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條岔路中間,是一片片廣闊的農田,農田被壟溝分成了一塊塊的,壟溝既可以用來區分農田的所屬,也可用於灌溉,此時正是小滿,小麥已經齊膝高,到了芒種,這些綠油油的麥子就會成熟進而被收割,劉蘇兒不知道這裡都是少林寺的田產,田中有幾位農人正在給小麥澆水,值此時節有“小滿不滿,麥有一險”的說法,此時如果不澆足了水,小麥的收成就會受到影響。

看到田裡的農人,劉蘇兒走過去施禮詢問:“這位大哥,最近幾日可是一直在這裡?”

這位農人點了點頭說道:“這四五日我都在這裡給地澆水,不知可有什麼事?”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劉蘇兒說道:“不知大哥可曾見到過什麼奇怪的人從這裡經過?”

農人想了想,說道:“從這裡經過的人多半是去少林寺拜佛的,什麼人都有,要說特別奇怪的,我倒沒有注意。”

劉蘇兒道了謝,一連問了幾個人,都說沒有看到什麼奇怪的人,劉蘇兒問他們不過是聊以**,並沒有真的想從他們這裡得到什麼結果,所以什麼也沒有問道,也不感到失望。

既然沒有結果,他便決定沿著官道向洛陽方向去打聽,如果那名夜入少林殺人的兇手有什麼企圖,絕不會其他兩條路來,但這條路上來往之人,有許多都是過來求佛和還願的,他委實分不清楚什麼樣的人有嫌疑,他只記得那身影瘦俏,可是通河南的人,經過前幾年的兩次災害,一次延續數年的旱災和一次黃河決堤後的洪澇,人們大多吃不飽飯,看起來都很瘦俏,路過的人,劉蘇兒感到他們都有嫌疑,仔細看過,又都覺得不像。

午後下山的人較多,這些人都是早上過來,有的自帶乾糧,有的在食肆打過尖,晌午過後再上山的話,等到下山天就黑了,因此路遇之人,多為從少林寺出來的人。

在田間勞作的農人,他們孩子沒有錢送去私塾讀書,而婆娘若是忙些別的掙錢的行當,孩子便沒有人看管,一般都是大人在田間勞作,孩子在路上玩,大大小小衣衫襤褸的孩子就在官道上打鬧嬉戲,有的在過家家,有的在玩泥巴。

順著官道再向前行不遠,就是一片楊樹林,官道本來向西北方向,過了樹林就折而向西,沿著路一直走上四五十裡地,就能到洛陽。

這時,從楊樹林後,忽然駛過來一輛馬車,馬車並非富人家乘坐的拉著車廂的馬車,而是一輛拉柴禾的馬車,被紮成捆的柴禾高高地堆在一架木板車上,車轅架在馬背上,一名老漢坐在車頭。

看他的方向,沿著這條路走過去,只能是通往少林寺,想來這些柴禾就是送到少林寺中的。

彼時的官道不過是一種好聽的稱呼,比起其他的路略微寬了些略微平整些,其實都是土路,車輪子軋著年深日久軋出來的車轍印子緩緩前行,那馬雖非老馬,看是看樣子也是被生活的重擔壓得疲憊不堪,精瘦的馬身子上皮毛斑駁,失去了這個年紀的馬應有的風采。

一些孩子見到馬車,都圍過來觀看,一名調皮的孩童將手中的泥丸扔向馬兒,那老漢空揮馬鞭呵斥孩子,但說巧不巧,這孩子扔出去的泥丸正好打在馬鼻子上,馬兒受了驚,忽然不受控制,不再沿著車轍前行,而是向一邊跳開,木板車的輪子卡在車轍裡,隨著馬的一拽,木板車搖晃不定,堆得高高的柴禾向一旁倒去,而在柴禾歪倒的方向,恰有一個孩子,見到事起突然,來不及有什麼反應,又像是被嚇呆了,竟不知逃走。

眼看著紮成捆的柴禾就要砸在這名孩子身上,劉蘇兒距之頗遠,但還是向那邊衝去,希望能趕得及,但他心知自己來不及到達,那柴禾就會掉下來,前來拜佛的一些人都被此事駭得叫出聲來。其中一名下山的男子忽然一掌拍向柴禾,另一只手迅速地扯過孩童,那跌落的柴禾被他拍向一邊,擦著孩子的身子跌落,而馬兒也在趕車的老漢幾鞭子下逐漸老實了下來。

知道此時,這孩子才知道大哭起來,田中的農人紛紛趕來,對於此事吵吵嚷嚷,無外乎感激那名救下孩子的漢子,以及責罵那名向馬兒扔泥丸,惹怒馬兒的孩子,其他人紛紛議論,對於這名男子的俠義之舉,紛紛稱讚。

劉蘇兒見這名男子的手被柴禾刺得流出血,一根細枝幾乎將他的手掌穿透,看他笨拙的身手不像是習武之人,而行事卻有不顧自己安慰,勇救他人的俠義心腸,劉蘇兒不禁心生好感,他雖不懂醫道,可是封住此人手上的幾處穴道,減輕他的疼痛,減緩流血,又幫他拔出了樹枝,從衣服上撕下以條布幫他粗陋地包裹了一下。

這名老漢訕訕地有些不好意思,儘管此事是一名孩子招惹來的,不過他的柴禾因為他的偷懶沒有捆縛好,他不免也有一些責任,劉蘇兒憐他年邁還做著趕大車的活,同時柴禾又是送往少林寺的,便讓他走吧,這男子手上的傷由他帶著去看大夫。

老漢千恩萬謝地趕著車走了,其他的圍觀的人見沒事了,也都散了,惹事孩子的父親也打夠了孩子,在這名受傷男子再三表示不再追究的情況下,農人又訓斥了幾句孩子,也回田中去澆水去了,其他孩子見狀都有種闖禍後的老實,官道上唯有兩個孩子的哭聲。

劉蘇兒說道:“咱們到前邊找個大夫包紮一下吧。”

男子點了點頭,兩人一起向前走去。

這名男子不過二十五六歲,身子瘦俏,和那些做苦力為生的人有著很大的不同,倒像是一位書生秀才,劉蘇兒問了他的名字,男子說道:“我姓李,名叫希聲,你剛才在我手上這麼點了幾下,我手上的疼痛就好得多了,沒想到你年紀不大,卻有這等本事。”

劉蘇兒謙遜了幾句,問他:“看你的樣子,多半是個讀書人,來少林寺做什麼?”

李希聲問道:“你怎麼知道我是去少林寺?”

劉蘇兒說道:“從這條山上下來,不是從少林寺出來,又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李希聲搖了搖頭說道:“我不是從少林寺來的,而是從嵩陽書院過來,嵩陽書院是在太室山,因此又被稱為太室書院,而少林寺是在少室山,其間不免有些似是而非了。”

劉蘇兒這才知道太室山上有個什麼書院,不過他在讀書一事上,僅僅使得字,對於做學問,那是一竅不通了,所以他對之也是避而不談,這叫做揚長避短,他說道:“看不出你一個書生,卻有勇救那名孩子的勇氣,這是豪傑俠義心腸,了不起了不起。”

李希聲說道:“我這不過是匹夫之勇,算不得什麼,我乃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俠義二字是說不上,蘇軾在《留侯論》一文中說過,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這才能被稱得上是豪傑俠士。”

劉蘇兒聽得似懂非懂,不過對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被其說不足為勇,倒是有些不服氣,只不過不知怎麼跟他辯論,更不懂引經據典,對於生命不驚不怒,他心道傻子才會這樣,想到這裡,他想起一句空正曾教過他的話,倒能顯得他頗有學問,他說道:“我師父曾經說過,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路見不平的小勇,也是勇,路見需要幫助的人去幫助,我想也算是勇吧。”

李希聲說道:“這句話是劉備告誡他兒子劉後主的,並非有關於勇,而是關於好事和壞事做與不做的勸誡,孟子說過,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其實我剛才做的是有些魯莽了,我飽讀書籍,乃是留著有用之身,去做有用之事,若是剛才就死了,還提什麼不為有為的?”

劉蘇兒雖然聽得不大明白,但還是體會到了一二,他問道:“難道你後悔了剛才的事?”

李希聲說道:“對於這種事,哪裡有什麼可後悔的,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這些道理說說可以,真的面臨了,又怎能見死不救?我只是一時衝動,沒有顧忌後果,所以說是魯莽行事。”

劉蘇兒說道:“就像你這種不顧安危,那才是真正的俠義之心吶,若是盤算清楚會不會受傷,保證自己安全了才去做的事,又怎能算得上俠義呢?又怎能算得上勇呢?我雖然不懂你說的那些話,總感覺說得不對,另外你也別謙虛了,前面好像有個村子,咱們過去看看有沒有大夫,給醫治一下你的手,否則以後寫字都不知道會不會受到影響。”

兩人來到這個村子裡,村中雞鳴狗吠,一片生活景象,有一位老太太坐著馬紮在門口曬著太陽縫補衣服,幾個孩子在村子裡跑來跑去,兩人上前打聽村中可以大夫,老太太耳背,聽了幾遍才聽清楚,給他們指明了方向,在村尾,有一個瘸腿的大夫,平日給人看病為生。

村中的大夫雖然醫道不怎麼精深,但給李希聲敷上金瘡藥再包紮起來,倒還做得熟練。

劉蘇兒付了診金,兩人剛要離去,劉蘇兒忽然想起自己下山的目的,轉過身來問道:“請問大夫,最近可曾見過什麼陌生的人前來求醫或者問路的?”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