成熟後再動手,打下一地建設一地,滾動前進將西域徹底消化;哪知計劃沒有變化快,先碰到喀爾喀蒙古暴亂,準備鎮壓暴亂的部隊迎頭碰上入侵大明和碩特部,“西域梟雄”在大明的槍炮面前根本不夠看,大明稀裡糊塗提前三年進入西域這鍋亂燉之中。

好在事先做了周密計劃,才沒事到臨頭手忙腳亂,可是拆東牆補西牆,怎麼都有點不適應;其實哈密那次遭遇戰的消耗並不嚴重,原來的儲備足以應付小規模衝突,要不還真不夠看!

稀裡糊塗中,和碩特部大片牧區被大明吞下了,可是西域中原人數太少,漢唐移民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面對夷服夷語風格迥異的各色人群,不改變人口比例,妄圖只依靠部族糾紛想佔領西域那是天方夜譚;也就是這麼複雜的原因,在當初奪下哈密後五軍都督府下令停止推進步伐。

現在既然來了再困難也得想法克服,誰叫皇帝陛下的胃口那麼大,一下子吞了那麼多土地;

現在如果問處在邊疆各總督區各級長官的感想,最先抱怨的肯定是大明的人太少,太少人願意遷到繼續中原人補充的邊疆之地。

實際上大明人口已不少,治下到崇禎八年底,治下人口突破一億五千萬人,疆域已突破一千五百萬平方公裡,還沒算西域與烏斯藏領土面積與人口。

抱怨也沒用,廣闊的國土、落

後的交通,人員流動艱難;除了遼東、西域、臺灣及呂宋等地適合居住,其餘的地方大多屬於寒冷不適合居住地帶,自願遷徙的人到了吉林、漠南一帶就不願再前往。

遊牧民族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註定了他們無法穩定發展自己的文化和經濟;一旦遭逢大變,整個部落既遭滅頂之災,一些大部落同樣無法避免。

十六世紀末到十七世紀中,居於烏拉爾山脈以東的西伯利亞汗國可謂是雪上加霜,流年不利;他們承受著暴風雪的無情肆虐,卻沒躲過伴隨嚴寒一路殺來的強盜。

強盜是什麼人?竟不畏嚴寒長途跋涉!

肯定不會是日落西山不得已捲縮在“關內”的大明,也不是剛在遼東站穩腳跟的後金,而是崛起於歐洲邊緣地帶的莫斯科公國——羅斯人。

西伯利亞現如今只是個地理名詞或是俄羅斯聯邦的一個共和國,在十六、十七世紀卻是某些人的傷心地,一盤散沙的西伯利亞人被羅斯人各個擊破,將整個西伯利亞平願攬入懷裡;隨後一路向東,在五十年後到達太平洋西岸,最後跨過白令海峽,進入了美洲大陸,某種程度上確實是一種壯舉。

羅斯的崛起徹底改變了大明北面的政治與地理格局,也奠定了自己後世大國的基礎;只是由於所佔之地過於寒冷,終究在兩霸相爭中敗下陣來,但其龐大的國土還是支撐著羅斯人始終排在全球前三位之列。

崇禎帝朱由檢的重生讓大明重新崛起於東方,影響了東亞的政治格局與地理版圖劃分;只是由於距離遙遠及資訊的落後,“蝴蝶效應”現象並不足以影響羅斯人的擴張,他們同樣在十六世紀末越過烏拉爾山脈,花極少代價滅掉了人口稀少、地域廣闊的西伯利亞汗國,他們沒有停留,在北地極寒地帶繼續向東擴張。

終於在勒拿河流域遇到新生的大明,北極熊向東伸出的爪子被無情砍斷,才建立的不到五年的雅庫茨克督軍府徹底覆滅。

羅斯人最終能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憑藉的是其堅韌與頑強的民族特性;暫時的挫折不會讓他們停止前進的步伐,他們一邊向南滲透進中亞各汗國一邊繼續向東方派遣由罪犯、退役軍人組成的“探險隊”。

西遷到伏爾加下流的衛拉特蒙古各部在金帳汗國的廢墟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園,尊土爾扈特部首領長和鄂爾勒克為新的汗王;不過好日子不長,伏爾加流域也不是想象的天堂,東進的羅斯人同樣來到了伏爾加流域,實力的差異讓心高氣傲的衛拉特蒙古人低下頭顱。

受羅斯侵擾的同樣還有哈薩克汗國與留在故地的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

備註:

1、

大明皇家陸軍第七軍編制問題:第七軍由駐紮東北的第一軍裂變而成,配置三個鎮,皇家騎兵第十、第十一鎮及皇家步兵第二十一鎮;其中騎兵第十鎮是由第一軍劃撥,其餘兩個鎮是新組建的部隊。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