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炎火大王的軍隊,主要以步兵為主,本來按道理來說,不論是進攻還是防禦,只要一進入作戰地區,都要先選地勢險要依山傍谷之處安營紮寨屯積糧草,實質上是一座急造城壘,通常用於軍隊在野外宿營時。

其防禦體系與城無異.只是規模較小,結構較簡單,修築粗率,沒有敵樓等城上設施,軍隊行軍均攜帶有施工所必需的工具、裝備及移動障礙物,通常是挖壕取土,積土為壘,不用夯築。

其構築木柵為牆,最常見的為環形工事,以一圈木結構的壘牆為主體,外築一道壕溝,從溝渠中挖出的泥土,皆可用作城牆的填充物。

同時構築溝渠,等於加大了城牆的高度,有助於形成阻止摧毀城牆行動的障礙。

並且設定各種竹木尖樁,拒馬,鐵蒺藜等障礙,營牆上按一定間隔建造塔樓,壘壁上懸掛的網狀簾幕,用以遮擋弓箭。

這是增大防御者力量的重要措施,由於塔樓突出於牆面,那麼防御者從塔樓可以向進攻者實施側射。

而同樣進攻塔樓者,也要面臨城牆防御者的側射,由於向士兵的翼側射擊效果較好,向攻擊鄰近塔樓,或城牆的敵人投射武器,比直接向當面之敵投射,容易得多也安全得多。

但是炎火大王這邊的隊伍,從一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就沒有正兒八經的安營扎塞,像吳鋒他們都是隨便劃了一塊地方,以一個軍團為單位席地而臥。

反正這些阿修羅戰士皮粗肉糙,凍也凍不壞他們。

這樣情況相當於炎火大軍毫無防禦設施,如果旭日城內的羅睺軍出來偷襲的話,很有可能會有重大的損失,所以在教官團到來之後,炎火大王這邊的軍隊,就迅速的改善了這一錯誤,建立了自己的營塞,與旭日城遙遙相對。

新建立的營塞,在距障礙地帶前約幾十裡處,設定有觀察哨所,與本壘保持目視及音響聯絡,發現敵情時,白晝以旗幟,夜晚以鼓聲,按預定訊號向後報告,將持弩戰士及持戟、矛等長兵器的戰士配置於壘上,將持短矛及殳、刀等短兵器的戰士配置於壘後,當敵軍向陣地接近時,觀察哨以訊號報告,軍隊進入戰備狀態。

當敵軍進至障礙地帶前沿時,持弩戰士在盾牌防護下,依託木牆發射箭矢,殺傷被障礙阻滯的敵人。

而當敵人透過障礙、進至壘前時,持長兵器的戰士,向隊形已趨於混亂的敵人擊刺,以保護本壘不被敵人突破.當部分敵人進入營內時,持短兵器的

戰士,與敵進行白刃格鬥,以消滅全部突人的敵人,不使逃回。

一般說,經過激烈戰鬥後,才得以突入陣地內的敵人,已處於疲憊狀態,易於被殲。

有了這樣的一番佈置之後,炎火大軍就不再害怕旭日城的羅睺軍出來偷襲了。

只有在營塞建立之後,才可以說得上是,完完全全的可以專心用於進攻旭日城。

在對城池要塞的爭奪中,可以發揮出決定一場戰役的勝負的登城利器,在種類繁多的攻城器械中,攻城塔是首屈一指的必備良器。

攻城塔高達數百米,木製而成,外面覆以皮革等進行防護,底部有巨大的鐵輪,方便士兵推動。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而攻城塔屬於輔助性攻城器械,本身並沒有攻擊能力, 但是在靠近城牆後,可以提供極為便捷的登城通道,阿修羅戰士們可以沿著攻城塔,迅速的登上城牆。

而此時,炎火軍這邊的攻城塔,都已經完全接通了城牆,雙方的戰士都正在苦戰。

不時有雙方的戰士,從上面掉下來摔成肉餅,或是還在空中的時候,就被亂箭射死。

而遠端長距離的石炮,也不斷的向著旭日城這邊發出攻擊。

密如暴雨的石彈,不斷地從天空劃過,落向旭日城,狠狠的砸在他們的護城大陣上面。

而在城下,還有阿修羅戰士,以一種多髮式火箭,向著城牆之上的敵軍發射,其以特製木桶盛火箭,桶為長柱形,上大下小,內有安箭格板二層,旁側有火門,上有活塞。

這是在戰爭的促使下,出現的使用火藥燃氣推動的火箭,內裝多隻火箭,射擊時如蜂群出巢,連綿不絕,故此得名。

而雲梯則是當仁不讓,最大的攻城主角之一。

其主要系由3部分構成,一為底部裝有車輪,可以移動。二為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於城牆壁上,在梯頂端裝有鉤狀物,用以鉤援城緣,並可保護梯首免遭守軍的推拒和破壞。

其實此時阿修羅的雲梯,比起以前有很大改進,其主梯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在底盤上。而在主梯之外,又增設一具活動的上城梯副梯,其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可以沿著城牆壁面上下滑動,謂之飛雲梯。

雲梯的底部則以大木為床,下置六輪,由於主梯採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式,縮短了架梯時間,而活動的上城梯的設計,則大大降低了雲梯在接敵前的高度。

在攻城時只需將主梯停靠城

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設上城梯,便可“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同時又保證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與城緣接近,免遭守軍破壞。

炎火軍的雲梯結構,有了更大的改進,採用了中間以轉軸聯接的摺疊式結構,並在梯底部增添了防護設施。

此外上城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有飛梯、竹飛梯、躡頭飛梯等,而這些改進,使登城接敵運動簡便迅速。

相傳雲梯是著名的巧匠所發明,其實早在阿修羅大帝時就有了,當時取名叫鉤援。

現在的雲梯則由車輪、梯身、鉤三部分組成。

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牆壁上,而梯頂端有鉤,用來鉤援城緣,梯身下則裝有車輪,可以移動。

炎火大軍這邊的雲梯底架,以木為床,下置六輪,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於底盤上,並在主梯之外增設了一具可以活動的副梯,頂端裝有一對轆轤,在登城時,雲梯可以沿城牆壁自由地上下移動,不再需人抬肩扛。

同時,由於主梯採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式,縮短了架梯時間,軍隊在攻城時,只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

另外,由於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地與城緣接觸,還可以避免守軍的破壞。

而雲梯的結構又有了更大改進,其主梯也分為兩段,並採用了摺疊式結構,中間以轉軸連線。

這種形制有點像當時通行的摺疊式飛橋,同時,副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使登城接敵行動更加簡便迅速。

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雲梯吸取了以前雲梯的改進經驗,將雲梯底部設計為四面有遮蔽的車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員在棚內推車接近敵城牆時,可有效地抵禦敵矢石的傷害。

不過這種笨重的巨大雲梯,因無法抵禦火器的攻擊,遂逐漸廢棄。

攻城用的梯子種類很多,雲梯算是巨大笨重、結構較為複雜的一種。

攻城有多種使用方法,但多是以迅速登城為決勝前提,架梯必須果敢、迅速、乘虛入城。

所以常用的有各種輕便簡單的飛梯,據說有一次阿修羅軍攻打此城,該城外設一道木城牆,內設土城牆,防守相當嚴密。

攻城兵士先用弓弩仰射,擊退城上守兵,用火燒燬木城,持弩,操長戟衝入木城,然後迅速接近土城,四面架梯,緣梯登城。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