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燮不急著出名, 是因為他已經抱上了未來首輔和聖人的大腿,還在李大佬的《西涯秋雨有感, 題詩二首寄弟子崔和衷》《又寄和衷》《與和衷書》《嶽孤養生論序》和王聖人的《和崔兄和衷七月十五悼忙詩》《次韻和衷兄五言古詩》《答崔和衷歸田賦》之類詩文題目裡刷足了存在感。

別說青史留名, 上語文課本都是可能的!

他有這底氣,自然比那些只有一腔文才和激情, 剛剛踏進朝廷,對未來還兩眼一抹黑的才子們穩重得多。

他微微一笑, 謙虛地低下頭:“老師忒誇我了, 我何嘗沒有過少年輕狂的時候?那些新進士們只是年少,等在朝中歷練幾年,成熟些個就好了。”

不,你輕狂的地方跟別人不一樣。別人是要顯擺自己的詩才, 當文章領袖, 你是拉著文章領袖給你寫畫本。

李閣老想起這些年揹著人偷偷寫錦衣衛稿子的事, 不由得笑了笑,也不再提新進的才子, 說起了畫本的事:“我今已入閣, 王實庵、梁厚齋、楊石齋諸君也都已升到學士、東宮屬官的位子,再不像年輕時有那麼多工夫給你寫稿了。我們這群老頭子商量過, 等這部錦衣衛平日本的故事畫完,就不能再替你寫下去了。”

這個訊息雖然有點打擊人, 不過崔燮看著李大佬、王狀元他們步步升遷, 也知道早晚得有這一天。連他自己都不幹漫畫主筆了, 這些大員們都比他忙, 能給他寫完日本篇已經很負責了。

不過別人能交,楊廷和大佬的院本暫時還沒人能接手呢!他連忙問了一句:“楊大人原先可是已經答應了寫老師被萬氏與梁韋二監陷害下獄的院本,難不成也寫不了了麼?”

李閣老笑道:“這個他早就在寫了,只是太早時不好出,將來定會給你的。你也不用著急,現在畢竟連環畫才畫到日本國天皇與將軍派浪人忍者刺探遠征船隊訊息這兒,等咱們這邊寫完日本國主請罪入貢,石齋也就寫得差不多了。”

他倒很愛這段平日本的故事,嘖嘖嘆道:“這些倭人畏威而不懷德,欺凌周邊屬國,對大明亦有不臣之心。信裡不曾告訴你,去年三月日本國源義高遣使來進方物,船隊沿途連連滋事,在濟寧更因強買貨物,出了持刀殺人事……”

一股怒氣從崔燮心中湧上來,他險些從椅子上站起來,強按捺著情緒問道:“這些倭寇可曾拿住?”

“拿了,殺人者當時已叫百姓打死了,所司只得請旨處置。天子震怒,詔令以後日本國使節只許五十人進京,餘者船隊停駐處令所司嚴防。”

崔燮那口氣才吐了出來,露出一點笑意:“正該如此。這些倭人到中國也不安好心,不過是假入貢之名索取好處,擄掠沿海罷了。”

李東陽冷笑道:“豈只今日如此。成化二年時就有使臣僧清啟在京傷人,後又詭辯以倭人犯罪當回本國治罪,先皇便下詔赦了,那些使臣還有臉索取銅錢與籍。可惜日本國是□□所定‘十五不徵之國’……”

可日本跟那幾個奉中國為宗主的老實國家又不一樣!

當時不徵,是因為明朝剛立,國力不足以遠征罷了,現在是弘治中興的大好時候,就不能抓緊機會打一回嗎?

他微微傾身,眯著眼跟老師說:“其實也未必要用‘徵’字。日本國是大明屬國,若國內出了什麼事,國主請宗主相助,咱們其實是可以幫他們平定禍亂的。弟子從史書中看得,其國內藩鎮割據,幕府將軍挾天子而令諸侯,又派門下武士騷擾大明領海……”

只要一封日本國王的求助信,他們就能順理成章地幫天皇清君側。

李東陽考慮了一陣,仍是搖頭:“前元兩徵日本,皆因風浪而敗,彼國所處,恐怕真是不可征伐之地……”

海上確實有颱風,可也不是四...季都有,那些海商倭寇不都打得好好兒的?可見只要多派人到那邊收集水文、氣象資料,就能總結出合適的征伐時機。而且琉球是大明忠順屬國,還曾派過親王子弟和宮中女官到國子監讀書,先期調查時若向琉球借港口停船,恐不至於被拒絕。

他在國子監讀書那幾年,就時常看見琉球留學生蔡賓等人。要是能挑幾個和他們相熟的監生放在使團裡,藉故人之力,恐怕能做到的更多。

崔燮實在有些心切,忍不住跟李東陽越說越深、越說越激動。

聽起來簡直不像個安心搞教育和農科的翰林文臣,倒像個立功心切的水軍將領。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李老師皺了皺眉,勸道:“何乃太急耶?日本孤懸海外,縱有海寇來侵,亦不過是癬疥之患。如今各地都有水旱饑荒,百姓尚未豐足,九邊又連年烽火,朝廷哪裡籌得出銀子和船隊,征伐一個隔海的小國。你莫不是畫畫兒畫得,自己當真了吧?”

不,不是畫,是……歷史。

無數奔湧的情緒堵在崔燮喉間,他卻不能說出來,只能將還沒來得及說出的安排先咽回去,擠出一絲乾笑答道:“弟子不急。弟子也只是先說說,等恩師做了首輔再從容佈置也來得及。”

李老師微微搖頭,拍著他的手背說:“只怕我當了首輔也不成。兵部尚書馬約齋公極重九邊之事,朝中便有兵力糧草也要先顧宣大遼薊,不會撥給你建水軍的。你且收收這念頭,先用心修會典,多弄些能增益糧產,富足百姓的東西。待你自己當了首輔,咱們大明也到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好時候,再想這些吧!”

……

至少李老師沒否定他的想法,甚至也覺得此事可為。畢竟他是個翰林,翰林就有資格當閣老,當上之後再活得久些,就有機會熬到首輔。

到時候正是好打仗的正德在位,只要國力有餘,誰又攔得住他?哪怕到時候仍然當不上首輔……他還不會當個佞臣嗎!

崔燮抿了口茶水,眼中掠過一絲精芒,謝過老師指點。

李老師笑了笑,真正指點了他一回:“你這幾年鄉居,經義還沒放下吧?這兩天先放下你的平倭事,細細研讀《孟子》。往後入侍直講的時候,恐怕聖上要問的更多更細,你得應對好。”

雖然他丁憂多年,日講官的位子早已叫人頂了,但以他的聖眷和李閣老的能量,回朝之後必定還是要入侍直講。

太子今年才五歲,天子卻正年富力強,還是近侍天子的身份更重要。

李閣老微微一笑,不提自己在其中花費的心力,只給崔燮講了講近年朝中發生的大事和部院中主要的人事變動,教他理清當下形勢。

崔燮認真聽了一晚上,轉天就去吏部交還勘合、文引,給文選清吏司上下送了些銀子,請他們幫忙辦起復事。他是閣老的弟子,這些年人沒在朝中,名聲卻始終在朝上,主事也不敢輕慢,親自送他出門,叫他只管回家等著,過不幾天就能官復原職。

他相當安心,出了吏部便去張家拜訪了一趟。張國丈如今過得越發仙風道骨,請他吃飯都吃上了摻黃精、山藥的道家辟穀方。他那兩個兒子仍在身邊侍奉著,趁機拿了自己得意的卷子給崔老師看。

卷子上還有藍筆寫的答案,看字跡是他們兩人自己寫的,出了卷子還給標準答案,算是很負責了。

張國丈笑著說:“這兩個孩子就是胡鬧,人家東宮有那麼多講官、侍書官,還輪得到他們出題教太子?這題目還不知答得是對是錯呢。我倒看看將來太子學得深了,他們拿什麼再給太子出題!”

崔燮一眼看穿了他當父親的口不對心、明貶暗炫的心思,笑著說:“國丈多慮了。哪怕他們不教太子做題,教太子鍛鍊體魄不也挺好?御射之術,宮裡自有會馬術、箭術的師傅教,這養...生健體的法子卻得他們做舅父的多操心才行。太子年紀尚小,天天做這些卷子,只怕眼酸頸疲,是得時常注意保健。”

張國丈連黃精、餌塊都不吃了,伸長頸子盯著他問:“和衷莫不是又要教我們什麼久視之法?”

……他就做個眼保健操,怎麼叫張國丈一說就跟妖道似的了?

崔燮自己比劃了幾下,簡單跟他們講了一下眼操的流程,張國丈也不怕人笑話,當場閉上眼,跟練什麼仙功似的靜靜練了起來。他看張國丈取穴、按壓都不是很準,自己記的又怕不對,便叫張家下人取紙筆來,當場寫了穴位和按揉法。

其實他剛穿來時也做過一陣眼操,但因為有硬碟在,很多時候不需要真看,年紀大了之後就懶怠堅持,也沒想起來要教人。不過太子這歲數正是天天做保健操,跳廣播體操的歲數,正好勾起他的童年回憶,他刷刷刷地寫了半篇紙,讓張家家丁回頭請個大夫來認穴。

寫完保健操又勸國舅們:“太子年幼,身體還沒長成,一味對著書本紙墨容易損傷根本。你們往後少出些卷子,叫太子以背誦為主更好。”

兩位國舅差點以為他要免了太子的功課,心裡微有些意難平。後頭聽說就是把抄寫改成背誦,感覺稍好了些,略帶遺憾地點頭答應了。

說到這裡,崔燮忽然想起一件正事,便叮囑二張兄弟:“你們出入宮廷方便,也看看太子身邊的內侍好不好。若有那些愛引著太子玩鬧的,就跟聖上奏一本,別教這樣的人把太子教壞了。”

老師放心,我們兄弟明察秋毫,有《少年錦衣衛》為證,怎麼能抓不出那些暗藏機心的閹人!

張鶴齡兄弟胸中又升騰起了熊熊熾火,主動擔當起了清(儲)君側,滅權監的職責。

從張家回來,崔燮又趁著這幾天珍貴的假日,馬不停蹄地去見了同年、同鄉,還請祝枝山、王守仁到酒樓吃了一頓,順便問了問他們《少年錦衣衛》寫的如何。

因國舅們不催稿,第二部《少年錦衣衛》寫得慢悠悠的,年初才剛交到居安齋,現在還沒印出來呢。

崔燮鞭策他說:“錦衣衛正篇的作者們過不多久就不能再寫了,將來平韃靼一部還得交給枝山來寫,以後須得辛苦你。這兩年我不在朝中,你們可認識了什麼有名的才子,可以推薦於我?”

才子很多,但越是風流才子寫起文章越是隨心所欲,不能叫人放心託付。

祝枝山坦然道:“只怕要等我那同鄉唐寅進京了。他十六歲便中了蘇州院試案首,才氣絕高,只是之前專心詩詞文章,不曾用心科舉,所以至今還是秀才。不過明年鄉試他必能得中,後年會試前就能進京。”

王守仁卻道:“我與弘治六年進士,工部主事李夢陽相熟,覺著他倒可以一試。獻吉兄不僅擅作文,還會作曲子詞,抱石先生若不作院本了,他也可以頂上。”

祝枝山詫異地看了他一眼,想知道他怎麼會把已經刷下去的人又推薦給了崔燮。王守仁微微一笑,深靜地說:“當初不用,是和衷兄不在京裡,如今吾兄人在這裡,想用誰還能用不成麼?”

祝枝山驀地想起自己當初是怎麼給崔燮按著寫稿子的,頭皮驀地涼了一下,擱下筷子,先灌了口熱黃酒。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