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

校園操場後面的小山坡。

樹林茂密的“情人街”。

陽光從林葉縫隙射進來。

顯得幽靜、涼爽、還有一絲神秘。

“李春波~~”

一聲清脆的嬌呼從身後傳來。

李春波回頭一看。

白裙飛揚,長髮飄飄的倩影,帶著盈盈笑意。

這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女生。

“這不是經管系98級女生薑明玉嗎?特別喜歡唱歌,還是校園十大歌手之一呢!”

在99級入學的迎新晚上,姜明玉一展歌喉,那迷人的風姿。

讓李春波立刻喜歡上她了。

只見姜明玉迎上來,羞澀地拉住他的手:“春波,我喜歡你,喜歡你很久了~~做我男朋友好嗎?”

李春波一下子驚呆了。

“沒想到,單身20年的我,總算有女孩子牽我的手了,原來女孩子的手是這麼柔軟~~~”

李春波低頭暗想,“誒~~不對~~”

“我單身20年了,一直想找個女朋友都找不到,怎麼現在?”

他抬頭看了看這個明眸如玉的美女。

姜師妹長得那麼好看。

追求者那麼多!

“不對,我怎麼能這麼輕易地就和女孩子牽手了呢?”

李春波感覺。

此事必有蹊蹺。

“我不該是在做夢吧。”

他捏了捏自己的臉。

“嘶~~好疼~~”

“你幹嘛?”姜明玉關切地問。

“沒幹嘛,你等我一下~~”李春春轉身過去。

“啪啪啪啪!”

狠狠地給自己扇了好幾記耳光。

“你到底幹嘛?快停下~~”姜明玉的雙眸帶著淚水,急壞了。

李春波卻開心得跳了起來,激動地大喊:“我沒有做夢,我沒有做夢~~”

他重重地拉上姜明玉的手。

“我們去玩吧!!”

“嗯~~”

“20年了,20年了,我終於有女朋友了~~”

李春波太激動了,拉著美女的手,奔跑在學校最有名的“情人街”。

“哈哈哈哈~~”

李春波哈哈大笑。

“嗒~~~”

602寢室燈光大亮。

“波哥,你大清早的鬼笑什麼?”

韋春良和陳紅國被夢中驚醒,起床氣那個大呀,恨不昨掐死這個李春波。

“我~~”

李春波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竟然流鼻血了。

突然悲從心裡來。

“原來,真的是做夢,真是的做夢呀~~”

“我單身了20年,不對,現在已經大四了,我單身了24年,我單身了24年呀~~~”

聽著李春波悲慘的聲音。

602寢室沉默了。

“不對~~”

陳紅國安慰道:“你不是嘗過女人的滋味了嗎?這一點,你比我強!我跟女朋友都還沒到那一步呢。”

韋春良眼珠一轉,“對了,這馬上就要畢業了。你喜歡哪個女孩,趕緊表白吧。”

“能行嗎?”李春波弱弱地問。

“行不行都得試一下。”

“好!”

……

第二天。

經濟管理系席朝陽教授的大課,《華國電子產業分析》。

只要是席教授的大課,保證座無虛席。

因為他是學校最知名的教授之一,而且他是川省經濟政制定的顧問團成員之一。

在學校、在政府、在社會的影響力,都是非常巨大。

溫爾儒雅的席教授在臺上道:“今天,我知道很多其它系的同學都來聽課,所以我就不點名了。不過,我希望本系的學生,應該都在場。”

大課堂靜悄悄。

席教授開啟ppt開始講起來。

“說到電子產業,就不得不提電子產業的明珠晶片。”

“改革開放後,華國進口晶片的數量,每年暴增。基至超過了進口原油。”

“總是有很多朋友問我,既然晶片那麼重要,我們為什麼不以舉國之力搞晶片。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下新華國前三十年的晶片發展史。”

“華國的電子工業,在解放以後就開始起步。”

“1956年國家提出“向科學進軍”,國務院制定科技發展12年規劃,將電子工業列為重點發展目標。”

“華國科學院成立了計算技術研究所,即中科院計算所。”

“為了培養電子工業人才,教育部集中全國五所大學的科研資源,在京城大學設立半導體專業。”

“然後,中海組建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及中海元件五廠、中海電子管廠、中海無線電十四廠等企業。使中海和京城,成為華國電子工業的南北兩大基地。

“1960年華國科學院成立半導體研究所,進行工業技術攻關。後來,中央政府組建第四機械工業部,主管全國電子工業。”

1970京城國營東光電工廠,中海組建無線電十九廠建成投產,形成華國積體電路產業中的南北兩霸。”

“這一系列電子和半導體廠的興建,初步搭建了華國半導體工業的“研發+生產”體系。”

“這套體系最初能夠緊追美國,得益於一批回到新華國的半導體人才,如黃大師、謝大師、王大師、高大師、吳大師、林大師等前輩。”

“在他們的帶領下,蹣跚起步的華國半導體行業做了兩大貢獻:

一是保障了“兩彈一星”等一批重大軍事專案的電子和計算配套;二是為華建立了一套橫跨院所和高校的半導體人才培養體系。”

席教授講到這裡,大家都明白了一些華國電子產業的早期歷史。

都對這些大師感到由衷的敬佩。

席教授揮了揮手,壓制住教室裡的嘈雜聲道:

“所以,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為什麼不用舉國之力來發展晶片。”

“答案是,我們不僅用舉國之力搞過晶片,而且似乎還一度搞的相當不錯。1975年,京城大學物理系半導體研究小組,由王老師等人,設計出我國第一批三種型別的1k記憶體dram動態隨機存儲器,它比美國英特爾公司研製的c1103要晚五年,但是比韓國、臺灣要早四五年。那時韓國、臺灣根本就沒有電子工業科研基礎。”

“說到這裡,一定有很多人開始感到可惜,如果我們沿著這種模式發展下去,或許早就成為世界晶片強國,也不至於出現被人卡脖子的尷尬局面。”

“然而只要瞭解了晶片行業發展規律,尤其是摩爾定律的朋友們,就會發現問題。晶片工藝的持續進步,依賴於資本不斷的研發投入和產線升級的支出。而這部分資金的來源,大部分來自於上一代晶片工藝突破後大規模商用帶來的利潤反哺。”

“而華國成立以來普遍採用的集中全國力量打殲滅戰的發展模式,雖然有益於加速短期的技術突破,取得類似於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的階段性成就。然而對於技術的後續商用和產業化,卻毫無益處。”

“對於原子彈之類的專案,一旦技術突破,即可享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且關乎國防,安全,因此華國的發展模式在它們身上有其合理性和優勢性。但是對於晶片這樣需要不斷研發投入以支援技術更新換代的專案,舉國之力模式很快就體現出了其局限性。”

“23年前,半導體學界靈魂人物王大師,在大會堂發言說:“全國共有600多家半導體生產工廠,其一年生產的積體電路總量,只等於東洋一家大型工廠月產量的十分之一。”

“由此可見,華國在那些年看上去很厲害的晶片發展成就,並沒有在產業上看到多少貢獻,更沒對民生發展帶來多少好處。而更為重要是,在缺乏了產業應用的利潤反哺後,國產晶片每一次新的技術更新,都會給全國財政帶來又一次的吸血。”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上至廟堂高管,下至平民百姓,甚至包括大量技術專家,都對這種發展模式的困境認識不足。”

“當時的最高領導人曾問過王大師:你們一定要把大規模積體電路搞上去,一年行嗎?”

聽到這個多少有點啼笑皆非的問題。

大課的同學們都沒有笑。

這恰恰反應了當時的華國,對於晶片產業,這個資本主義發展到極致下的產物的執行規律,缺乏最基本的認知。

晶片。

的確是不可思議的科技產物。

大家更專注地聽席教授講解:

“而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這種發展模式終於遇到了問題。各行業都開始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及裝置,這在短期內造成了華國的外匯儲備荒。”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1980年開始,中央不得不停建緩建了大量短期產業化無望的專案,我們耳熟能詳的早期大飛機運十專案就在此之列。”

“而晶片專案毫無疑問也遭到明顯波及,華國原希望從歐美國家引進的七條3英寸晶圓生產線,因此拖了整整七年。”

“而比財政斷流更嚴重的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進行,海外更廉價,效能更好,更可靠的晶片大量流入國內,這給國內技術進步幾乎停滯的晶片工業帶來了幾乎致命的一擊。”

“比如像華國最大的半導體企業中海元件五廠。1980年利潤高達2070萬元,職工人均利潤1.5萬元。即使是1985年,中海元件五廠的產值仍然高達萬元,利潤達萬元。然而到了1990年,中海元件五廠產值下降至1496萬元,滑倒了虧損的邊緣。”

“而海外在這期間,灣灣,韓國,東洋的晶片產業開始加速崛起,湧現了一大批例如臺積電,三星,海力士,索尼這樣的晶片巨頭。而半導體的產業模式在經過1987開始的fabless+代工模式的轉型,正式進入黃金時代。而華國的舉國模式也終於走到了盡頭,中海無線電五廠也在不久後破產倒閉。”

“所謂不破不立,華國舊模式主導下的晶片產業的崩潰,給了新模式的誕生埋下了伏筆。不過在華國的芯片業涅重生之前,還有十多年的暗黑時代在等著我們的晶片從業者。”

課件講到這裡。

時間已經差不多了。

同學們聽得如痴如醉,從來沒有如此詳細的瞭解電子產業的明珠晶片產業的華國發展。

大家終於明白,為什麼舉國之力發展晶片,只是一句口號。

因為,這不符合行業產業的發展規律。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