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老闆娘連忙把李巧雲帶到他們隔壁的房間,這間房間全是他們賣的布,整齊的陳列著各種各樣的布匹,唐繼堯也跟著走了進來,幫著給李巧雲挑布。

在1984年全國廢除布票之後,全國的需求大幅度提升,全國各地的織布廠開始大批出現,當時的老百姓穿的,不再愁了,棉紡織品、化纖織品的種類樣式越來越多。

在當時,風行一時的“的確良”逐漸沒落,開始講究穿得舒適的人們認識到化纖面料不透氣、不吸汗的缺點,一統天下的“的確良”襯衫向滌棉、純棉、牛津紡、絲綢、絨布格襯衫等轉變。純棉織品重新成為時髦,當然,質地、花色都和曾經軟塌易破的棉布不可同日而語。而“的確良”,則成為“短缺的時尚”中一段特殊的記憶。

到了八十年代的後期,這些布店也就變成了一些城市的一道風景。大大小小的布店開始沿街開設,隨處都可以看到,就像現在的服裝店和時裝店一樣。特別是一些城裡人,他們逢年過節,或者輪到季節更替,或遇見婚喪壽慶,都去布店剪一段料子,為家人添一件新衣,為趕事的親友隨一份伴手禮。

那時候,布店有專門營業的,一般都是廠家聯營或自營直銷的門市部,門面一般不大,雙開間或四開間。當然也有百貨商店經營的,一棟百貨大樓如過有三層,其中一層基本是賣布的。

一般情況下,從周邊農村進城的鄉下人,他們都認城裡的店,沒有布店和百貨商店的區別,只有大布店小布店的區別——專賣布料的門市部是小布店,百貨商店是大布店。

布料是一匹一匹卷在板子上的,有的都兩米高。每匹布分門別類,沿壁靠齊了,碼成一排一排,顧客可以直接用手摸捏,感受面料的厚薄粗細,或者拉開一角,襯在身上,讓陪伴來的家人說說意見。每匹布料都有一塊標牌系在一邊,說明成分、產地、價格。綢緞、棉麻、呢絨、化纖、毛料各不相同,產地當時是上海的最受歡迎。

顧客看好了,然後就記下布料的編號,就擠到櫃檯前,營業員抱出布匹,橫放在櫃上讓客人確認,然後將布料從板子上翻展開來,扯下掛在脖子上的皮尺量好,拿剪刀裁開一個口子,兩手一扯,嘶一聲料子就撕開了,動作熟練精準。

一般在裁布之前,先得付錢?,布料一旦裁下來是沒有反悔的。

當時的營業員一般都是有經驗的老師傅,耐心回答顧客各樣的問題。客人吃不準的時候,就擠到櫃檯,喊一聲同志,然後問給多大的孩子,或給什麼樣的老人,做什麼樣的衣服,需要多大尺寸,營業員一般也會給出建議,面料多少,裡子多少,考慮縮水要放大多少。當然在櫃檯前,買方一般都精打細算,貨比三家;賣方足尺放碼,誠信公道。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布料剪裁下來,分別疊好,用紙包起來,連同收據用紙繩紮緊,四四方方,如禮包一樣,遞給顧客,紙面上印有店家的名稱商標。這樣也方便顧客拎著走出布店。

那年代,每家都有一群孩子,經濟都不寬裕,添一件新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人小孩身穿補丁衣服在外面走動的十分普遍。

一件衣服,經歷從布店買來布料,再請裁縫師傅做成衣服,物盡其用,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給孩子量衣服,基本都放大一點尺寸,面料得選結實耐穿的,新衣服一開始穿在身上,袖管褲管都得卷起來,過了半年就嫌小了,在把它放下來。

家裡兄弟姐妹一個小孩一個小孩的往下傳,到後來沒人穿了,洗洗曬曬,縫縫補補,給別的親戚家的小孩送去。

買塊布料,能買零頭布的,就不買整幅的。好多家庭條件不好的,如果襯衣不夠料,有的就做一個衣領子應付著,反正裡面有沒有襯衣,人家也看不見。裁下來的邊邊角角,拼接起來還可以做一條短褲衩,實在沒法拼接了,碎布頭就用來扎鞋底,新布做的鞋底格外結實。那時的孩子曾普遍穿過燈芯絨的衣褲,這樣的面料不容易磨損,當然現代人都不穿了。

其實布店是一個讓孩子們最為厭倦的地方,小時候跟著大人去到布店,置身於滿目的布料之中,沒有趣味,大人在討論面料花色和價格尺寸的事,小孩卻只想著拖著大人儘快出去。

初一和初二此刻就是,沒多大一會,就吵著要走,在唐繼堯的參謀下,選好了布料,然後李巧雲就叫老闆娘把布裁好,付了所有的錢。

回來的路上,兩個人都開心的討論著布料,還有新衣服。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