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大明論壇》漸漸取代了朝廷邸報的作用。上面的內容更詳實,對皇帝和朝廷的政策走向,講述得更清晰。

最近的一個多月,報上正連載遼東戰事的始末。從後金叛明開始,已經說到了熊廷弼第一次因黨爭去職,換上了文官袁應泰。

儘管這已經是發生過的事情,但朝堂上的爭執,熊廷弼去職的真正原因,並不是有很多人都清楚明白。

透過這樣描述清楚明白的事情原委,黨爭的惡果,不顧大局只顧爭權奪利、私心自用的各派官員的嘴臉,可謂是暴露無遺。

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是皇帝的又一次不留情面的揭露和鞭撻,其對黨爭誤國,對私心官員的痛恨,可見一斑。

同時,這也是皇帝為自己大量罷黜官員找到的理由,佔據的道義的高點。

儘管連載還在繼續,但結合已經發生的遼瀋慘敗、廣寧危急,再看看現在遼東的形勢,很多人也猜到了這是皇帝在證明自己策劃的正確和高明。

事實勝於雄辯,這兩年明軍扭轉頹勢,大小捷報頻傳,確實是很有力的證明。

而更有力的明證不斷傳來,再次在京師掀起了歡欣的氣氛,並很快以更加普及的方式在民間擴散開來。

啪!響木一敲,茶樓酒肆內,說書人講起了千八勇士血戰上萬建奴的壯烈事蹟。

故事開始還有些單薄,但很快便在柳麻子、趙鐵嘴等人的加工下,變得豐富而詳實,逐漸達到了“蕩氣迴腸”、“血脈賁張”的程度。

這種宣傳形式其實比報紙更容易讓百姓接受,畢竟是雅俗共賞,識字的老百姓也少之又少。

而透過說書人的嘴,在民間進行輿論宣傳,也是朱由校的一次試驗。如果效果好,別的藝術形式也將被採用。

當裡個當,當裡個當!閒言歲語不要講,表一表打虎好漢武二郎;誰說三碗不過崗,白酒啤酒來個一掃光……

對,拿小竹板連比劃帶白話的那個,滿口山東腔的,朱由校還是覺得滿有意思的,不知道現在有沒有。

不管怎樣,民間百姓喜愛的藝術形式,其實都可以進行輿論宣傳,只是普及和受歡迎程度不同罷了。

很多人並不理解皇帝這樣做的原因,包括具體執行的御用筆桿倪文煥。

聖人都說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平頭老百姓嘛,大字不識的,向他們宣傳有啥用?有報紙,給讀書人看就行了。

其實,這和皇帝下旨給生員的優待加上條件一樣,免費教書,很多人都不理解。

普及教育,提高整體的國民素質,這些高大上的名詞,顯然是朱由校不想說出來,也沒多少人能明白的。

自古以來,受教育都是少數人的事情。老百姓嘛,會寫自己的名字就很厲害了,何況是讀書看報?

但讀懂告示知道國家的政策法令,看懂文書不受騙,卻正是朱由校對於百姓教育的基本要求。

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到的目標,可並不妨礙朱由校從現在開始進行佈置,邁出第一步。

再說回到在民間進行輿論宣傳,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形式,就象後世軍隊中的文工團,鄉間的唱大戲一樣,受眾面更廣,引導性更強。

老百姓是最容易被忽悠的,沒文化呀,不引導行嗎?軍人的社會地位不是低嘛,光是皇帝,或者朝廷努力還不夠,民間的傳統輿論也相當重要。

在廣寧戰役時,西平堡的劉一貫等英烈便得到了皇帝的優撫,並在報紙上進行了宣傳;現在,藉著此次大勝,不僅是報紙上,民間的口口相傳也跟上,效果才更好。

而一千八百勇士的壯烈剛剛掀起風潮,討伐攻滅後金的盟友科爾沁部,全殲五千建奴並活擒後金二貝勒阿敏的捷報,又接連傳遍了京師,引起了更大的轟動。

儘管這兩年來時不時地就打個勝仗,旅順堡光復、金州光復,現在更是光復廣寧和遼南,但消滅如此數量的建奴,生擒如此高階的敵將,還是破天荒的第一回。

“貝勒是個啥官兒?”有人懵懂地詢問,立時招來別人的白眼。

“老奴自稱為汗王,他的子侄封的最高階就是貝勒。”有人現出鄙夷之色,解釋或者叫顯擺,“相當於王子,一共才有四大貝勒,這個阿敏乃是老奴的親侄。”

哦,哦,詢問者有些恍然大悟,撓著頭說道:“想起來了,那千八勇士戰建奴,不就是和什麼大貝勒代善領的兵在打?”

“大貝勒代善是老奴的兒子,原來相當於太子,可因為耳朵軟,聽妾室的話,虐待親兒子,被廢了太子之位……”

對建奴的事情能知道得這麼詳細,是報紙的作用,也是說書人的作用,更是朱由校推動的作用。

就象評書《說岳全傳》最流傳的時期,再沒文化的百姓,也知道故事的大概。知道反面人物金兀術、金彈子、哈米蚩吧,知道英雄岳飛、岳雲、牛皋吧!

老百姓瞭解建奴的情況,知道英勇戰鬥的明軍的名字,再加上朝廷的重賞激勵,形成關心戰事、尊重軍人的風氣,正是朱由校的目的之一。

“沒有更詳細的戰報?”皇宮內,朱由校卻不是很滿意。

朱由校當然知道更詳細的奏報還在路上,這只是最先送到的簡報。

因為這是很嚴格的規定,戰鬥無論大小,也不管勝敗,一定要有詳細的彙報。兵部留檔,武學留檔,並進行分析研究,再分發給各部。

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不是一句空話。每一次的流血犧牲,都要有價值。

正因為有這樣的機制,明軍各部才能吸收友軍的經驗和教訓,不斷地調整,不斷地進步。

比如廣寧之戰,暴露了建奴的攻堅之弱。如果排除內奸作亂,以守代攻,才是處於低谷的明軍的正確選擇。

再比如旅順堡防禦反擊戰,就給其他明軍提供了很好的借鑑。也證明了胸牆加戰壕能夠有效提供防護,並對敵人進行有效殺傷。

不必親身經歷,嚐到勝利或失敗的滋味,更不必多浪費士兵的生命,戰術打法就能得到改進,正是因為這種不斷的分析和總結。

所以,朱由校振奮之餘,也更想知道戰鬥的詳細經過。

騎兵在野戰中擊敗以騎射著稱的建奴騎兵,雖然有些拗口,但稱為里程碑也不為過。

到底是騎兵牆起了大作用,還是用其他的戰術打法獲勝,朱由校很急切地想知道答案。

入秋之後,京營的大量騎兵便要開拔趕往遼西。如果能從此戰中得到有用的資訊,對於下階段作戰至關重要。

見皇帝似有不悅,王體乾趕忙陪著笑臉說道:“皇爺,此次獻俘禮是不是搞得隆重些?建奴的二貝勒呀,能夠生俘,可是不容易。”

被王體乾岔開了思路,朱由校也覺得自己操切了。想想獻俘禮,覺得自己這次要好好表現一下,臨御萬民的感覺,可不是經常能有的。

上一次獻俘禮,因為徐鴻儒這個王八蛋而搞得心情不好。這一次,做個補償的同時,也令世人看到皇帝的權威,消除更多有可能的阻礙。

皇帝也要刷聲望,也要刷權威,這不稀奇。皇權強大,才能壓制住文官集團,才能讓他走得更遠,走得更快。

朱由校沉吟了一下,頜首道:“振奮民心士氣也好,朕這就下旨,調些英雄入京,效果應該更好。”

英雄是現成的,還正在熱播呢,正是一千八百勇士中的倖存者。

朱由校已經準備以他們為骨幹,組建最強的混成協,並將賜名“磐石”,取巍然不動之意。

邊軍入京?王體乾愣了一下,立刻想到了關鍵詞“英雄”。明白了,現在外面談論的英雄,聽說只剩下了幾百人。

歸化騎兵能建此大功,也應該賜名賜旗。皇帝摸著下巴,開始思考論功行賞。

還有以步兵擊退代善的遼南三協,以及其他各部有功官兵,就是不賜名賜旗,賞銀和勳章也不能吝嗇。

“傳董其昌入宮覲見。”皇帝抬起頭,發出了有些突兀的諭旨。

王體乾趕忙派人去辦,卻不知道皇爺怎麼一下子從獻俘禮想到了董大人。

廢話,有董大師在,設計個logo旗幟啥的,還有皇帝親自動手?打木匠沒問題,當美工嘛,朱由校覺得不是自己的專業。

……………………

有人歡喜有人愁,這麼大的世界,那麼多的人,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皇宮內的朱由校只看到了全殲建奴騎兵,生擒大魚阿敏,並沒把正在押往京師的科爾沁部戰俘放在眼裡。

但有人卻在惦記著自己的父母兄弟,擔心著親人的安全。

馬車在轔轔前進,在坑窪處顛了一下,才讓鎖眉沉思的海蘭珠抬起頭,有些呆呆地看著沿路的景緻。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要說景緻,只能用荒涼來形容。廣寧雖被光復,但暫時卻不會安置百姓,屬於軍管的地界。

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一是避免百姓遭到戰亂的荼毒,萬一建奴或蒙古人偷襲進來呢?其次則是有助於軍事行動的保密,這和當初盡遷遼民是一個道理。

雖然遼民可以偷過遼河逃亡過來,蒙古諸部也在交還漢人,但在廣寧地區只是過路,是往錦州、寧遠進行安置,或是前往內地尋親靠友。

說白了,進來容易出去難。除了負責馬市的中華商會,再沒有漢人會出關。後金或蒙古諸部派來間諜,很難再潛出去。

這一招兒很好使,後金得不到及時且準確的情報,只能從鎮撫司故意留下的缺口帶出去有限的資訊。經常看假報紙,會有怎樣的判斷失誤,也能想到。

比如努爾哈赤相信了明廷抽調九邊精銳趕來遼西增援,就只能在遼瀋集結重兵,其他地方的兵力自然不敷使用。

海蘭珠三人的目的地是大明京師,因為那是獻俘的終點。沒辦法,她們再心急,也得依著官員和明軍的安排,想趕路追上親人,卻是不太可能。

已經換上了漢人的衣服,雖是粗布,卻涼快了許多,儘管這無法消解心中的悲苦和憂慮。

“聽他們說是往海邊坐船。”布木布泰剛打了個盹,揉著惺忪的眼睛坐起來,問著達爾罕,“大海是個什麼樣子?比綽爾河還大嗎?”

達爾罕還沒說話,前面趕車的明軍士兵已經笑了起來,說道:“小丫頭,在蒙古人那裡呆得太久,只知道什麼綽爾河。要是和大海比呀,就是小水窪和大湖泊的差別。”

布木布泰自覺失言,進入明境了,要少說話的。

“你們是前往內地的,要先坐船到錦州港,再換乘海船到天津上岸。”明軍士兵詳細介紹道:“沒坐過海船的話,當心暈船啊!”

達爾罕趕忙陪著笑臉問道:“敢問軍爺,可有防治之法?”

明軍士兵笑了笑,說道:“辦法也簡單,可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效。拿塊姜……”

海蘭珠心中嘆了口氣,再難也只能往前走,沒有回頭路了。前天一大隊騎兵經過,押解著後金的俘虜。聽說裡面有個貝勒,可是很大的官兒呢!

幸虧沒往後金去找姑姑,否則正和明軍撞在一起,不能逃脫的話……

馬蹄聲在後面響起,布木布泰悄悄扯了下阿姐的衣袖,示意她往後面瞅。

幾個蒙古裝束的武士在十幾個明軍騎兵的陪同下,策馬賓士過來,卻是扎魯特部首領昂安的兒子努克。

這個年輕人是應邀前往京師覲見大明皇帝的,內喀爾喀五部都得到了邀請,邀請各部首領的子侄部前往京師。

朱由校已經把主意打到了蒙古諸部的年輕一代身上,讓他們見識下大明的物華豐茂,接受下大明文化的薰陶。

這個辦法也並不新鮮,明朝給各土司子弟建學校,招他們來學習,其實也是一樣的心思。

蒙古人?

海蘭珠和布木布泰看到熟悉的服飾,不自覺地盯著看,猜測著這個能帶兵器,還有明軍相陪的蒙古人是何身份?

努克意識到兩道目光盯著不放,微皺眉頭轉臉去看。當看到是兩個女子時,他愣了一下,但看到女子的臉龐,目光便轉不開了。

………………………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