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兩月的時間,良鄉的藏書館建成,高五層,巍峨聳立,磅礴大氣,成了良鄉最高的建築。

藏書館的東南西北四角。

有四間巨大的屋舍,擺置上百張檯凳,可在這裡

出自嚴成錦之手,所以,在藏書館的牆角下,嵌著一塊碑:弘治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建成,建築師:老翁逾牆走,高處不勝寒,打兩字?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後世,良鄉藏書樓的建築師,成了千古謎團……)

建樓時,司禮監的經廠同步在印刷,各類典籍印製了大半,五樓還空著,後續的藏書會搬進來,但藏書館已向天下開放。

“若兩京十三道,都按此規模建築,不知要耗費多少靡費。”張賢心疼:“舉世罕見的大手筆!”

建這一座藏書館,花去了八萬兩銀子,掏空良鄉庫銀,還欠著嚴大人兩萬多兩銀子。

嚴成錦覺得值得,流芳百世,傳誦古今,值得用最好的材料。

邸報傳出,聽聞藏書館的藏書,與宮中相差無幾,天下讀書人紛紛趕來京城,更確切的說,是趕來良鄉。

“府庫還有多少銀子?”嚴成錦問。

張賢苦著一張臉:“沒了,一個銅板也沒了。”

嚴成錦心裡暗想:“那只能租地皮了。”

“大人又要做什麼?”

“過不了多久,天下書生都將趕來京城,他們住哪裡?”

張賢雙眼放光,良鄉的客棧,連商人也不夠住,許多夥計睡大街上,日後書生一多……

雖說從它動工起,就能看見,但謝玉真正站在藏書館前,震驚得久久說不出話來。

“日後定會有許多書生來良鄉,牙行的後院,可以新建幾十間廂房。”

“大生意啊!”

良鄉的秀才站在樓前,激動的熱淚盈眶,清貧如水的良鄉,竟出現舉世罕見的藏書館。

“聽聞,此樓是程敏政所建,就是弘治十二年鬻題的程敏政,聽聞是家丁鬻題,致使百餘考生落榜。”

“唉,侍郎一職被罷去,想來程先生亦是被牽連。”

“不管昔日如何,今日之舉此乃大善!”

幾個秀才爭先恐後要進書樓,卻被門皂攔住了。

“凡進藏書館者,先去淨手池淨手,方可進樓。”

一旁果然有一方不斷翻湧的清水池。

藏書館,歸衙門三班六房的禮房管轄,每層皆有衙役,怕書生將書紙偷偷撕下來帶走。

草棚區,

程敏政打了一盆清水,洗了一把臉,今日給學生放假。

“今日為師帶你們去一個好地方。”

揣上五個銅板,程敏政帶著梁家兩個孫子,去藏書館。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進出藏書館的,都是儒裳綸巾的秀才,他們一大兩小三個流民站在此處,顯得十分突兀。

程敏政老淚縱橫,這是老夫建的?

巍峨的樓宇,讓人心中澎湃。

“老人家可是要進書樓借閱?”一個秀才站在程敏正旁邊,關切道:“不知書樓是否讓流民踏足,不妨在下且先幫你問一聲,免得唐突。”

王越東瞧瞧西看看,這藏書樓比文華殿旁的藏書樓還好,賢侄不厚道!

忽然瞧見藏書樓外,站著一個大流民,兩個小流民。

看著怎麼有點像……

“程敏政?!”

程敏政錯愕地抬頭,瞧見王越大步從藏書樓裡走出來,連忙別過頭去:“在下不是程敏政。”

王越不懷好意笑道:“別裝了,你怎麼變成這樣了?”

“在下本就是流民。”

王越一聽聲就知道錯不了:“那你叫什麼?”

“我師傅真的不是程敏政,他叫程青山。”梁小二認真地道。

程敏政抬起手,一記暴慄,梁小二哇地一聲哭出來。

王越哈哈大笑。

藏書館開了一個時辰,四個閱書舍中就有上百個書生,奮筆疾書,藏書雖不能帶走,卻能抄錄一份。

程敏政登上二樓,看見這到熟悉的書目,心中一陣激動。

“連詹事府的藏書,也有收錄,比江南的萬卷樓還齊全。”

京城的書生陸續趕來,打算在良鄉久住。

梁中的燒餅生意竟好起來,一天的燒餅不夠賣。

紫禁城,

朱甍碧瓦上覆蓋著一層白雪,天寒地凍。

弘治皇帝召見大臣的地方,從奉天殿移到了暖閣,殿中十分暖和,大臣站著昏昏欲睡。

周彧老老實實道:“陛下,石景山的耕牛生了,臣花了許多銀子買草料,又僱傭工人打理牛房,這靡費……”

弘治皇帝雙眼放光,道:“這些牛犢要好生照料。”

不給靡費?

周彧沒好氣道:“照料不了,臣沒銀子了。”

“放肆!”弘治皇帝厲喝一聲。

周彧心驚膽戰地跪下來,嘀咕道:“臣沒銀子了,照料一年的耕牛,臣的俸祿,還不及牛的一半呢…”

戶部尚書韓文道:“陛下,石景山的牛房不能撤啊,不如,將石景山的牛房交付朝廷。”

嚴成錦一聽就知道,韓文想白嫖,作為朝廷大臣,嗯,是個好官,但站在生意人的角度上,畜生啊……

百姓為什麼不自己開荒,要去租士紳的土地來種?

正是因沒有耕牛!

一頭耕牛使用曲轅犁的耕牛,就能完成同時期西方六至八頭耕農的工作量。

“得讓朱厚照再找個新專案給周彧才行,外戚的油還得繼續流,不流哪來的銀子。”

弘治皇帝猶豫一番,還是決定給周彧一些補償,清算八成的靡費。

下朝後,大臣們退出大殿。

弘治皇帝看向一旁的蕭敬:“宮中的藏書印完了嗎?”

“爺,印完了,送到良鄉去了,良鄉的藏書館已開,京城的讀書人相竟奔赴借閱。”蕭敬恭敬地道。

弘治皇帝頷首點點頭。

……

東宮,

朱厚照穿著暖和的襖子,射完一箭,無趣地把弓丟到一旁,入冬後,蛐蛐都找不著了,宮中少了許多樂子。

“最近宮外有什麼好玩的?”

一旁的太監連忙湊上來:“良鄉建了一座藏書館,比宮中的藏書樓還要氣派,才子匯聚,盛景堪比江南。”

朱厚照嗤笑一聲:“讀書有什麼好玩的!”

“殿下不知,在藏書館,有個極為好玩的事,叫鬥詩。

讀書人多,藏書館的書少,兩個書生看上同一本書時,便以鬥詩取勝!聽說有個才子,鬥詩九十場,搶了九十本書,未嘗一敗。”另一個小太監諂媚道。

“哦?”朱厚照雙眼放光。

“此人叫康海,幼時被稱為神童,在武功縣極有名氣。”

朱厚照不樂意了。

“在本宮的片地皮上,有人敢稱神童?”

天下才華,本宮佔十鬥……

不對,本宮佔七鬥,老高佔兩鬥,天下人共分一斗,竟敢稱神童?簡直是不把本宮這個大神童放在眼裡!

另一個小太監道:“還有一個人,鬥詩極為厲害,此人名叫程青山,是個流民,在藏書館搶了二百三十本書,也是未嘗一敗。”

搶了兩百三十本?

朱厚照爭強好勝之心被點燃,管他是不是流民,不懷好意笑道:“你們四個換身衣服,跟本宮出宮!”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