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朝會上,朱由楫和朱由校兄弟二人配合著,順利的和在場的九位文官大佬敲定了恢復和擴大隆慶開海、以及增設海港的政策,已達到為國家財政開源,彌補大明朝長期以來國庫歲入不足用的目的。

當然,這一項政策不可能立馬就能夠出 臺並且下放到地方去施行,畢竟這其中也是需要涉及到許多利益方面的協調的,比如要增開的幾處海港要首先開埠哪一處,市舶司的負責官員人選又需要派誰擔任,需要知道的是這可是一個肥差......

所以,朝中的官員們總得要商議一下才能拿出一個具體的章程,這其中嘛自然是會少不了一番不同派系之間的鬥爭和妥協的。

不過這些就不是他們兄弟兩需要去操心的了,只要書房內的這九位大佬同意了這項政策,把這事情原則性的敲定下來了就成。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至於重開礦稅見大家的態度都是一致的反對,兄弟兩也只好作罷,就當做只是隨口一提而已。原本還準備談一談田賦和鹽稅的事情,從這兩處做點文章的兄弟兩更是暫時熄了心思,只口不提,田賦和鹽稅相當於一個巨大的馬蜂窩,貿然去捅了絕對出大樂子。

兄弟二人隱晦的眼神交流了一下,朱由校點頭道,“此事便有勞諸卿了,希望諸卿可以儘早商議制定出章程來。”

“接下來,不知諸卿對方才朕所擔憂的遼東邊事可有什麼好的看法?”

大家互相瞅了瞅,方從哲只當沒看見同僚們的眼神,對於遼東的事情不打算發言,薩爾滸之戰已經讓他在神宗朝後期七年獨相的威信一掃而空,打定主意除非皇上親自點名讓他發言,否則絕不在此事上首先發言。

眾人無奈,身為兵部尚書的黃嘉善只能站出來,發言到,“陛下,我大明在遼東雖有薩爾滸之敗,然並未能改變建奴居於一域而抗我全國之勢,建奴人口不盛,那努爾哈赤所編之八期兵不過七八萬,朝廷有百萬大軍,良將亦是不缺,陛下其實不必心憂太過的。”

“遼東如今尚有大軍十餘萬,又有熊飛白統御軍事,熊飛白乃世之良將,有此人坐鎮遼東,要頭疼的恐怕是那努爾哈赤。”

黃嘉善說話的時候,屋內剩下的八位文官大佬盡都用心聽著,畢竟是兵部尚書,與他們而言,九人中對兵事瞭解最多的應該也就只有他了。方從哲聽了黃嘉善的話更是不自禁的頷首,熊廷弼接替楊鎬出任遼東也有他的一分舉薦之功德,而且正如黃嘉善所言的,熊飛百確是乃本朝不可多得世之良將。

朱由校和朱由楫兄弟自然也是有認真聽黃嘉善說話的。

要說黃嘉善此人,雖然是文官出身,但是和其他的大部分文官還真就是有些不同的,因為他其實是知兵的,而且在邊關還前後呆了有二十年時間,當然還達不到名將的層次,但是,真才實幹是沒錯的,而且有膽有識。

黃嘉善,山東即墨人,生於嘉靖二十八年,字惟尚,號梓山。據說自小就很聰慧,後來讀書了在學習上也是非常勤奮努力,文章流暢優雅,胸有韜略。

萬曆四年中舉人,次年進士,觀政一年後外放任葉縣令,經歷算得上是豐富的了。

其時正好是首輔張居正時期,正頒行"考成法"加強吏治,改革稅賦政策,"一條鞭法"作為賦稅制度推行全國。作為仕途新人,黃嘉善在任上,認真落實"一條鞭法",勘查戶口,重新丈量土地,打擊當地一些隱瞞土地、偷漏國稅的富豪,同時,減輕農民的負擔。

葉縣治理的不錯,憑藉政績很快擢升為南直隸蘇州府同知。

萬曆十二年至十五年,父母先後去世,他回家守制,期滿後調任為山西平陽府丞。當時因黃嘉善過人的韜略,知府每次遇難事,全靠他決策辦理,一時間竟然是轄境文武官員,只知有黃嘉善,而不知有知府。

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改弦更張,徹底推翻張居正的政治主張。當時北方草原的蒙古人又不老實經常攻破邊防竟深入到太原、平涼一帶燒殺搶掠,而其時的邊軍又比較混亂,時常有因為糧餉問題鬧兵變。

萬曆二十年,黃嘉善任大同知府。剛到地方就遇上了一起兵變,這樣是換一個別的文官,遇上這樣的事情恐怕早就嚇得六神無主,慌張腿軟了,但是黃嘉善沒有。

在瞭解了事件的過程後,竟然直接很有膽魄的單人獨騎去了鬧兵變的軍營,絲毫不顧危險,以身說法,諭以大義,把局面穩住了,第二天又突然以雷霆手段將兵變頭目斬首,果斷地將這次事件給平息了下來,接下裡就是順理成章的開始整肅軍隊。

萬曆二十三年,升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兼左衛兵備,一次遇上韃靼某位首領集萬騎,潛其寨下,窺探虛實,打算伺機入掠。黃嘉善偵知,直接命副將持酒食前去犒賞敵人,韃靼人知道明軍已經有防備,悻悻而散。

後升陝西布政司參政,兼任大同雲中兵備,萬曆二十九年,黃嘉善任寧夏巡撫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向朝廷奏請減免寧夏的田賦,又整頓軍紀,數次擊退韃靼的侵擾,與大將蕭如薰齊心協力修築寧夏鎮(明軍九邊防禦體系之一)防禦對付韃靼的前沿陣地臨河堡。

萬曆三十八年,授黃嘉善總督陝西三邊軍務,統帥延綏、寧夏、甘肅三邊重鎮的軍事。在任上加強邊防建設,組織軍隊屯田,以農養兵,保證軍需。同時,他嚴格執行明廷的睦鄰政策,通好互市,使漢蒙兩族人民能和平共處。其中一次,韃靼大規模進犯延綏、寧夏、甘肅三鎮,敵虜潛入城下,黃嘉善登城約戰,敵人見狀,懼怕欲逃。黃嘉善統軍斬獲敵首級數千,大獲全勝,黃嘉善命開城門出擊,經一番搏殺,韃靼死傷無數,此即"三邊大捷"。

黃嘉善因功升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

不過朱由楫記得原位面歷史

上的黃嘉善在天啟朝的時候並沒有在朝堂上,而是早在萬曆四十三年還是四十四年便已經因病而告老還鄉了,而此時黃嘉善卻在京中,朱由楫摩挲著自己光潔的下巴如是想到,這或許是因為自己這只穿越來的蝴蝶所帶來的一絲小小的改變吧。

“陛下若是擔憂遼邊局勢,可以著兵部快馬行文至遼,讓邊軍加強訓練、巡守戒備即可。”

黃嘉善後面又鄭重的向朱由校提出了建議,“另,陛下可以下旨對朝廷在薩爾滸之役中戰歿殉國之將士加以撫卹追封,以安忠靈,以彰皇恩,以慰為國死難將士家屬之人心,提振遼東守邊將士之軍心。”

黃嘉善這個提議得到在場的其餘八位大佬的一致贊成,他們不懂兵事,黃嘉善在邊關是呆了二十年時間而且是有實打實的戰功在身上,黃嘉善的提議也是中規中矩,這個提議很明顯是最適合的,針對目前的遼東邊事不會有功,但是也絕對不會有過。

朱由楫略微思索了一下,見在場的大佬們又意見一致,便也對朱由校說道,“皇兄,臣弟也以為黃尚書的建議很好,薩爾滸一戰,遼東邊軍應當還未完全恢復元氣,皇兄又剛剛即位不久,朝廷此時確實不宜在遼東主動去尋建奴的晦氣,但是又不得不防建奴趁此時機尋釁來攻,命遼東嚴格防範,同時下旨對薩爾滸死節的將士進行追封乃是再好不過。”

朱由校點頭,很乾脆的採納了這個建議,“既然如此,那便依黃愛卿的建議,由兵部行文一封給熊廷弼著其用心整備遼軍,對建奴嚴加防範。”

“在薩爾滸死節的將士,具體該如何追封,具體的名單便交由兵部牽頭擬寫,諸卿商議好之後呈送給朕就是。”

“臣等遵旨。”

在快速的敲定好開海增設港口和遼東問題的意見後,朱由校才又緩緩的開口說道,“實不相瞞,今日召諸卿入宮議事,最後還有一事,朕想要聽聽諸卿的看法。”

九位大佬疑惑的看向御案後的朱由校。

朱由校和朱由楫兄弟兩互相看了一眼,隨後朱由校面上開始露出有些為難的神色,裝作咳嗽了兩聲,“此事與方愛卿有關........”

大家心中立刻便有所裁撤,心道多半應該是因為某些人忍不住對方從哲發難,要天子誅方從哲這事兒相關。果不然,朱由校接下來的話完全如他們所猜測的一樣。

“朕這裡收到一份聯名奏疏,是彈劾指責方愛卿包庇李可灼的,另外還有一封奏疏羅列出了方愛卿有十罪三誅......”

“不知道方愛卿可有什麼要自辯的,在場的其他幾位卿家對此可有什麼看法?”

方從哲面無表情,劉一燝和韓爌二人面色稍顯陰沉,六部尚書互相使著顏色,一時間,御書房內竟是神奇的安靜了下來,原本還比較輕鬆的氣氛也隨之變得有些沉重起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