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重他們到的時候,莊語他們幾個都已經在包廂裡面了。

包廂裡面雲霧繚繞,一股子煙味。

張重有些驚訝,因為之前跟他們在一起吃飯的時候,莊語他們就沒有抽過煙,讓張重有種錯覺,他們都是不抽菸的。

坐下之後,簡單地打了個招呼,又把陳青介紹了一遍,眾人就落座了。

看到桌上只有餘冬雨面前有包煙,張重也大概瞭解了,估計今天大家都抽菸也是這傢伙帶的。

他這才想起來,餘冬雨這杆老煙槍是出了名的。

以前他還看過一篇文章,餘冬雨寫《竹蜻蜓》的時候,短短五萬字的小說,寫作時間有一個月,餘冬雨硬生生抽了一百三十多包煙,平均每天四包多。

據說中途有一次,《激盪文學》的主編李楠去看他的時候,在他的書房待了兩分鍾就待不下去了,差點沒被燻死。

後來有人戲稱,《竹蜻蜓》這本書不是用筆寫出來的,而是一支一支菸草燻出來的。

不過《竹蜻蜓》這本書也挺爭氣,連續拿了好幾個傳統文學獎,也是餘冬雨當時跳出通俗文學最好的作品。

張重剛一坐下,餘冬雨就要散煙,張重卻連連擺手,“我不抽菸的。”

餘冬雨沒說什麼,又把煙往陳青那邊遞。

陳青平時也不抽菸,不過餘冬雨給他遞煙,他就沒有拒絕,接了過來,想著就算不抽接過來也算是一種禮貌。

但是餘冬雨遞過煙之後,打火機就點著了,要給陳青點菸。

好吧,大佬給點菸,這煙不抽也不行了,陳青就順勢抽上了。

這下,整個包廂,也就張重一個人不抽菸了。

陳青抽上了煙,餘冬雨很滿意,靠著椅子說道,“張重,吸二手菸可不好,危害更大。”

張重笑道,“這可是悖論啊,畢竟你們也跟我一樣吸了二手菸。”

“這倒也是。”王憶抖了抖菸灰,說道。

劉源笑道,“主要看心情,畢竟主動抽菸的人別的不說,至少身心是愉悅的,不像被動抽菸身體會牴觸。”

張重不想跟他們糾結抽菸的問題,衝著王克望說道,“老爺子最近身體如何?”

“老爺子身體不錯,不過畢竟是冬天,天天在屋子裡面待著,人有些悶,我昨天去看他,他還提到了你,說是你最近的那本《淳于棼奇遇記》很好,他很喜歡。”

“老爺子喜歡,是我莫大的榮幸。”

說到作品,餘冬雨也湊過頭來,“我倒是對你的新書《最後一個海星人》很感興趣,裡面的社會工程學非常有意思。”

坐在張重旁邊的陳青皺了皺眉頭,社會工程學?

《最後一個海星人》他當然看過,而且看過不止一遍,但是他可不記得書裡面有提到什麼社會工程學這種東西,餘冬雨是不是弄錯了?

“算是一種暢想吧,畢竟人類還沒有真正掌握這門技術。”張重笑道。

陳青驚訝地看著張重,怎麼聽老闆這話,餘冬雨沒有說錯?他的書裡面還真有社會工程學這種東西?可是陳青真的不知道,還有這社會工程學到底是什麼?

在座的其他幾個人倒沒有陳青這樣疑惑,因為他們對《最後一個海星人》並不瞭解,因為不瞭解,所以不知道這書裡面到底有沒有提到社會工程學。

餘冬雨說道,“七十年前,波普爾寫過一本書,叫做《歷史主義貧困論》,裡面提到了社會工程學這個詞,卻沒想到在你小說裡面被一群外星人給實現了。”

提到了《歷史主義貧困論》,王憶他們幾個也就有了插入話題的機會。

“聽餘冬雨這麼一說,我確實想起了波普爾的社會零碎工程學。張重的新書《最後一個海星人》我囫圇地看過一遍,現在想來,確實有這麼一個意思,似乎故事是對一個古老命題的思考,社會學的應用多大程度能改造社會。”劉源說道。

餘冬雨點頭道,“嗯,其實有很多科幻故事,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視為對一系列母題的思考和解惑。比如《左手指尖》試圖解答‘性別觀念的來源是什麼’,《未來人》以及張重的《我,機器人》試圖解答‘精神與物質的關係’,等等。”

聽到他們說了一大串,陳青瞭解了餘冬雨說的社會工程學跟小說的關係,但是他對所謂的母題卻有些不太理解,母題跟一般的問題有什麼區別麼?任何小說不都是提出問題,解答問題麼?

想著不懂就問,陳青小聲問張重,“母題是什麼?”

劉源耳朵尖,聽到了陳青的問話,張重還沒回答,他就開口了,“就是基本問題,也沒什麼特別的定義,要想區分也容易,只要想想平時我們比較忽略的事情就行了。”

張重笑了笑說道,“嗯,劉先生說的沒錯。我記得《莊子》裡面有一則寓言,大概可以很好地讓人瞭解母題。有一隻青蛙問百足蟲,你走路時先抬哪只腳,百足蟲聽到之後,立馬停下來,告訴青蛙,當你問我這個問題時,我就不會走路了。”

王憶接著說道,“張重旁徵博引,令人佩服,這個例子舉得確實好。這也正好闡釋了母題的魅力,往往當我們對一些基本事實提出問題時,提問的物件在剎那間也徹底陌生起來。”

陳青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懂了,謝謝。”

劉源擺了擺手,“不用拘謹,大家敞開胸懷聊天,為的就是這個。”

餘冬雨看了陳青一眼,繼續說道,“科幻故事嘗試對母題進行解答、甚至創造假說,這在一定程度上跟科學研究相似。因為科學假說也需要想象力,甚至可以取材於夢境。這些,都是為了製造概念驚奇。”

概念驚奇,餘冬雨又拋出來一個詞語,別說陳青了,就連莊語他們都沒聽過。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餘冬雨大概也知道他們沒怎麼聽過,就解釋道,“英國《衛報》曾經用‘高概念’和‘驚奇’評論姜德的《你的一生》,後來就有人提出了‘概念驚奇’這個說法。”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