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謝瑛家回來, 崔燮足足激動了好幾天。

雖然下個月宮裡事多,他們不能再那麼約會了,可是畢竟該親的親了,該抱的抱了,還定下了六年之約, 熬到國學畢業就能正經談戀愛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不過六年啊……

初中+高中都夠上完了。到時候他這身體也該22了,按天·朝婚姻法都足夠結婚領證的了……為了他們倆的身體和心理健康考慮,還是抓緊學習, 爭取三年之後就考個進士吧!

還來不及品味戀愛的甜美, 崔燮就一頭扎進學業裡,繼續研究《詩經》義理學。

漢代經學重訓詁,奉毛《詩》為圭臬,對《詩》的理解不離《詩序》所寫;而到了宋代則漸漸有疑古之風,到朱子為大成。朱熹撰《詩序辯說》駁斥《詩序》,以為詩小序為漢儒所作, 大序也是後人託名,並非子夏原作,不足採信。

因為科考評分都遵朱熹傳注,所以明儒在治《詩》時也都更重義理, 輕訓詁。前輩大儒們的讀《詩》筆記也都不再對著《春秋》摳文字、扒史實, 而是將《詩集傳》和《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相對照,更多從詩本身入手,論天性人情,闡發自己的天性人情理論。

特別是這個情字。

《詩集傳序》裡說:“吾聞之, 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

《詩》的目的就是“達情”,而且這個“情”,大多不是什麼中正平和的“貞情”或廣濟天下的“裕情”,而是不加節制、不本乎天道的“淫·情”。

也不知朱熹對“情”有多執著,《毛詩》裡有多少的“美后妃之德”,《集傳》裡就恨不能有多少“刺淫奔”——攏共有二十多篇被指為淫奔之詩。

闢如《采葛》:“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看起來情摯氣舒,溫婉小清新不是?但他們讀書人解讀時,就不能被其淡雅清麗的文辭欺騙,要知道朱子給這首詩蓋過章,這是“蓋淫奔者託以行也”的淫·詩。

“蓋淫奔者託以行也”……這麼曖昧的解釋,一般不看《集傳》,只以詩面內容解詩的人肯定想不到!

下下個月能見著謝瑛的時候,就先給他念這首《采葛》聽。他要是get不到深義,只當是首寄託相思的詩,那他就默默享受一下調戲清純少年的快·感;要是也懂得這意思,嘖嘖嘖……

崔燮抱著筆記倒進沙發裡打了幾個滾,把臉埋進紙頁裡,感覺學習的動力更足了。

他想就這麼沉迷學業下去,可惜崔家還有這麼多口人的現實問題等著解決呢。還沒到八月,崔良棟就來敲門問他八月十五怎麼送禮,秋冬的衣裳要不要提前裁出來,二公子不知幾時回來,要不要派人到通州運河碼頭打聽著點兒音信……

尋常的節禮,崔燮就讓他比照著往年的安排來,若是有往年給的太厚,如今送不起的,就相應減薄一點。只是家裡多了一位宋先生,也得跟陸先生一樣備下師禮;再要多備幾份中平的節禮,自己好送給國學的教官和給他妹子介紹先生的張齋長。

崔良棟喏喏地應著,又問道:“咱們老爺原先在部裡,每回給首輔、次輔大人送的禮都不薄,現在猛可地送少了,引得他們不高興怎麼辦?”

不高興又能怎麼樣,大不了就讓崔參議在雲南多幹幾任麼。反正外官一般都要做滿九年才能還京,離著太子登基卻只有三年,到新朝首輔、次輔早都回家了,還管他們高不高興?

崔燮輕輕一笑,說道:“咱們現在又不能跟從前比了。再說,你當咱們老爺是沒成算的人,過年不會備厚禮補上麼?老爺走時帶了幾百兩銀子上路,在那邊兒要辦上好的太華茶、菸草、三七、白藥、茶花都極容易,咱們送的少些不妨,他老人家該送的自會叫人...押來的。”

崔良棟憶起老爺掏空家業帶著姨娘去雲南上任的痛,不禁捂著胸口說:“公子說的是,你才當家幾個月,略有不周到的,大人們也不會計較。”

那送禮就比著往年不用跑官時的節禮備,不用特意加厚了。

至於兩位先生,都是自己家裡住著的,也不用花太多錢,就是做衣裳、備酒席,再添一個月的束脩也就夠了。家裡上下過節的新衣裳也按往年的做,崔衡雖還沒回來,也得給他備上一身,以防他回來的早,到家沒有衣裳換。

至於他什麼時候回來,倒不用家裡這麼早就打聽起來。他是錦衣衛押送過去的,錦衣衛肯定有內部消息,回頭他自己跟謝瑛問問就行。

崔良棟不停點頭,提筆記錄。

他做了這幾個月的總結報告,也學會了拿著工作計劃說話,隨手就在自己寫的文書上畫個圈或是勾了筆,隨記下崔燮的指示。把這些事關門面的都說完了,又問了一句:“節前兩邊莊子的莊頭也得押著產出來家裡,嘉祥屯那莊子上見換了從前劉夫人帶來的家人當莊頭,公子可要見見他?”

崔燮沉吟了一陣,說道:“兩邊的都叫他們留下吧,我正有事要交待他們。劉家的節禮是怎麼送的?”

崔良棟說:“早前劉親家還在府城時,兩家倒是常有來往的,他們改駐到榆林衛之後就少有音信了。夫人過世時也只見劉家的女眷來過一趟,男丁卻說不能來,老爺甚怪他家禮數不周哩。後又娶了繼室,慢慢的也就疏遠了……”

崔燮微微嘆息:“也就這樣吧。讓劉家的多帶幾個人進京,我得叫人跑一趟榆林,看看外祖家過的怎樣,有沒有咱們能幫上忙的。”

他佔了小崔燮的身體,拿劉夫人的嫁妝買了好名聲,真正應該回報的是這兩人。哪怕劉家做了高官,不用崔家照應,他起碼也得跟劉家走動走動,應時到節地送些禮,給人家撐面子。

總不能光照應崔參議妾室的兒女,反倒遠著劉夫人真正的親人吧?

他把崔良棟打發回去,崔庭和崔金枝也抓了空來給他匯報工作。

倆人都是精神抖擻,滿面紅光,一人拿著厚厚一打報表和工作計劃,寫得滿滿的。口中說著“忙”,喘著大氣,臉上那得意勁兒卻是掩都掩不住,跟他剛回家時那副畏畏縮縮的架勢比,彷彿都年輕了幾歲。

綢緞鋪不用說,因著他給謝瑛做的那兩套曳撒火了,賣出了不少高階料子。後來那身收腰的直身也叫於裁縫裁了樣子掛在店裡,因著又像生員服色,又不違制,又比真正按製做的直身、道袍更襯身材,不只是愛俏的書生要買,也有不少商戶、百姓甚至匠人、樂戶都願意扯塊布做一身兒。

這些都還不值得誇,賣得最好的,卻是鮮亮的、婦人愛用的衣料。

自從七夕選美會後,三國五美的衣裳就先在樂戶、戲班間流行起來。因辦選美大會的時候,化妝品、服飾都是崔家這兩個店拿來免費給她們穿用的,會上又捧出了三國五美的豔名,大會之後她們還想藉著這身份紅下去,自然也要接著作這樣的打扮。

有這群演員引領風氣,幫襯著抬起崔家這兩間店鋪的名頭,自然帶活了銷路。成化間正流行襖裙的時代,娛樂業又興起了魏晉時期的“華袿飛髾”,風氣漸演漸烈,隨著這些戲子、小唱、□□們到大戶人家演出,竟也要侵染進了官員富戶的後院……

那綢緞鋪裡積壓的貨品大都賣了出去,又在通州找了幾個鋪子進貨。三兩五錢銀子一匹的大紅絲羅、二兩八錢一匹的油潞綢都是整匹的往外賣……不似從前,每年從南方進一船料子,搭些京畿的尋常布匹,就能賣上一整年。

崔金枝喜得恨不能站到房頂上去,在主人家面前還要裝出一副辛苦為難的模樣,嘆著氣說:“咱們家的船隊還不知幾時回來,小...的只怕布料供不上,白白叫別人家佔了便宜,所以從通州進了些稍貴的料子來,還望公子莫怪小的。”

崔燮看了看新增幾加供貨商的價錢,看著日流水幾十兩銀子的帳目,朝他點了點頭:“你辛苦了,叫崔良棟給你照銷量提月錢。換地方買料子倒不要緊,但要質量好、不能壞了剛做起的名聲——你自己盯著,我回頭找人抽查,中秋以後再算獎錢。”

崔金枝滿心歡喜地坐下了,崔庭又起來跟他說妝品銷售的狀況。

他們家這胭脂鋪也和綢緞鋪一樣,因著選美大會出了名,贏得出多客戶。但脂粉鋪的貨品卻不像綢緞鋪那樣容易買著,有許多外國進口、海上運來的東西,不容易在別家店裡勻著貨。

崔庭一邊兒喜歡,一邊兒也是真心地想嘆氣:“自從居安齋那大會上出了拿螺子黛塗了眼圈兒顯眼大的法子,咱們家那上好的螺子黛和青雀頭黛都賣斷了。小的也到各處問過,別家的眉黛也賣的比尋常快,都不肯撥貨給咱們,只有畫眉石要多少有多少,又不顯好。小的只得來問問公子,公子能不能叫書齋的人也弄個彩畫兒紙包著畫眉石,給賣貴些?”

……畫眉石是什麼?

雖然他畫圖時偶爾也用過眉筆,但是家人找來的什麼“青黛”、“螺黛”的顏色總有點兒發青綠,不如炭好用,後來就沒再用過,更不曾留心了。

崔庭從包裡掏了掏,拿出一塊類似墨條的黑灰色石塊,拿手絹裹著遞給崔燮。

崔燮伸手欲拿,他卻讓了一下,用布包上才遞過來,低頭解釋道:“這畫眉石油黑油黑的,容易髒手,尋常有錢些的都不肯用,也就是窮人家不講究的才要。但是咱們京城就出這個,要多少有多少,也便宜。”

崔燮拿過來開啟手帕,就看見布上沾著一片黑灰,畫眉石上泛著發灰發亮的油光,光彩特別熟悉。他心頭微跳,立刻拿手蹭了一下,姆指上沾髒了一片,又扯過崔庭的報告,拿墨角“蹭蹭”畫了兩筆。

柔軟、易沾髒手、黑裡透灰,在光線下泛出油亮的光彩……這是石墨!

他因為化學書裡沒寫,一直以為古代沒有的石墨,就在他身邊!居然還是最便宜的化妝品!

都怪他太有錢了,也怪他家的匠人描圖太熟練了,都不用眉筆打底稿,要不他早接觸到這種便宜眉筆了……

崔燮激動得簡直要站起來了,強抑著激動說:“你先把這塊石……畫眉石留下,回頭我叫人想辦法,不過先別進貨,我看這個不能往眼上抹。你先賣別的就是。”

打發走了兩個掌櫃,崔燮立刻回房拿了一打棉紙,手絹裹著墨條,輕輕畫出一排陰影線的短線條。

線條深淺、粗細都隨著他的力度變化,又容易上色又軟,又帶著他熟悉的鉛筆的光彩,比炭條畫出的顏色更舒服。等燒成真正的鉛筆,肯定會更好用。

他把那張稿紙藏在底下,出去喚小松煙替他找些黏土來,自己拿藥杵碾碎墨條,在銅臼底壓得細細的,親手和著黏土,用銅滴水一滴滴地倒水進去調和,揉麵似的滾出幾條比例不同的鉛芯。

他只記得鉛筆芯是石墨和黏土燒出來的,卻不記得具體比例,就把黏土均分幾份,一勺勺地往裡添石墨粉,添上水滾成粗細相同,長短不同的芯。然後他倒記得筆芯是要烤的,只不知道爐溫要多少度,這大晚上的也去不了燒造窯,只能等明天再讓崔良棟找人弄了。

哪怕烤不出現代鉛筆,他也有石墨可用了!到時候就讓脂粉鋪夥計去找供貨的人,要他們把這種硯條似的畫眉石想法做成細條,以後就拿這石墨打畫稿、做筆記,不也比木炭好使麼?

崔燮盯著那些自己揉出來的鉛芯,一會兒摸一下,一會兒摸一下,簡直捨不得撒手。直到把一條鉛芯給生生按斷了,才訕訕地收了手,把斷掉的兩條拼起...來,重滾成細直的鉛芯,然後跑去廚下叫人拿鏊子烤烤。

先烤乾了再摸,就不容易摸斷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