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田邈的話,到現在也算是講完了。最後苦笑著說道:“於是老朽便接下了這樁無論成敗,自己都要身死的活。”

萬茛苟遲疑著問道:“那老神仙為何還要做這件事呢?”

孫田邈合上眼皮,撫摸著長鬚,良久之後才說道:“不過二位可知,這天下最苦之事是何苦?”

萬茛苟和黃杏搖頭表示不知。

孫田邈嘆道:“戰火連天朝代更替。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儘管有人對黑武門之事頗有微詞,但無可否認,當今聖上乃是一等一的明君啊。我來此地之前,並不知於總都料是何德性。但若是大奸大惡之人,又或是被唐五那等小人相脅步入歧途,這戰亂一起,天下百姓何如?”

萬、黃二人聞言,垂頭默然不語。

孫田邈淡然一笑:“老朽畢生研習岐黃之術,以天下蒼生痛為己痛,致力於祛除百姓病痛之苦。我已垂垂老矣,對自身生死之事倒是看得淡了,但怎忍見天下百姓受這種苦難?”

萬、黃二人大為感動,鞠躬說道:“老神仙不但醫術通神,這份醫者仁心,委實是菩薩所為啊。”

孫田邈大笑著擺手:“愧不敢當,愧不敢當啊。要說這憐憫之心,老朽倒是敢坦然接受;但若說到醫術,和於總都料相比,真是螢火之於日月啊。”

萬、黃二人心中納悶不已:沒聽說過總都料會醫術啊?

孫田邈正色說道:“二位可知,這世上最難治的病是什麼病?”

兩人搖搖頭。

“心病。”孫田邈緩緩說道:“人之初,性本善。但隨著慢慢長大,不可避免或多或少會沾染到惡。而這惡,就是病啊,是最可怕的病啊。治身易,治心難啊。”

萬、黃二人微微一嘆。孫田邈的話已經超脫了人們日常所說的“病”,表面上看有些混淆概念的嫌疑,但事實上誰又能說不是這樣呢?

“來到這裡之後,我接觸了很多人,和我之前所認識的都不一樣的人。”孫田邈露出欣慰的笑:“曌建的人都是健康的,對,我說的是心是健康的。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個叫於奇正的人。你們放心,我會盡我所能救他。”

孫田邈一邊說著,一邊把剛才技統局找來的那個雜話本子湊到燭火上點燃。

黃杏上前說道:“老神仙放心,這本不是,我們會繼續找,一定會儘快找到您說的那本書的。”

孫田邈臉上露出一個奇異的笑容,將雜話本子撕開,好燒得更快一點。

整本書燒完之後,指著灰燼說道:“我要找的,正是這本書。”

“啊?!”萬、黃二人驚呼起來。

“適才有一件事情我瞞了你們,其實這是一個孤本。”孫田邈嘴角露出了神秘的笑容。

剛才聽到他說是這本書,兩人先是驚訝,隨即想到的就是,只要有這本書,只要有人抄錄過,就一定還能再找到。孫田邈又是如何這麼肯定這本書是孤本的呢?

孫田邈笑了起來:“沒錯,的確可能有人抄錄過這本書上的故事內容。但不管抄錄多少本都沒用,因為根本就沒法抄到書裡面的真正內容。”

萬、黃二人完全傻眼了,這話什麼意思?

孫田邈說了起來。

這又回到了之前他們曾經聊到過的文字的事情了。

倉頡造字,造出了陽文和陰符。陽文給了黃帝,陰符給了蚩尤,從而引發了神人鬼獸之間的全面戰爭。

這中間有一個人,或者說有一派勢力,通常被忽略掉了。

這個人,或者說這派勢力,就是炎帝。

倉頡造陰陽字之後,他的妹妹倉井滿融合陰陽字型,也創造出一種文字。

簡單點解釋,那就是陽文是人與神溝通的文字,陰文是人與鬼溝通的文字。而倉井滿創造出的是人與人溝通的文字。

陽文靠眼,陰文靠手,而人文靠什麼辨識呢?

心。

沒錯,心。人心的心。

這種文字,倉井滿傳給了炎帝。

事實上,最終黃帝戰勝蚩尤的真正原因,是因為炎帝站在了黃帝一邊。

就像一個已經平衡的天平,誰那邊加多一個砝碼,就能取得壓倒性的勝利。

而世上最難辨認的,也是知道最少的字型,也就是倉井滿留下的人文了。

黃帝取得勝利之後,陽文便成為了主流。

不管你分出任何字型,始終都跳不出“用眼睛看”這個大框框。所謂的“車同軌字同文”,其實也不過是把眼睛所能看到的字型統一起來而已。

而眼睛所不能看到的呢?那就肯定是無能為力了。

比如陰文,已經成為了一種不被人類所能理解的文字。更不用說流傳區域更小的人文了。

人文之所以這麼難流傳下來,是因為和陰文陽文相比,門檻太高了。

陽文靠眼。只要有光,只要眼睛能看到,就是辨識。

陰文靠手。只要有觸覺,能摸到,就能辨識。

而人文靠心什麼意思?就是你必須用心去體會和感受,才能讀出文字。

這就比依靠眼睛和手的難度高多了。

可以這麼說,人文可以隱藏於陰文陽文之間,陰文可以隱藏於陽文之間,但這種關係是不可逆的。

這並不是說人文和陰文比陽文強,只能說明通用於特殊之間的關係。

所以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一萬人能認識陽文,但可能認識陰文的只有一百人,而認識人文的,大概就只有一個人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而孫田邈,就是這一個人其中的一員。

他,認識人文。

之所以說這本書是孤本,是因為這本書的真正內容,是裡面的人文,而不是表面上通用的陽文。

其他人再怎麼抄,也最多只能抄到其間陽文表達的。而那本書真正要表達的內容,是在人文之中。

交流好書,關注vx公眾號.【】。現在關注,可領現金紅包!

這就非常類似於《曌帝雙龍傳》那本小說,如果從陽文看就是那麼一本小說,如果從陰文看是那麼一本有點意思的小說,只有極少數人,能看到其中人文所要表達的意思。

當然,這些並不是主題。

主題是:這本書是一本蘊含著人文的的書,而孫田邈要找的,就是這麼一本書。

萬、黃二人不但沒聽懂,相反還陷入了更深的迷惑。

他們只想知道,這本書和於總都料的病情有什麼關係。

孫田邈笑著解答了他們的疑惑:“書真的是這本書,只不過,書裡面講的,並不是怎麼能救活於總都料,而是怎麼能讓他死,徹底的死!”

萬、黃二人終於明白了孫田邈的意思。

李世明所謂的要萬茛苟先治療再下毒,其實更多出於私心,希望從於奇正這裡得到穿越時間的方法。

而孫田邈心中抱著為天下百姓赴死的決心而來。因此假如於奇正是奸惡之徒,又或者被唐五脅迫,那麼孫田邈要做的,就是幹掉於奇正。

但這樣的話,就存在一個很大的難題。

那就是,如果於奇正掌握了回到過去的方法,你這一切都是沒用的。

因為只要在他臨死前,哪怕只剩一絲氣,他都能回到過去的時間點。只要能回到過去的時間點,你就不可能殺死他。

也就是說,孫田邈所說的這本書裡記載的,就是能夠真正殺死類似於奇正這種人的方法。

又是什麼方法,能將一個隨時可以“倒帶”的人殺死呢?

兩人終於有點理解孫田邈的意思了。

提出來說,我們說的殺死一個人,就是從肉體上毀滅他。

但是對這種可以任意穿越的人來說,已經不受這個的侷限了。那麼想殺死他的辦法只有一個:殺死他的心。

而殺心這件事,就又和與心有關的“人文”聯絡在一起了。

綜合所有的推論:能殺死於奇正的,就是這本用人文記錄下來的書裡面的記載。

而這本書,現在已經被孫田邈給燒了。

萬茛苟再次鞠了一個躬:“晚輩有一事不解,老神仙為何要將如此隱秘之事告知我二人。”

這確實是一個很難想明白的事。孫田邈將此事原原本本說出來,是要冒很大風險的。

這裡說的風險,不僅僅是對這些人生命有可能出現的風險,更是一種任何人都無法預測到的、超過了現有知識體系之外的風險。

孫田邈並沒有直接回答他們,而是問了一個和此事毫不相干的問題:“難道你們不好奇那本書的文字記錄了些什麼嗎?”

萬、黃二人差點抓狂了。

你特莫的不是說裡面關鍵資訊是在隱藏的人文之中嗎?

按照這個推論,書本上陽文記載的是什麼,根本毫無意義。

現在又掉轉頭問我們這個,是在玩咱們嗎?

孫田邈的臉上,並沒有任何戲耍之意,而是深深地嘆了一口氣:“你們太小看我們的前人了。”

這什麼意思?這特莫的到底什麼意思?什麼叫做太小看前人了?

萬茛苟和黃杏兩人,都是自負絕頂聰明之人。但是今天,他們只感覺到了摩擦。

摩擦摩擦,把我的腦子在這光滑的地板上——摩擦!

孫田邈繼續說了起來。

這就是我們前人的三段式哲學。

什麼叫做三段式?

我們的前人認為,人生的任何事情都會經歷這三個階段。

稱之為: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什麼意思呢?

就是你一個人,遠遠的看到了一座山,那麼就是那麼一座山的模樣。不管你東看西看,它就是那麼一個簡簡單單的山。大多數人一輩子都生活在山腳下,那麼在你眼裡,一輩子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座山。

但是人類中總有一些少數人,這些人已經不滿足於在山腳下,於是他們想:我要去山上看看,這山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於是他們就去爬山。這些人,大概一百個裡面有一個。

他們爬呀爬呀,可是這真的太辛苦了,一百個人裡面都不一定有一個人繼續攀爬。

這百分之一的人,耗費了全身精力,終於爬到了半山腰。

然後他們看看山腳下那些如同螞蟻一般大小的人和如同小盒子大小的房子,不由得便會升起無盡的優越感。

接著再看著山下環繞的江水和四周的草木,便會頓悟:哦,原來山根本就不是山,其實山只是平地。所有的陡峭都只是嚇唬那些頭腦不行或者體能不行人的假象!

接下來他們就會有兩個選擇:繼續攀爬,又或者在這種自滿中度過愉快的一生。

人總是會選擇愉快,所以這批人類的精英中的絕大部分人,選擇了停留在半山腰,享受無盡的歡呼與榮耀。

但是在這些人中,又有那麼極少數的幾個“傻子”,他們只想知道,山頂到底是什麼樣的。

於是他們繼續攀爬,這些人的數量甚至不到已經到半山腰的人的百分之一。

就這萬里挑一的人繼續向上爬去,但是他們無一例外的摔倒了。

對,無一例外!也就是說,第一批一百萬個人裡面,經過層層的攀爬,最終沒有一個人到山頂。

但是人類,只是人類,和這個世界的萬千動物不同,總有那麼一些異類去挑戰不可能的極限。

這,也就是人之所以為人,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之所以成為造物主的寵兒的唯一理由。

於是,又有了第二批百萬人裡面選出的一個人。

然後,再有了第三批、第四批……

直到有一天有一個人,在各種機緣巧合之下爬到了山頂,對著上天高呼一聲:啊……

既然有了第一個,就有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

這些爬到過山頂的人,會將自己這一路的經驗和教訓,傳給下一代人,讓他們登頂時更加容易些。

於是,山腳下的人就會問這些人一個問題:你們爬到了山頂,請問山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些人想了很久,最後給出了一個回答:山嘛,就是你們所看到的那座山。

說到這裡,孫田邈看著萬茛苟和黃杏問道:“你們明白我的意思了嗎?”

二人同時搖了搖頭:“不明白。”

這是聰明人的回答。

因為孫田邈打得這個比方並不深奧,似乎很容易就能明白。

但如果你真的就以為自己明白了,那只能證明一件事:你根本就沒有明白。

因為,一知半解永遠比懵懵懂懂更失敗。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