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楫有些懵,此刻他的腦海中在琢磨著剛剛徐光啟那番話的含義,這是代表著徐光啟對自己的認可,宣示對自己效忠?準備投入自己麾下,支援自己在將來去爭皇位嗎?

孫承宗也有些訝異,今日的徐子先可不像他往日的所認識的徐子先。他這話一說出來,那等於是在向朱由楫表態,他徐光啟從今往後就是三皇孫的臣屬了。

許顯純更是驚訝的差點把手裡的茶壺掉在地上。

半晌功夫,朱由楫才開口道,“那個徐先生,皇爺爺春秋鼎盛,而且我沒有想要當皇帝呢。”

徐光啟和孫承宗相視一眼,默契的沒在這個話題上多說些什麼。孫承宗不著痕跡的將話題又轉回到了學問的討論上,“子先,近年在天津可有和收穫?”

聽孫承宗如此問,朱由楫忙也跟著追問到,“是啊徐先生,我聽說您在天津潛心研究農學,可有什麼成果?”

徐光啟捋了捋自己的鬍鬚,緩緩道:“農學亦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這麼些年下來也不過是多有心得,還遠沒有出什麼多大成果之時啊。”

朱由楫這才想起來,徐光啟一身最大的心血結晶,總結、囊括了當時各種農耕先進技術的《農政全書》要等到天啟七年才會完成,離著現在還有著差不多近十年時間呢。

朱由楫心念一動,想到了徐光啟的《甘薯疏》,於是問道:“先生,在天津可有種植培育紅薯?”

“紅薯?”孫承宗有些不解。

徐光啟琢磨了一下,“殿下可是問的番薯,或者說是甘薯,一種洋人吃的食物?”

“正是,”朱由楫連忙肯定到,“我看了先生的《甘薯疏》,似乎此物產量不小,且對田地貧瘠肥沃沒有什麼太大的要求,還容易存活,生熟皆可食用。”

“殿下所言不差,此種作物確實易種植,不大挑土壤,對田地肥沃與否沒有什麼要求,荒山、野坡都能適應,還不必有人精心照料,且產量大、易儲存,若遇災荒,可做救命的主糧。”徐光啟說到。

孫承宗在一邊聽得有些驚訝的問道,“子先,這番薯當真有如此多的優勢?”

徐光啟頷首到,“確是如此。”

“口感如何?”孫承宗又追問到。

徐光啟回道:“大如拳,皮色硃紅,吃起來味中帶甜,心脆多 汁,口感尚可。”

孫承宗立刻想到了番薯的種植前景,當下便說道,“若此物口感尚可,又有如此多的優點,當上書朝廷,大力推廣讓百姓種植才是。”

朱由楫在一邊使勁的點頭表示贊同,“如果能夠將番薯成功的推廣種植開來,必定可以讓更多的百姓可以吃飽肚子,救許多的人命,就算是遇到了災荒也可以緩解災情。”

明末恰好是小冰河期最為嚴重的時候,各種天災不斷,許多地方更是連年遭災,以至於糧食產量驟然下降.....現在是萬曆四十六年,距離明末爆發的農民大起義還有差不多十年的時間,若是能在此前邊疆番薯推廣種植開來,將糧食產量提高,百姓有了吃的不至於餓死,到時候還會不會再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都還是兩說了。國內安定了,才有精力可以全力對付關外崛起的建奴政權。

這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解決大明朝的糧食問題,防止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徐光啟此時卻面有難色,“這個.......此時若想將這番薯大規模推廣開來,讓百姓種植恐怕不易。”

“子先,此話何解?”孫承宗疑惑的問道,朱由楫也是一臉問號的表情望著徐光啟,等待著他的解釋。

“殿下,稚繩,你們有所不知,”徐光啟喝了口茶水,潤了潤嗓子才接著解釋到,“這番薯其實最早是佔據著呂宋的弗朗機人所栽種,傳聞是被一多年在呂宋的福建陳姓商人,密攜薯藤,避過弗朗吉人的搜查帶回福州試種,福建躲山,是年又閩中大旱,此物卻大有收穫,遂得在福建、廣東等地推廣種植。

我也是早年在廣東任教之時才認得此物,後來得了幾塊根莖在為家父丁憂守制期內,閒來無事,試著種了幾分薄地。

近年我在天津閒居也曾和賤內一起在居所附近挑了塊荒地種了些,只是這產量遠比不上南方種植的產量,不過比起如今百姓所種植的粟、麥來,產量還是要高出許多。

不過此物雖在南方已有不少地方有所栽種,然則對於對方百姓而言仍是新物,朝廷若是貿然向百姓推行種植,恐百姓們一時半會兒也不會願意改種他物的,甚至可能還會讓百姓有所怨言。”

徐光啟的解釋聽得孫承宗連連頷首,表示此話確實有理,番薯的推廣種植,朝廷還是要謹慎些才行。倒是朱由楫對番薯能夠給中華帶來怎樣的價值和深遠影響才清楚不過,所以在徐光啟說話的時候他的思緒想的有點兒遠,他接過徐光啟的話說到,“先生,可是因為這番薯是南方溼熱之地的產物,所以對北方的氣候還有些不適應,所以

產量產量才會比起南方要少許多?”

徐光啟眉頭微皺,略作思索的道:“或許有這原因吧?”

“那先生,您看這樣如何?”朱由楫想了想,對徐光啟說到:“我回宮後請皇爺爺專門劃出一處皇莊出來,給先生試種番薯,從而培育挑選出既可更好的適應北方氣候,又能夠保證番薯產量的良種出來,朝廷也好早日將番薯的種植推廣開來,以增加糧食產量,讓更多的百姓都有飽飯吃。”

“殿下關心愛護百姓,老臣在此替天下萬民謝過殿下了。”徐光啟聞言起身對著朱由楫一拜。

朱由楫連忙起身,讓徐光啟趕緊坐下,表示到,“先生其實我這麼做也是有私心的,唐太宗說百姓如水,朝廷似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我大明朝廷的根基不在那些所謂的士林百官,而在天下萬民。百姓若是吃不飽肚子,活不下去了可是會揭竿造反的,史書上可是記載了許多亡國皇室的悲慘遭遇,我可不想有朝一日這些都落在自己的頭上。

要想自己不受到這樣的遭遇,所以,我只能儘量想辦法讓百姓們都可以吃飽,這樣百姓們才不會想著造反。當然若是能夠讓百姓們吃飽的同時,還可以穿得暖,百姓們可以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那就更好不過了,如此一來,百姓們就更不會有心思想著造反了。”

當然還有一點朱由楫沒有說出來,那就是他希望這樣可以安定住大明國內的局勢,從而專心消滅關外的建奴,免得建奴入關了給華夏帶來更為深重的災難。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徐光啟和孫承宗相視一眼,他們沒想到朱由楫竟然會說出如此露骨的承認他怕有人造朱家江山的反,所以才要讓百姓們都吃飽肚子。不過二人卻不覺得有什麼不妥和反感之處,反而愈發的對朱由楫欣賞起來。

彼此頷首,面上都帶著一絲笑容,由此可見三皇孫年紀雖小,卻自有一股不凡的胸襟氣度,三皇孫殿下最後的那句話不正是他們許多讀書人心中想要實現的天下大同嘛?

“所以必須要有糧食作為最關鍵的保障,這就需要先生以科學來造福萬民了。”朱由楫說完,再次向徐光啟彎腰揖手深深一拜說到。

“番薯能否在北方依舊保持南方的高產,可否在全國推廣種植開來,弟子就有勞徐先生了。”

徐光啟忙將朱由楫扶住,當即開口向朱由楫表示到,“老臣蒙殿下如此信重,老臣必傾盡畢生所學,為殿下肝腦塗地,不負殿下厚恩。”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