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自太祖紅巾起義,北逐蒙元,建立大明至今已兩百餘年,歷14位皇帝。

大明第13位皇帝和大明第14位皇帝,幾乎可以說是大明歷史上最奇葩的一對父子,也是在位時間最長和最短的兩位皇帝。

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五十八歲,御極大明四十八年的大明第十三位天子萬曆於乾清宮弘德殿駕崩。

八月初一日,太子朱常洛即位,成為大明第十四位皇帝,朝中群臣正盼著新君即位後,能有一番作為,可以全面糾正萬曆在位時的錯誤政策時,卻不料,新君即位後整日沉緬酒色,在位堪近一月便猝然駕崩。便連新擬定的“泰昌”年號都還未來得及使用。

大明朝在三個月的時間之內,竟是連喪兩位天子,一時之間內外紛擾,其間的政爭暗湧。

泰昌的寵妃西李選侍,竟然野心勃勃的妄圖挾制皇太子朱由校,佔據乾清宮,爭當皇太后,把持大明朝政,行那呂武之事。

許多忠直的朝臣紛紛反對,請即將即位的朱由校下旨令選侍李氏從乾清宮移出,西李不為所動。九月初五日諸多大臣相偕直乾清宮門施壓,積極的在眾大臣面前顯示刷存在感,找機會讓大臣們見到自己這位當朝三皇子的能力,以為自己賺取政治資本和人望的朱由楫主動請纓,如乾清宮勸說西李選侍移宮。

在朱由校和諸位大臣,以及在場一眾太監宮女的注視下,朱由楫一人,提劍昂首而入,移宮而已,和需要太費力氣?

不肖片刻時間,待朱由楫出來的時候,西李選侍已然答應即日便從乾清宮移宮至噦鸞宮。

當日,西李果然在萬般無賴下,懷抱其所生之八公主,倉促移居噦鸞宮。

至於朱由楫持劍入乾清宮後,究竟發生了些什麼事情,又與西李選侍說了些什麼,除了當事人之外這就無人可以知曉了。在場之人亦只能在心中稍加猜測一二,稍微腦補一番,而始終不得其中真是境況,亦無法與外人道也。

不過縱使再如何猜測,這期間的經過都已經不是那麼重要的了,只要結果是西李選侍從乾清宮卷鋪蓋走人了,那就是好結果了。是以在場的大臣,俱都面有喜色。

九月初六日,一早,在京的文武百官便已經在宮門外厚著了,大家都已經得到通知,今日乃是新君登基大典。朱由校和朱由楫兄弟也是一大早便穿上了孝服先是祭拜了一番泰昌皇帝的靈位,然後便有禮部官員同宮中內侍一起將泰昌的靈柩移往仁智殿停放。

而後朱由校在王安的陪同下先是換上袞服,召見趙秉忠、孫如遊等幾名禮部官員,然後再按照禮部教導的禮儀流程來就成了。

至於朱由楫自然也是要事先換上自己郡王級別的青色冕服,這是在至關重要的正式場合上必須要穿的正經禮服,不能馬虎。

待朱由校將前面的一系列

流程在禮部官員的指導下一一完成,回到皇極殿的時候,登基大典也就走的差不多了。

韶樂聲中,文武百官包括在京宗王依照著官階順序魚貫步入皇極殿廣場,上表朝賀新帝登基.....其後便是宣讀先帝遺詔,當然所謂“遺詔”自然是由大臣們商議著草擬的,泰昌帝駕崩之前遺言倒是有過,但是這遺詔嘛,不存在的。

“朕以渺躬嗣登大寶,夙夜祇懼,罔敢寧居。凡用人行政,遵明皇考遺命。力疾舉行哀勞交瘁奄至彌留,定數未遺考終河憾。念朕紹承洪旭煢疚,方新志業未就所期,當屬後賢繼之。

今皇太子由校,茂質英賢,克荷神器,宜嗣大統,即皇帝位。當其恪守祖宗彝憲親賢,勤學立政安民。朝講一遵典制冠婚,擇吉蚤行出入起居倍宜,兢慎左右御侍,務近端良內外文武,同心偕贊永葆基圖。

朕從皇考在天之靈,陟降鑑觀於志畢矣。喪禮依舊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釋服,毋禁民間音樂、嫁娶,宗室、親郡王、藩屏寄重不得擅離封域,督撫鎮守,都、布、按三司官員,地方攸系不得輒離職守。聞喪之日三日哭靈進香,遣官代行衛所州縣土官,並免進香。

詔諭中外,鹹使聞之。”

先帝的遺詔內容也很簡單,無非就是泰昌簡單的回顧了一下自己登基以來做的事情,還有未竟的事業沒能完成,非常遺憾。但是皇太子朱由校天資聰慧,長得也不賴,可以繼承皇位繼續完成自己沒有做完的事情,要求朱由校做皇帝後遵守祖宗法度親近賢臣,一定要勤勞政事使百姓可以安居樂業,然後呢按照禮制成婚加冠,和滿朝文武一心共同護衛大民江山。

至於自己的喪禮就不必太繁雜了,遵照舊有的制度直接來個二十七天意思一下就行,就不要給民間的百信添麻煩了,民間的宴請音樂和結婚過壽什麼的就不禁止了,該怎麼辦還怎麼辦。在外的藩王和封疆大吏們老實的呆在地方上就成,不需要你們入京城弔唁哭靈了,直接在地方上哭祭就可以了。

先帝的遺詔宣讀完了,接下來便是新君即位之後要頒佈的一些政策出來,無外乎便是大赦天下,此本就是應有之事。其後便是一幹人員的封賞,大行皇帝的陵寢、諡號和廟號,以及新君即位之後的年號等,畢竟是新君登基,總不能還一直使用先皇帝的年號不是。

泰昌皇帝駕崩後的諡號和廟號這事兒倒不是很麻煩,文武百官一起商議過後交朱由校看過目一下就成了,畢竟朱常洛在位的時間很短,在位期間也沒有幹什麼值得史書大書特書的功績,自然也沒有機會犯什麼太大的過錯,給個一般的意思意思就成了。所以群臣商議過後,禮部給泰昌擬定的諡號和廟號依舊是朱由楫所知道的那兩個,諡: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廟號光宗。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對於朱由校即位後的年號,禮部擬定的依舊還是朱由楫所熟悉的那個年號,天啟!

比較麻煩的是改元和大行皇帝的陵寢。

因為泰昌皇帝從登基到駕崩,僅僅只是做了一個月的皇帝,神宗萬曆七月崩逝,光宗泰昌於九月朔日又崩,雖然有旨意定下泰昌年號,但是卻是次年才會改元,所以嚴格算是起來此時依舊還是萬曆四十八年。連泰昌這兩個字都還沒正式能見於史冊正朔呢,現在就又要面臨改元,這就讓朝臣們很頭疼了。

在朱由校登基之前就一次在商討爭議這事兒,有官員建議既然泰昌只是做了一個月的天子,乾脆就直接削去泰昌這個年號不用記載了,也有官員建議乾脆就去掉萬曆四十八年,直接將萬曆四十八年改成泰昌元年,還有的官員就建議,還是按照此前的計劃明年用泰昌年號,後年再作為天啟元年。官員們對此爭議不決,最後左光斗綜合大家的意見,提出一個還算是協情合理的方案,上奏請就以今年八月以前為萬曆年號,八月以後用泰昌年號,明年為天啟元年。

大臣們也都贊成左光斗的這個提議,朱由校又專門詢問了朱由楫的建議的之後,於是決定聽從,就在登基大典上和先帝的諡號、廟號一起頒讀了。

至於皇帝的還寢陵,大多的皇帝從一開始登基不久就已經在開始選擇吉壤開始動工了,等到自己殯天之後直接就可以用的上。但是泰昌皇帝登基僅僅只是一個月的時間就猝然駕崩了,根本就沒有辦法在短期內將寢陵地宮給修建完成,要知道就連神宗萬曆皇帝的屍棺都還尚未來得及埋葬呢。

於是百官們商議過後,無奈只能請朱由校頒旨,就在原來的昌平景泰陵的廢址上重建新陵,用以安葬泰昌的棺槨。

所以朱由校登基做了皇帝後,要做的第一件政治正確且重要的事情就是將神宗萬曆的梓宮和王皇後一起合葬在定陵當中,還有下旨命人修繕景泰廢陵,天啟元年三月動工,八月修繕完畢,九月入葬,將之更名慶陵。

同時在登基典禮上還有給泰昌帝朱常洛還是太子時候的原配恭靖太子妃、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進行追諡,分別為:孝元昭懿哲惠莊仁合天弼聖貞皇后,孝和恭獻溫穆徽慈諧天鞠聖皇太后,然後一起在九月遷慶陵與泰昌帝陪葬之。

如此,在經過一系列枯燥冗長的繁瑣禮儀之後,隨著幾道旨意在大典上宣讀完畢,在文武百官的三叩九拜大禮,山呼萬歲聲中,朱由校的登基大典算是圓滿收工,正式登基成為大明朝的新天子。

然後派遣官員和使者,帶著先帝遺詔和新君的聖旨,快馬出京前往各地方宣佈泰昌皇帝駕崩,天啟皇帝即位的訊息。

登基大典結束了,望著文武百官有序的退出皇極殿,朱由楫心道,萬曆朝結束了,天啟朝開始了。

天啟大明,奉天神啟!

少年天子在位,接下來就將是自己和朱由校兄弟二人大展拳腳的時候了,只是不知道這行將就木的大明皇朝能否從新換發出勃勃的生機?

天意對於大明,對於漢家又究竟為何?誰又才是那冥冥中的天意?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