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三年的元旦、元宵兩假倏然逝去,才子們又從各色詩會酒會中迴歸了繁重的日常工作。

布政使李琮在任上六年考滿,再加上這份功績,直接留京改任戶部右侍郎。隨同他進京的知府、知縣也受了表彰,吏部計了功,只待三年考滿或下次大計時就有升遷。

獻番薯的官員們走後,也到了冰破河開、地氣回暖之時,紅薯的栽植自然提上了日程。李琮帶來的農戶指導著司苑監的內侍們在暖棚發薯苗,崔燮這個寫栽種指南的人,也常能推了編會典的工作,到內苑記錄栽種時間、用水量、每日出芽狀態……若有黃葉、病葉,還要細問原因和補救辦法。

正好他家相熟的玻璃匠人已經做出了一臺放大倍數還可以,能夠觀察到葉片細胞的顯微鏡,他就把這個也帶進宮去。遇到新發的苗芽不長的,有黃葉病葉的,就用鑷子、小刀薄薄地削下一片表皮,夾在水晶磨製的載玻片和蓋玻片裡,邊看邊畫下細胞圖,再和正常葉片細胞的作對比。

至於怎麼治,那當然還是交給專家研究。

顯微鏡精度不夠,太細微的看不出來,但也能看看細胞壁和遊動的葉綠素,記下來能給後人做參考。

種番薯的內侍和農戶們都不敢碰他那細木包羊角夾水晶鏡片兒的顯微鏡,只看著他畫出來的圖,都覺得神異無比。天子聽說後也叫他指點著看了一回,驚歎道:“原來葉子裡面是這樣的,看著倒有些像藏蜜的蜂房,一格一格的,怪道葉兒裡面一泡兒漿,面上也滑溜溜骨立立的……朕彷彿也有所得了。這顯微鏡甚是個格物的利器,難為先生怎麼做出來的。”

崔燮謙虛地把原因推到了太子身上:“實是因太子當初問臣透鏡聚光之事,臣才想到要用兩片透鏡合著看,將東西放得更大。太子玉質聰慧,與陛下一般舉一反三,於學業亦特用心,正是社稷之福。”

弘治笑道:“太子的確聰明,只是還未定性,前一陣子要了幾個內侍幫他算數兒,如今又拿著望遠鏡到高臺四望,說要看遍大明疆土……也不知他明日又要愛上什麼。這性情以後卻需先生輩慢慢引導。”

不愛上豹房和劉瑾就行。

崔燮對這樣的太子已經十分滿足,甚至有點驕傲了,又對著做父親的誇了他一頓,並把那臺顯微鏡獻給了天子。

弘治天子叫匠人們著手仿製了幾臺,仿好後還賜給崔燮一臺,無事時就帶著妻兒幼女一道叫人片了常見的東西看。有的能看清,有的白花花一片,看不出是什麼,就叫匠人想法兒配製染料染色。只是能染上色料難得,顏色幾乎都只漂在水裡,該看的還是看不出來。

好在天家也不是做研究的,只挑著能看見的看看,也是其樂融融。

太子最寵愛的內侍,也不聲不響地換成了會擺弄顯微鏡的。劉瑾剛憋著一口氣學了算術,還沒算過那幾個小奉御,又落在了會切薯苗、莖尖兒給太子觀察的巧手內侍後頭。

他空有一腔雄心壯志,卻給壓得至今也出不了頭。太子不再愛跟他抱怨課業繁複,崔先生出的卷子討厭,也不抱怨兩個國舅管他管得嚴了,反倒常拿著個望遠鏡,跟兩位國舅做夢一樣研究怎麼出關打仗。

其實,每個太監心裡也都有個治國平天下的夢。

遠有三保太監,近有王振、汪直……後面這倆雖然下場不怎麼好,可想到他們指揮數十萬大軍在邊關殺伐的盛景,劉瑾心裡也還是十分羨慕的。

他於是也跟太子談起了邊關戰事。

太子略有些興致,跟他說起了去年延緩巡撫王嵩命人據邊城向外潛結關寨,以水泥石柵相連,一年間已將邊線前推數里的大事。

王嵩任下有個榆林衛鎮撫劉某,修關寨特有經驗。因延緩一帶接敵甚近,時常有虜寇巡視,他們修築時都是先以勁卒帶水泥去,幹活...的民夫卻帶得不多。若有虜寇來襲,將士們不能敵時,便就地澆水築成石垛,以免韃靼奪走水泥粉,猜出配方;待敵退去,下回過來修寨時,還能依此為牆,更快地築起寨堡。

雖然沒有驚人的大勝,邊軍們卻也一步步蠶食草原,佔下的地方都修得石林縱橫,韃靼騎兵再無法大舉衝陣。

太子講完了這場雖無血腥,卻也足令人心潮澎湃的戰鬥,還高屋建翎地點評了一句:“等今年番薯豐收了,多多培出種苗,明年就能運到邊關,叫軍士們種下了。”

番薯又甜又香,又能製成各色點心,要是邊關種了,添到軍糧裡,邊關將士們就能吃得好些,多打幾場勝仗了!

劉瑾連誇這連年勝績都是弘治帝天威,太子福德所致;又讚美太子心懷邊軍,是將士之福。

太子被誇得躊躇滿志,想聽聽他對戰事有什麼見解,能不能理解自己叫邊軍種番薯的高論,身邊一個新見寵的小內侍卻忽然提醒太子:“奴婢聽說西北乾旱極寒,風沙遍地,大風都能把地上的土丘吹跑。若要在那裡種番薯,怕是還要先按崔先生寫的肥土法,種幾年能肥地的豆類。”

劉瑾好容易勾起太子一點興致,轉眼間就讓人擠進來,勾著太子研究怎麼改良土壤、防風固沙去了。

太子對西北的漫天風沙,風吹吹會移動的沙丘,都充滿了浪漫的想象。不過身為一個關心軍人百姓的太子,他想象完了自己騎著馬馳騁在沙丘上的景象,還是更想知道怎麼治理風沙。

轉天聽課時,他就問了崔先生。

太子主動關心邊陲百姓生計,這就是要做賢君的徵兆!

幾位講官感動不已,崔燮也有種在改變歷史的自豪感,然而怎麼防風固沙,保持水土……他還真不大記得了。生物課上講過的什麼水循環、生態圈的知識他都留給上輩子了,唯一記得的一點兒就是要退耕還林,恢復自然生態。

那一帶有胡楊樹沒有,好像只有這種樹能栽在沙漠裡?

崔燮實在不大懂這個問題,但從太子到講官前輩們都那們信任地盯著他,彷彿他就該無所不知似的,他也不好辜負眾人,只得擺出一副名師的態度說:“此事臣不知,不過殿下能知。”

小太子叫這答案震驚了一下,訝然道:“這世上竟有先生不懂,孤卻能知道的事?可孤也不知道啊……”

崔燮笑著搖了搖頭:“臣不知,是因臣自幼生在北直隸,既不知延綏地方氣候,也不知其土地、物產如何,如何能想得出治理的法子?而殿下要知道卻不難,我大明歷代牧守官員、將士、鎮撫太監定然早記錄下了彼處的節候、風土、山川物產,殿下叫人取來記錄,看何處有山、何處有水、何等土地能生何長何種糧食或野草……”

“就是荒土砂丘中,也會有野草生長。殿下只看那些地方原生著什麼野草野樹,叫人引水栽種些個,若能將荒土黃砂覆蓋住,往後再起大風時便也不易揚砂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至於為什麼種樹種草能保持水土,這個就叫太子回去自己觀察草根,拿個盛泥土的空花盆和種上花的花盆各自澆水,比較一下盆底流出的水量就是了。

他無形之中又給太子留了一堆作業。

太子倒不以為苦,反覺著這種學法比老師自己長篇大論一通的有趣,回去又把作業轉嫁到了太監身上,自己只負責最後指點江山就行了。但宮裡找不出那麼細的文書,太子要關心農事,不肯放棄,便求父皇下詔,叫九邊各地鎮守太監替他查清邊關水土狀況與當地林木野草。

太監們就是放出去當了監軍,本質也是服侍天家的,得了皇命,自然得盡心去辦。一時之間九邊文官、將領頭上都少了個鎮守太監制約,做起事來沒人掣肘搶功,接敵作戰時廝殺得都痛快得多了。

去年戰勝的殺出了甜頭,看了別...人戰報的也學了戰法,往常只敢縮在邊堡裡看著虜寇搶掠城鎮,滿載財物子女揚長而去的守將們也能緊閉城門,在堅實高大的牆垛後射箭、投石驅敵,撿回十幾具屍體報功了。

以前深印在眾將心中,以為韃靼騎兵縱橫關外,明軍不能對戰的念頭漸漸淡去,另一個念頭在眾邊將心中滋生出來。

——這些虜寇是可以打敗的,他們也可以出關殺敵。

這念頭在兵部尚書馬文升,在幾位閣老、在中樞諸大臣們的心中也漸漸強烈起來。紅薯初收,崔燮剛把栽種指南寫完,準備印出連環畫科普版時,李東陽便遞給他一本《錦衣衛之塞上風雲》的大綱。

講的就是錦衣衛們深入草原,探查出小王子王廷所在,引領朝廷大軍襲殺韃靼部,將這些蒙元遺部趕入極北荒原的故事。

崔燮感動地說:“恩師這麼忙,竟還要操心我這連環畫,弟子實在慚愧。其實弟子已看好了李獻吉與祝枝山等人寫這套書……”

李東陽笑道:“謝什麼!這是我願意寫的,我還得謝你能印出它來呢。大明遭韃靼、瓦剌、女直等邊蠻侵擾了這些年,又有土木堡之恥……平虜寇才是我們這群老頭子真正心心念念的大事,哪怕再忙,也能找出工夫寫這真正要寫的東西。何況這也只是本大綱,還須你找別人寫全了它的。”

崔燮翻了翻那本足有百餘頁,說是大綱,其實細緻如小說的文稿,重重點頭:“弟子恰好寫完了紅薯栽培指南,往後仍親手給這本書編排配圖,定要把它印得和早年的錦衣衛一樣精細。”

李東陽擺了擺手:“不可不可,你還是把心思多放在侍奉御前、東宮講讀上,這個只用心挑那擅寫文章的做,叫你家畫匠配圖也就夠了。”

那怎麼能夠。這是李老師寫的稿子,又是謝瑛的大男主,他不親自畫也要親自打草稿、稽核,絕不能敷衍。

回到家裡,他就發了帖子給自己家那幾位常駐作者,要開番薯文會。

對,又是番薯,這回是番薯豐收了。

中秋後,皇莊上試種的紅薯順順當當地收穫了,一畝竟產到了六百斤上下。天子大喜,滿朝文武共相慶祝,立刻有科道官上本,奏請在各地軍屯中推廣此物。

弘治天子當即準了這道本,又命人將薯種分給各府州,叫當地官府栽培薯苗,推行至百姓間。

新收的番薯自然又要賜給大臣一批。如今京裡種得多,賜的就多,幾乎是人人有份,不像去年廣州只能貢上了幾千斤,官職低些的都得不著賜。崔家開春時還拿年節留下的番薯作種,闢了一個小菜園專門栽種它,到秋天收了數百斤,不只夠送人的,還能開始做紅薯澱粉、紅薯粉條和粉皮了。

這場番薯文會上的吃食,也終於從糧食裡摻紅薯,進化到了紅薯裡摻糧食。

眾才子們吃著新紅薯制的點心,悠然議論著文會上該作什麼體例的文章,要不要順便作幾首詩詞曲。主持會議的崔學士喝了口紅薯糖水,清咳一聲,在上首嚴肅發言:“今日請諸位來寒舍開文會,是因有一部新連環畫要印,想請各位寫文稿。我這裡現已叫人翻印了幾份大綱,請大家先看一看,再做定奪。”

立刻有幾名大漢託著雪白楮皮紙印的彩封大綱,擺到各位才子面前。

眾人定睛看去,只見封面上茫茫大漠,風沙漫天,陰雲間掛著橘紅的太陽。畫面上的太陽、沙丘、枯樹都微微屈曲變形,像是和觀者隔著一層炙熱的煙火。

在畫面正中,立著一個騎馬的紅衣身影,畫得極小,五官也不清楚,可那挺拔的身姿中卻顯出一股銳氣,像要衝破這蒼涼天地、落日斜暉。

封皮左側寫著八個濃墨重彩的大字:錦衣衛之塞上風雲。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