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榜貼出之際, 報榜人也都打疊好精神, 飛速地領了報貼朝各家奔去, 好憑著一聲喜報討些賞銀。

那些穩重的、心裡有底的風流才子們多在酒樓、客棧等處等人來報,但更有不少人等不及他們報喜,一早起來就擠在榜下看自己中沒中。饒是崔燮起得那麼早, 跑得那麼快,到得榜前時也只能擠到三環外了。

他本有點後悔沒騎馬過來,不過再站一會兒, 第五六七八……圈的人擠上來, 擠得連轉身都要轉不動, 他也就不再後悔了。

人都擠成這樣兒, 那馬還有地方站嗎?他總不能把馬扛在腦袋上,若叫人把他的小白馬擠跑了,那才後悔都沒地兒尋呢。

他安心地從黎明等到清晨,貢院大門終於開啟, 幾名府軍衛士從裡面出來,拿著一張黃榜紙往牆上粘。

人群頓時沸騰, 呼嘯著往前衝。崔燮叫人擠著往前衝了幾步,再定下神來已不在自己找好的地方, 身旁不遠處有人高聲叫他:“崔賢弟!”

聲音蔚為耳熟,十分激動,帶著一點遷安縣特有的口音。

他下意識回頭,目光在人群中掃過,閃眼便見到一張朝氣蓬勃的少年的臉——他們家東鄰趙老太公的孫子, 趙應麟。

這也算是他鄉遇故知?

崔燮驚喜地朝他揮了揮手,排開周圍擠擠插插的人群,大步流星地走過去問他:“趙世兄也來參加今科舉試了?令兄可也來了麼?咱們兩家是老街坊,怎麼進了京不住到我家來?”

趙應麟也激動得滿臉是笑,搖著頭道:“家兄當初進府學,就是等著挨供進國子監呢,不來科考。我是跟同鄉們來長長見識的,在外頭早安排了住處,何必打擾你呢?你在國子監讀書那麼忙,崔大人又去了外地,家裡盡是老幼婦孺,我們一群大男人住你家也不方便哪!”

這麼說,遷安還有熟人來?那他們寫三國的六才子都來了沒?

趙應麟連連點頭:“除了郭舉人他們三位已考取的,別人可不都要再搏一搏麼?哎,你考得太快,初見還是童生的,這眼看就要成舉人老爺了,也叫別人考取晚的不好意思見你啊。”

崔燮看著剛貼出的榜紙,笑著說:“哪有考取晚的?這一場鄉試咱們必能同登桂榜,叫世人看看遷安也是出人才的地方。”

那裡正有人對著院內傳出的名冊一條條往上填,旁邊有人高聲唱名,此時正唱到:“第一百二十名,永平府遷安縣優廩生民籍陸諱安……”

陸安!

正是給他點評三國的六才子之一!

點評三國的才子考了舉人,這才子的名頭戴得越發穩了,他們的《六才子版三國》也越發名符其實了!那些十二才子、十八才子的有什麼用,還不都是些生員和民間儒士,能找一兩個舉人來就不錯了,哪兒能像他們這樣六位批評家裡出四個舉人的?

回頭又能拿這些舉人炒一波兒新聞,重刊個典藏版、珍藏版、籤名版……了!

他激動得眉毛都要飛起來了,再看趙世兄也瞪著兩隻大眼兒盯著黃榜,恨不能下一個又是遷安縣出來的生員。

他連忙抓起趙應麟的腕子問:“陸兄也在看榜麼?咱們趕緊去恭喜他。”就是遠點兒也不要緊,憑自己這個體力,硬擠也能帶著趙應麟擠到那邊去!

可惜陸安不在。

他們這些考過多次舉試,見慣了風波的人自然不會像沒見過試面的小年輕一樣在榜前巴巴兒地等著,而是要包上一副好座頭,和同考的書生們吃酒吟詩,風雅又矜持地等著報子來報喜。

可是等喜報的就不如他們在這兒看著的知道的早。趙應麟挺了挺腰板兒,拍著崔燮的胳膊一把:“等咱們看完榜也過去吃酒,說不定那時報子還沒到,他們都得等著咱們報信呢!”

...拍了兩下,忽然覺著不對,收回手來仔細看了崔燮一眼,還抬手比劃了一下:“你……你離開遷安時還不及我高吧,這些日子你是吃了什麼藥了,怎麼躥得這麼快?”

崔燮低頭看了一眼兩人的鞋跟——他為了跑路方便,沒穿內增高,趙世兄的鞋底約麼比他的厚一指,就這麼著人也還沒他高,可見他的個子真長了不少。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等明年,明年他還能再長長……

他謙遜地低了低頭:“或許吧,這些日子我忙著做題備考,沒怎麼注意。上半年居安齋出了一套科舉必讀筆記,正是我在國子監聽課時記下的,經司業、祭酒大人親手修改,確是有用的東西,趙世兄看了麼?”

說起科考正事來,趙應麟頓時忘了身高比他還矮的問題,高聲應道:“既是科舉必讀,我豈有不讀的?豈止我,咱們遷安縣的書生們,便永平府的學子們也都趕著買了做那些翰林的題目呢。你如今可是咱們縣、府裡百年不出的才子,本府的生員說起來都臉上生光,不知多少人想見你哩!”

他也與有榮焉地笑了笑:“等會兒我把你拉到福榮樓,咱們府的考生們見了你,定然都得給我叫好!”

他們說話的工夫,榜單就填到了前一百,又有一位遷安舉子上榜,卻是崔燮不認識的,聽趙世兄說也是位年的才子。往常遷安縣一年才得兩三位舉人,如今桂榜才剛貼到百位就有兩名,恐怕上榜人數又能更多了,且是虧了他那套筆記的功勞。

筆記出了《大學》《孟子》兩卷,考題恰從《大學》《論語》《孟子》選了三題,把那兩冊筆記看通了,三道題中就有兩道能比自己平常的水平抬高一層,做出的文章豈不就比旁人強了?

豈止是遷安縣裡,他那套筆記賣到的地方,考生成績都比往年好了些,北京籍的舉子提升的更多。

考生雲集的福榮樓裡,報子就如流水般往樓裡投,一半兒報的都是北京、通州、遷安三地的舉子,叫其他府州的學子看著都覺著不可思議——

“若說北京籍的考生,多有外地學子寄籍在此考試,成績好些不希罕。通州也算是南北水陸交匯的大埠,遷安那小小地方怎麼出的這麼多才子?除了評三國的六才子,我卻沒聽說過遷安有什麼人才!”

今年鄉試的主考是誰?取士怎地這麼不平均?莫非考官他親爹是通州人,他岳丈是遷安人,他竟特別偏袒這兩地的士子麼!

遷安縣風流才子——如今已是風流舉子的陸安搖著扇子嗤笑道:“什麼取士不均,你們胡鬧前就沒想想北京、通州、遷安這三個地方有什麼共通之處麼?便是不知道那兩處小地方,也得知道今年北京的考生為什麼取的多吧?”

“鬧事之前何不上街看看,今科秋試前賣得最好的是什麼書——”

那名鬧得最凶地考生不假思索地說:“自然是居安齋的《科舉必讀系列》,進京赴考的生員們哪們不得買他兩套。可那居安齋是北京的,京城的考生考的好也罷了,我們比不上他們看這好書看的早,遷安那麼點兒小地方,總不能……”

遷安考生們都露出一種微妙的笑容:“兄臺看書時竟不看書前的引論、題詞、編者志麼?”

通州考生也清咳一聲,問他們:“你們買書時也不問問居安齋再別處還有分店麼?”

那幾名原本覺著這科取士不均,有心爭個是非曲直的外府考生心裡微微打突,仍是緊皺著眉頭問:“那怎麼偏偏就只賣這幾個地方?憑什麼只在他家賣,不許別人家都印了這書去賣!”

陸安拿扇子一敲掌心,搖頭嘆道:“那是你看得不仔細了。編這本筆記的是我們遷安縣有名的神童才子,姓崔名燮的,給他印書的居安齋也是遷安有名的書齋,在通州、京城都有分店,所以三地的學子今年才考得特別好啊。”

剛才報榜之...前,他還得顧著和氣喊這群生員一聲“兄臺”,如今他已是發了榜、放了報的舉子,身份頓高一截,就不用跟這群人客氣了,明晃晃地把“嘲諷”二字放在臉上,笑著說:“我們遷安縣的才子,編一本書叫我們遷安縣的書局印出來,想賣到哪裡可不就賣到哪裡麼?各位既已進京赴考,買著這了‘系列’書,與其在這裡論為什麼,不如回家多做幾遍題目罷!”

四月份印出的筆記,光三家居安齋都不夠賣的,發到外地的就少,這三處的考生臨考複習用了好書,自然考的比別人好。可是話說回來,這書又沒教人管著禁賣給別處人,這群書生縱然在家沒買著,進了京也就能買著。沒考好的不怪自己,反倒怪起考官來了,世上豈有這樣的道理!

北京的儒士們也跟著唱彩:“不愧是點評三國的六才子,說話就是這般犀利!”

出書的崔燮或許沒人知道,點評三國的六才子卻是連酒樓裡跑堂的都聽過,聽他懟人比看他在書上夾的評論還痛快。那酒樓掌櫃的免費給他們送上了一盤熱騰騰的燴魚,以實際行動示對偶像的支援。

被他懟的書生心態就不那麼好了。

陸安已是舉人了,教訓青衫書生一句“做題”,簡直算得上親切和藹地教導後輩,他們自得咽下去。可那個崔燮——

那系列書不是國子監司業、祭酒出的麼,怎麼又改神童了?一個神童就是能出科考書又有什麼用,不是還沒考上舉人嗎!

他重整精神,正色問道:“陸前輩所說的神童才子,他編了這書,可憑這書考上舉人進士了?”

如今報信的報子越來越少,上一個來的名次已經報到了前二十。想那崔燮也不過是個下鄉小縣出身,剛進國子監一年餘的學生,算他考入桂榜便是命好了,真以為能求得名家編書,自己就也成了才子,就能考到十名裡麼?

陸安也有幾分猶豫,一時沒接這話。

那幾名舉人看他失了幾分瀟灑勁兒,臉色便好看多了,笑道:“他若是真才子,這榜能考上,我們自當心服口服,只怪自己考前沒能看上那書。可他若不是個才子,只是個賣書的書商,只怕他印出的書,呵呵……”

若是崔燮這榜考不上,不說別的指責,光“書商”二字扣到腦袋上,他的名聲往後也不大好聽了。

陸安和幾位遷安舉子、書生的臉色都難看了起來,起身替他反駁:“崔燮正經讀書不過三年,已考取了小三元案首,各位讀書已有幾年了?他自己尚未考取解試,就能不顧自己也要考試,趕在秋試前把那教學的書印出來,教天下考生都能買著,能解前所未辯的疑問,各位能做得到麼?誰家得了好書不是自己收藏,是肯輕易借人的?更有誰肯印出來叫世人都看見?”

哪怕他這科沒上榜,那也是他捨己為人,不肯在考前藏著好資料自己看,而是要分給別人都學習,才叫別人把自己擠下去的!

陸安說著說著都要把自己感動了,甚至有些懷疑崔燮出《三國》都不是要賺錢,而是要給他們這六人打出名頭,好叫他們科舉之路順利些。

那些買了《科舉必讀筆記》的人,不管考上沒考上的,也都跟著感動了一會兒,連同指斥崔燮才學不足的書生也站在那裡反思起來,一時竟沒說話。

酒樓裡一陣沉默,即當這片沉默幾欲蔓延到整個酒樓大堂時,門外忽然傳來一把清朗的嗓聲:“陸兄、王兄、時兄……看我把誰拉來了!”

眾人抬頭看向門口,只見一個精神奕奕的少年書生拉著另一個俊美清華的書生快步奔進門來,朝著他們笑道:“咱們遷安縣大才子,鄉試第八名的舉人老爺崔諱燮來了!”

鄉試第八!

他怎麼能考第八?

唸書三年就考了鄉試第八名,要叫他多念兩年豈不是要考個會試第八了?

...

眾生眼中映著崔燮年少俊秀的面孔,蘭庭玉樹一般的身形,心中都翻湧著同個念頭:他那套筆記真是有用的秘卷啊!該不會是翰林們和國子監的高官弄了什麼大內的中秘書讓他看的吧?

得多買幾套帶回去……

倒是遷安的才子們因為讀那套書讀多了,已不那麼新鮮,第一反應倒是圍上去跟崔燮寒暄,順道向外縣的學子們炫耀:“和衷當年在我們縣裡時就是有名的神童才子,初回鄉就在重陽宴上技驚四座……”

以一副美人箋,技驚四座。

幾位參加過重陽宴的舉人書生含笑看了崔燮一眼,互相打個眼色,都嚥下往事,燦然笑了起來。

作者有話要說:  鄉試第八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