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四目道長看到一休大師的樣子,嘴裡發出像是奸計得逞般的笑聲。

“哈哈哈……”

這個樣子的一休大師,實在是讓他有些忍不住了。今天真的是太開心了,他已經隱隱贏了一休大師兩場。加上看到一休大師現在滑稽的樣子,確實值得好好笑一笑。

一休大師看著四目道長囂張的樣子,突然微微仰著頭。憋氣用力一噴,“噗”的一下。兩顆塞住鼻孔的花生米就飛了出去,剛好掉到了四目道長的嘴裡。

四目道長愣愣望著一休大師,什麼都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花生米就被吞了下去。

一休到是看到自己扳回一局,笑著端起粥碗對四目道長說道。

“哈哈哈,喝粥。”

那股憋在他心裡的氣,隨著花生米一起被四目道長吞了進去。他現在的心情,當然也變得暢快了許多。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四目道長嚥下花生米後,第一反應就是趕緊轉頭看向周軒和嘉樂。看到兩人都面色如常,好像根本沒看到剛才的事情,心裡才不禁松了一口氣。這種事情要是被他們看到,確實有些丟面子。

嘉樂心裡緩緩松了一口氣,他非常清楚剛才的情況有多兇險。如果剛才要是被四目道長發現他有在偷笑,那他肯定是死定了。四目道長鬥完一休大師後,就會往死裡整他來出氣。

周軒看到這一幕時,正憋著笑意默默喝茶。他養氣的功夫可非同一般,可以說是到了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境界。等閒普通情況他是不會失態的,除非忍不住。

四目道長看著悠然喝粥的一休大師心有不甘,暗地裡在桌下抬腳悄悄朝一休大師移了過去。對準了一休大師胯下後,瞬間用力一腳踹了出去。

“咚……”

一休大師瞬間痛的站起身來,將手裡的粥碗朝四目道長潑了過去。

結果四目道長早有準備,轉身一躲就避了過去。他笑著攤開雙手,滿臉得意的對一休大師說道。

“哈哈,沒打中。嗯,沒打中。”

一休大師拿起胯下的布鞋,甩在桌上氣沖沖的對四目道長說道。

“不玩了,這麼賴皮。”

說完他就朝門口轉過身去,微微躬著身子。強忍著某處的痛楚,雙腿夾著胯用略帶怪異的姿勢走了出去。

周軒看到這一幕,默默看了四目道長一眼暗道。

“這有點狠。”

這時嘉樂走到一休大師旁邊,面帶歉意的問道。

“大師,要不要我扶你啊。”

一休大師沒有理會嘉樂,只是拿著念珠沉著氣說道。

“阿彌陀佛,原諒他吧。”

嘉樂對著一休大師的背影說道。

“大師,你別生氣啊。”

四目道長拿起桌上的鞋子,十分得意的走到了門口。親眼看著一休大師離開後,心裡不知道有多高興。他將鞋子丟給嘉樂,然後用力捏著嘉樂的臉說道。

“哈哈哈,氣走了。嘉樂,你好乖啊,師傅愛死你了。吶,幫師傅把鞋洗乾淨。哈哈哈,我贏了。秋生,我們進去聊聊。”

周軒走到四目道長旁邊,忍不住輕聲問道。

“師叔,剛才會不會有太過了。”

四目道長滿不在乎的笑著揮揮手說道。

“不會,這怎麼會過分呢。以前我們比這還過火的都有,只是你沒看到而已。放心,沒事的。哈哈哈,我贏了。今天可真是痛快,要不要喝點小酒慶祝一下呢。”

他雙手別在身後,邊笑邊邁著浮誇的步伐走了進去。

周軒看著四目道長的樣子,無奈搖搖頭跟著進去了。

嘉樂看著四目道長和周軒的背影嘆了開後,忍不住搖頭念道。

“這兩個老頑童,我又沒好日子過了。現在還來了個師兄,還不知道他會什麼時候走。幸虧有菁菁在,不然還不知道日子有多難熬呢。”

說完就打算去幫四目道長洗鞋子,順便去河邊打點水回來。

另一邊周軒則在和四目道長坐了下來,開始談論起了有關道法的事情。

周軒跟四目道長聊的越多才越知道茅山有多深不可測,像九叔、四目道長這樣道行高深的茅山弟子還有不少。

別看四目道長有時候吊兒郎當,其實在茅山派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他不管怎麼說也是九叔的師弟,而且道法高深。等閒妖魔鬼怪都是不他的對手,不然茅山也不可能會讓他下山。

茅山裡關係比較好的同門師兄弟,偶爾都會相互聯絡。大家對茅山派的歸屬感還是挺強的,內部都比較團結。而且茅山的名聲和勢力在道士圈子裡都算的上是大佬級別,他們都感到與有榮焉。

茅山一直都是以道教聖地而著稱,而且是道教上清派的發祥地。後被人稱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享有“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譽。

山上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景,峰巒疊嶂,雲霧繚繞,氣候宜人,山上奇巖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迴,靈泉聖池星羅棋佈,曲澗溪流縱橫交織,綠樹蔽山,青竹繁茂,物華天寶。

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為祖師,尊魏華存為第一代太師,楊羲為第一代玄師。唐宋是茅山道教的全盛時期,朝廷推崇。李氏皇朝自稱道教祖師老子李耳的後裔。

宋真宗也造了“天書”,下降“聖祖降臨”的道教神話,借神權鞏固皇權。宋徽宗則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宋哲宗時,道教名聲顯赫,道士與皇帝直接書信來往,為帝後授籙。

朝廷給茅山道士加封贈號,賜田度人,題詞贈寶,敕建宮觀,宮觀庵院發展到二百五多處。茅山道教遍及大江南北,流傳海外。淳祐九年(1249年)宋理宗御書“上清宗壇”,置於元符萬寧宮“宗壇祠”。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令35代天師張可大主領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籙。

到了元代,原並行於江南的天師、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歸併於以符籙為主的正一派。從此茅山成為以正一為主的道場,但其教義譜系等仍按上清派沿傳。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