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是,此人對伏纓的話還是一個字都不肯回答。

伏纓推測,他若是道觀的人,負責在這裡看守,見到自己這陌生人,早該發出警示了,再不濟也該因自己而露出敵意,可是此人除了掙脫一下伏纓的一抓,其餘便和一尊泥塑木雕沒什麼區別。

詭異之地見到詭異之人做出詭異之事,伏纓只覺得後脖頸冷颼颼的。

伏纓嘗試著在那人眼前揮了揮手,正常人見到別人伸手出來,眼睛總會下意識地閉上,但是這人毫無反應,伏纓推斷此人是沒有了意識,他猛然想起錦鯉幫幫眾說過的活死人,看來,這種情況多半就是活死人的樣子。

若是服食了丹藥後變成這種活死人,顯然說明了丹藥有毒,道家修煉丹藥,為的是延年益壽增強體魄,想來誰也不願意變成這樣死不死活不活的。

想起這些人大都有家室妻兒老小,很多人都是家中頂樑柱,卻被上清觀的妖道給變成這樣,伏纓心中就氣不打一處來,他轉身就要去找那些妖道問個明白。

就在他轉身之際,伏纓忽然想到,不對,若是這樣,丹藥煉製失敗,那麼上清觀的怎麼會將這同一種丹藥給不同的人服食?一個人的服食就足以證明丹藥有問題,每多用一個人服食,就多需要一名壯丁,也就增加一份風險,這些道士不可謂不知,可是他們寧可冒險行事,豈不說不通?

想到這裡,伏纓心中隱隱有了一種可怕的結論,那就是丹藥沒有煉製失敗,這就是他們想要的結果。

但這些人都成了失去神志的木偶一般,不,他們連木偶也不如,木偶還知道動彈,他們卻一動不動,道士這麼做,為的是什麼?

而整個山洞中只有這六個服食丹藥的人,那麼其他的人呢?

真像他推測的,都因服食丹藥而斃命,即使這些人被焚燒了,也總有殘骸留下,所以要想證明這一點,就要找出死去之人的殘骸,如果找不到,那麼這些人便有還活著的可能,數十人並非少數,這些人如果還活著,又會在什麼地方?

其實就算是掩埋殘骸一事,在別處或者還容易,在這滿山皆是山石的廬山上,要掩埋幾十人的殘骸,可不是輕易能夠做到的,若說是丟棄在一個山洞中,倒還說得過去。

在沒有結果的情況下,伏纓決定還是先耐著性子等候,至少在這山洞中的六個人將會何去何從,伏纓可以查探明白。

想到這裡,伏纓又悄悄離開了這裡,而洞中這六名失去神志之人就這麼直挺挺地站著,對伏纓的離去連一點反應都沒有。

從井中離開後,伏纓檢查了一下,並沒有留下什麼痕跡,這才又在上清觀左近查探有沒有死後又被焚燒的無辜之人的骨灰之類,但是他尋找了好久,一直到天色發白,都沒有找到一點線索,只得先離開了這裡。

清晨,伏纓下了廬山,在山下的一個小村子裡,伏纓吃了一頓飽飯,然後買了一些乾糧和清水,又回了上清觀那座山頭,找了隱蔽處潛伏起來,他認定了山洞中六人去向能夠決定其他所有人的去向,因此他耐著性子,做足了檢視明白的打算。

可是,上清觀中道士的表現卻有些古怪,一連兩日,道觀中的道士都並沒有表現出什麼異常的舉動,唯一扎眼的,還是那九座鼎爐,日夜焚燒不停,每夜伏纓在觀主從井中出來回去休息後,他就在道觀附近尋找可能的拋灑骨灰屍骸之處,卻始終一無所獲,但伏纓卻心中漸漸放下心來,沒有屍骸,那麼那些人多半未死。

死畢竟是一種無法挽回的罪惡,若是這些人還活著,無論遭遇了什麼,都還有拯救的可能,這些人的親眷還在家中等候著他們。

然而這些人究竟是在什麼地方呢?

這幾日伏纓留在山頭上查探,也感到有些疲倦,他不敢深睡,怕這些道觀中的道士們會在他熟睡之際,將山洞中的六人帶走,再加上每天夜裡伏纓到上清觀附近自信查探,再強健之人,也有疲倦之時。

轉機發生在第三日,這一日鼎爐中的丹藥似乎練好了,竟破天荒地停了火,身穿黃色道袍的觀主帶著幾個人一個鼎爐一個鼎爐的檢視,等到鼎爐冷卻下來後,他們從鼎爐中拿出不少丹藥出來,裝到一個葫蘆當中。

除了這件事,還有一件事是江沙幫的人又送來兩名壯丁,以供道士試藥,伏纓在暗中看到了那天見到的一年長道士和一年輕些的道士下入井中,來到半里地外的山洞另一端接待了他們,他們將兩名壯丁送入山洞,給了江沙幫一些銀票,然後江沙幫的幫眾隨即離開。

伏纓知道這兩人恐怕就要被送去試藥,他不忍再看無辜之人被丹藥殘害,正準備跳出來指責他們的惡行,卻又看到原來山洞中六名失去神志之人被幾名道士從山洞中驅趕出來,然後帶著他們向山下行去。

這麼一來,伏纓只得先打消拯救那兩人的念頭,而是跟在了這些道士身後,要看看他們會將這六人押送到什麼地方去,只要知道了這六人被送到何處,那麼其他的失蹤之人,也都會有了著落。

兩名無辜之人的性命雖然重要,但伏纓無法分身,他權衡利弊後,覺得數十人的下落總勝過兩人,孰輕孰重顯而易見,所以他只能先跟著這六人的去向查去,同時心中盼望那兩人不會這麼快就被喂下丹藥。

押送六人的也是六名道士,算是一人看守一個,一行十二人慢慢走下山去,伏纓一路跟隨,他看得出那六名失了神志之人十分馴服,似乎連一點主見都沒有,就算是驅趕騾馬前行,有時候騾馬還會有些脾氣,可是這些人之順從,令伏纓想起了三國時期,諸葛孔明所製作的木牛流馬。

若非是木頭人,怎麼會連一點意識都沒有呢?而且這些人似乎也並不需要休息,途中這六名道士覺得疲倦了,在一旁的石頭上坐著休息,這六人也只是在旁邊乖乖地站著,一動不動。

伏纓在山洞中見到這六人時,這六人就是站著的,若是從那時候算起,到如今,這些人已經站了三日三夜,難道這些人服食了丹藥後,連一點疲倦都不會有麼?

下了山後,六名道士彷彿怕惹人注目,所以專挑荒郊野地人跡罕至之處走,伏纓只分辨的出這些人行走的方向是往東南,具體卻不知是什麼地方。

距離九江府不遠有一片大湖,是為潘陽湖,六名道人帶著六名失了神志之人來到湖邊,找了一條渡船,十二人一同上船,看樣子是準備渡過潘陽湖,往對岸而去。

潘陽湖湖面寬數十裡地,若是被這些人撇下,到了對岸後,他們不知會走向何處,還如何尋找?伏纓眼見左近再無別的船隻,只得行險,他不顧道士和船家對他的疑心,從一旁的樹林中衝出來,對船家喊道:“船家,不知道能否捎我一程?我往湖對岸有急事。”

這船家的船乃是條漁船,船艙寬闊,十多人上了船也不見侷促,多帶上伏纓一人本也沒什麼,但這船家顯然是和道士相識,且聽從他們命令,因此不便做主,只去問這些道士。

伏纓醒悟,這船家多半已經被道士給收買了,否則常人見到這六位失去神志之人,定會露出驚詫的神色,但這船家顯然運人運慣了的,對這些詭異之事視若無睹。

一名道士顯然不想節外生枝,便想出言拒絕。

伏纓見狀搶先說道:“我看諸位都是有道之士,還請仙長們行個方便,我這裡有十兩銀子,願意作為船資,還望應允。”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十兩銀子不在少數,船家的這條船也不過值這麼多,伏纓許以重金,反倒惹起了道士的懷疑,一名道士問道:“你出這麼多的銀子前往對岸,不知道究竟有什麼急事?”

伏纓胡謅道:“在下受到家中急信,說景德鎮沈大戶的幼女要跟我定親,限我兩日內歸家,否則遲恐生變,人都說沈大戶的這位女兒貌美如花,且嫁妝豐盛,提親之人不在少數,還有不少條件比我好的官家子弟,償若我去得遲了,這門親事被外人橫插一槓子,我豈不空留終身之憾?因此非要著急過去相親不可,還望幾位仙長行個方便,在下感激不盡!”

聽到伏纓說是要和人結親去,而結親之人又是身家豐厚的美人,所以才願意出重金商船,幾名道士都有些將信將疑,幾人商量一番後,似乎覺得這十兩銀子不是少數,不如就捎他一程,大家都有好處。

其實伏纓的理由也有經不起推敲之處,但這些道士顯然缺少江湖經驗,雖然他們對伏纓的話還未能盡信,可是想著他們這麼多人,伏纓不過獨自一人,便放下了戒備,一名道士對伏纓道:“我們捎你一程也無不可,可是你必須老老實實待在船艙中,不能惹事才行。”

伏纓大喜,他心道,只要你們肯讓我商船,什麼事不好商量?但上了船之後,老子又豈會聽你們的擺佈?表面上伏纓自然做出誠懇的樣子道:“放心,我這人一向尊重有道之人,有幾位仙長在此,怎會惹事?”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