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君登基的時候,頒發聖旨大赦天下,以及更改年號這事兒沒有任何的稀奇,因為歷朝歷代的每一任新君在登基的時候都會有著這樣的慣例。

若是有哪一位新君在登基的時候,不下聖旨大赦天下和更改年號的話,那才叫稀奇呢。

新君登基了,自然要有新的氣象不是,更改年號便是為了告訴天下臣民,大明朝已經有了新的皇帝,告訴天下百官,要對新的皇帝進行效忠。

大赦天下,便是為了向天下的臣民們顯示新皇帝的仁慈。

當然,這所謂的大赦天下那也是有限度的,並非是不分青紅皂白的不作任何的甄別便將監獄中的所有犯人都放出去,要是真的這樣那就不是在顯示新君的仁慈,而是殘暴了,真要這樣做了天下基本上也就大亂了。

大赦天下,赦的只不過是一些罪不至死的犯人,而若是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這樣的十惡不赦之重罪,那就是屬於國家的政治犯或是欽犯,遇赦不赦。

後世許多人以為大赦天下就是皇帝有權任性,將國家制度和法律玩弄於鼓掌之中,不是這麼一回事兒。實際上,皇帝是不能動不動的就下聖旨大赦天下的,皇帝也是得要按照規矩來才成的,不能夠皇帝一拍腦袋就胡來,必須要有著明確的現實目的和意圖,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時候還得要的朝中的大臣們商量著來。

頒佈了大赦天下以及明年改元為泰昌這事兒的聖旨,接下來擺在朱常洛面前的最為緊要的一件事兒,那便是大行皇帝的國葬以及相關的廟號和諡號。

關於諡號,在王皇後薨逝的章節中已經有過了部分的介紹,這裡再說一說廟號。

廟號和諡號一樣,同樣是起源於商朝, 凡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廟號便是帝王死後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

周滅商後,並沒有沿用商朝的廟號制度,所有的周天子死後都只有諡號而沒有廟號,秦朝統一六國之後也沒有廟號,原因嘛就是始皇帝認為廟號和諡號都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這樣不好!

所以廟號在商朝之後曾經一度有被廢止了近千年之久,直到漢代秦而立之後,才又重新恢復了諡號和廟號的制度,從此為後世歷朝歷代所沿用。只不過,在隋朝以前,特別是漢朝對於給皇帝上廟好這事兒特別的慎重,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可以擁有廟號的,除了肇基立國者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有也。

整個兩漢四百年的國祚,老劉家真正的被後世子孫認可的有資格能夠擁有廟號的皇帝只有七個。

西漢劉邦是太祖高皇帝、劉恆太宗孝文皇帝、劉徹世宗孝武皇帝、劉詢中宗孝宣皇帝;東漢劉秀是世祖光武皇帝、劉莊顯宗孝明皇帝、劉炟肅宗孝章皇帝。

這裡面的什麼什麼祖、什麼什麼宗就是廟號,而後面的什麼孝文孝武、光

武、孝明什麼的就是屬於諡號。

廟號到了三國的時候,開始被用的多了起來,甚至於到了被濫用的程度。

一般而言,當皇帝大行,即位的新君和朝中的大臣們在給先帝選議廟號的時候,選字並不必嚴格參照諡法,但是因為也要考慮的到皇帝在位期間的功過,所以也是有著褒貶之意在內的。

簡單的來說幾個,比如,太祖、高祖便是有著肇基立業,開國定鼎之功業,多用於一個王朝的第一任皇帝,像劉邦、李淵和楊堅;太宗便是發揚光大,對王朝的穩定和發展有著不小貢獻,而且一般也都還有著不小的戰功,多用在一個王朝的第二或者第三任的君主身上,像是李世民、朱棣(早期朱棣便是太宗,只是後來因為嘉靖皇帝即位搞了一場‘大禮議’之爭,想要把自己的親爹放進太廟之中,所以給朱棣追尊了一個成祖的廟號);高宗一般則大大多是用在一個王朝中衰的.asxs.,按照諡法而言“高”這個字並不是什麼多好的字,只能算作一個中等甚至還隱隱帶著貶義的字,像是趙構、李治和蟎清那位被易中天老師罵做王八蛋一輩子沒有幹過幾件好事兒的“十全老狗”乾隆皇帝;再比如世祖、世宗這兩個廟號,一般作為新時代開的創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啟下的君王,亦或者是用來暗喻皇帝世系傳承轉移,旁系入繼大統,典型的就像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以及大明朝喜歡修仙煉丹的嘉靖皇帝........

對於該給大行的萬曆皇帝上一個什麼樣的諡號,早在朱常洛登基以前,百官就已經在大學士方從哲以及禮部尚書趙秉忠的主持下議定好了,就差讓新登基的皇帝當著文武百官的面以聖旨的形式頒發下去了。

所以,朱常洛登基之後,命王安宣讀的第二道聖旨便是大行皇帝萬曆的廟號以及諡號。

經群臣議定,萬曆廟號為神宗,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當聽罷聖旨中便宜老爹朱常洛和百官們萬曆上的廟號和諡號之後,朱由楫心道果然還是和史書中記載的萬曆廟號、諡號一模一樣。

諡法:民無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聖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應變遠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萬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顯仁藏用曰神;則天廣運曰神.....

神宗這個廟號,一個神字,聽起來似乎好像還蠻神氣的,也蠻有氣勢和威儀似的,實際上確實一個名褒實貶的廟號。

就朱由楫知道神宗這個廟號,最出名當屬宋神宗趙頊了,其次便是大明的神宗皇帝朱翊鈞了。

而且很巧和的是,無論是趙頊還是朱翊鈞,這兩位神宗皇帝在位時期,在處理國政的經歷上簡直不要太像了,不管他們是不是主動自願的,反正前期那都是任用了賢臣積極地推行變法,使得國家的吏治、經濟和軍事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強,國勢也有著明顯上升。

一個是王安石變法,一個是張居正改革!

然而,好景都不長!

變法最終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無論是王安石還是張居正,都是人亡政息!

更關鍵的在於,因為推行變法,而有了黨爭的出現。

北宋從神宗趙頊開始,圍繞著變法開始了以王安石和司馬光為首的新舊黨爭,然後一發不可收拾,直到宋徽宗重用了蔡京、童貫這些人黨爭才基本結束。而無論是支援變法的新黨還是反對變法的舊黨其內部也都有不同的派黨,內部也是互相傾軋嚴重,比如舊黨之中就分作了三派,以司馬光為代表的朔學,以二程(歷史典故程門立雪當中的那兩哥們兒,程朱理學的開創與奠基者)為代表的洛學,以三蘇父子(蘇洵、蘇轍和被後世稱為大吃貨的詞聖蘇東坡)為代表的蜀學。

大明朝的文官老爺們經過了洪武和永樂兩朝的雄主高壓,仁宣時期的蓄勢發展,然後在土木堡之變迎來了屬於文官集團的春天,除了偶爾有那麼幾次宦官跳出領著廠衛給他們搗亂之外,這個春天基本上是一直延續著的。

到了神宗朝,因為要變法,經過張居正的一頓敲打,許多的因為反對變法而被打擊的官員們開始抱團在了一起,萬曆十年張居正去世,朱翊鈞真正的掌管朝政,兢兢業業的幹了四年,然後就因為“國本之爭”而不上朝了。

於是,大明的黨爭就此形成,大明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東林黨由此登上歷史舞臺,然後為了制衡東林黨,其後浙黨、楚黨、齊黨以及宣黨、昆黨相繼被建立起來。基本上都是東林黨單挑浙、楚、齊、宣、昆,戰鬥力不是一般的強悍。

黨爭的序幕一旦拉開,可就再也剎不住車了,百官們在朝堂之上大多都忙著爭權奪利,互相拉幫結派,將心思和精力也都用到了搬倒政敵、消除異己上面,如此一來要如何治國施政,利國利民也就思考的少了,投入到實際的政務當中的心思和精力也就降低了。

直到大明朝的京師被李自成和蟎清輪流坐莊了,大明變成了南明在蟎清強大的軍事壓力之下已經朝不保夕的時候,弘光朝、隆武朝和永曆朝的文官們依舊還在忙著黨爭、打壓異己......實力作死有木有?

還有一點,這兩位神宗皇帝都對外有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還都是先期獲得了不小的武功成就,再然後便是一場大敗直接差點兒把自己的底 褲都暴露在敵人的面前。

宋神宗有五路伐夏,結果是慘敗!

明神宗有四路伐金,同樣是慘敗!

朱由楫甚至有些惡意趣味的在心裡邊兒琢磨著,這到了下邊,大明的神宗和大宋的神宗這倆人要是碰面了,這一聊天兒、一介紹自己,會不會:

咦?原來你的廟號也是神宗啊!

怎麼的,你的廟號也是神宗?

是啊,好巧!

然後一聊起自己在皇位上的經歷,會不會有種相逢恨晚的感覺,彼此成為一對好基友呢?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