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軒沒有理會被震驚的李慕白和玉嬌龍,語氣嚴肅的接著說道。

“我們身為修道之人,心中一定要有亂世出山救人、盛事歸隱悟道的信念。現在我們的國家,正處於風雨飄搖之際。所以我們修道練武之人,必須要做點有意義的事情。慕白,這就是我來找你的真正原因。”

他已經沒有時間再囉嗦下去,於是就直接開門見山的說明白了。

現在的局勢非常緊張,很快就會有更嚴重的事情爆發出來。周軒必須要整合各方面的勢力,來面對這一切。

等列強看出了清朝的底細時,他們的膽子就會越來越大。各國都會來圖謀瓜分中國,擴大在華的利益。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的反帝鬥爭,引起帝國主義恐慌,需要發兵鎮壓。

於是大英帝國(英)、美利堅合眾國(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德意志帝國(德)、俄羅斯帝國(俄)、大日本帝國(日)、意大利王國(意)、奧匈帝國(奧)八國聯合軍隊,藉機入侵了中國。

俄、英、美、日、德、法、意、奧八個國家的組成侵略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義和團在清軍的配合下,沿途阻擊敵人。在廊坊、楊村一帶,侵略軍遭受重創,狼狽逃回天津租借地。6月中旬,大批八國聯軍在大沽口登陸,攻陷大沽炮臺,向天津進犯。(《清史稿》)

義和團同守衛天津的清軍進行了英勇的抗擊,清軍將領聶士成陣亡。7月14日,天津陷落。侵略軍成立都統衙門,對天津實行殖民統治。

8月初,八國聯軍從天津進犯北京。不久,北京陷落。北京陷落前,慈禧太后攜光緒帝和親信大臣倉皇出逃。八國聯軍在北京實行了分割槽佔領。

聯軍統帥瓦德西在紫禁城內設立司令部,統治北京城。八國聯軍在北京公開劫掠、屠殺無辜、奸**女、無惡不作,犯下了駭人聽聞的罪行。

如果不能阻止這場戰爭,那周軒也就妄為中國人了。

雖然他並不是這個世界的人,但卻依舊是一名中國人。以前他不能參與歷史,改寫過去。但是,現在他卻有了機會。無論如何,他必須要讓八國聯軍統統都付出血的代價。

義和團,是晚清時期的民間團體組織,由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民間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的組織發展而來,義和團運動,又稱“庚子事變”。

從某種意義上是自19世紀4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出現的各種矛盾的一次總爆發。

19世紀末在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主要針對西方侵略者及其在華附庸以及和西方文明成果有關的科學器物和相關人士,是具有強烈的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完全自發的民間運動。

面對八國聯軍的侵略,義和團得到了清政府的扶持,並進行了英勇抵抗。

義和團的成分極為複雜,既有貧苦農民、手工業者、城市貧民、小商販和運輸工人等下層人民,也有部分官軍、富紳甚至王公貴族,後期也混雜進了不少流氓無賴。

“上自王公卿相,下至娼優隸卒,幾乎無人不團”使得義和團的組織極為鬆散,不利於集中力量打擊敵人。

如果周軒能整合這只勢力,那就是如虎添翼了。雖然此時義和團還沒有正式成立,但估計也快要出現了。只要他在義和團出現之前站出來,那這股力量肯定就會為他所用。

而且民間想要救國的勢力,不止這一家。

清朝八國聯軍(1900年)後,國家形勢急劇下降。國內知識分子提出了各種救國之道,主要分為立憲派和革命派兩條改革之路。

光緒二十七年(1901),立憲派康有為推動憲政運動。梁啟超發表立憲建議,希望能讓光緒皇帝成為君主立憲。慈禧太后為了挽救清朝衰敗的局面,打算追隨歐洲和日本的改革,推行晚清的新政策。

新政策主要進行君主立憲、清軍新軍的建立、科舉制度的廢除、財政整頓等一系列改革。

革命者對清朝的改革感到失望。他們鼓勵推翻清朝,建立中華民國。

光緒二十年(1894年),孫文在夏威夷檀香山建立興中會,1904年在長沙建立黃興會,蔡元培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上海建立光緒復辟會。此外,還有其他革命團體。

而周軒要做的,就是當帶頭大哥。只要他表現出應有的實力與潛力出來,那響應者肯定雲集。以他的手段與魄力,收編這些勢力沒有任何難度。到那個時候,他想要翻天覆地也就不難了。

其實列強入侵中國的軍事實力也不算太強,其實也就幾萬人而已。

八國聯軍前期由英國海軍將領西摩爾率領,開始時總人數約三萬人,後來有所增加。八國以日本派遣的軍隊人數最多,義大利派遣的人數最少,只是象徵性派遣八十人。

而且列國的武器裝備,總的來說也沒有完全碾壓清朝。

八國聯軍的主要武器為單發火槍和牽引式火炮。單發火槍為前膛槍,裝填速度慢,最遠射程約為三百米,有效射程為一百米。牽引火炮自身沒有動力,必須靠人力或畜力推拉移動,有效射程八百米,殺傷半徑五米左右。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而中國的弓箭,射程好的有一百五十步,大約兩百多米。弩近些七十米左右,當然是一般的,有超遠射程的,南朝有一種床弩據說能射二里地。

諸多戰爭失敗的原因,總得來說還是清政府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經濟落後,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後。掌握戰爭領導權的清朝統治者戰和不定,軍事指揮失當。

而面對八國聯軍戰敗的主要原因,根本在武器上,而是指揮官的低能。

當時清軍騎兵英勇衝鋒的場面,恰恰是這種看似英雄的舉動,其實是最弱智的。這是以己之短,擊彼之長的做法。對方洋槍列陣以待,輔以大炮。衝上去多少人,那都是送死。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