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當然也知道這一點,夯土平基、官舍倉庫等等,也大招遼民,以飛快的速度進行著建設。

而大批遼民被官府遷徒至此,也將在此安家落戶。土地暫時沒有,但他們將成為青島的第一批市民,以後從事的主要也不再是農業。

商埠一開,南來的北往的人流還能少了。吃穿住行,各行各業,都將迎來一個爆發式的發展。

有膀子力氣的,最容易找的活兒就在碼頭;會裁衣縫補的,開店或擺攤,也能掙個溫飽;鐵匠、木匠、瓦匠等等,也不愁沒口飯吃。

這麼多營生,不愁沒得選。不會呀,那你趕緊學唄!有種地的力氣,幹別的工作難嘛?

一排高大寬敞的房屋正在建築中,而在已經建好的一座二層樓內,幾十個商人會聚,正在商議著重要事務。

“列位,諸位,這些章程都看過了吧,有啥建議就講出來。”

通州商會會長吳大章把胖手在桌上拍了拍,臉上的優越感毫不掩飾,“等到上報朝廷定下來,再說三道四可就晚了。”

所謂的章程,有些類似於後世商品交易所的規章制度。

讀起來比較粗略,但主要的幾點都包括進去了。比如交易所會員制,定約和履約的押金如何交付和退還,以及商品的價格標示和交易等等。

不用說,這又是朱由校搞出來的東東。

提供有秩序的交易場所,提供公開的交易價格和統一的交易規則,透過規則來實現資訊通暢、價格公平、買賣公平。

最終的目的嘛,當然是加快商品流通的速度,以便收取更多的稅金。

而對商人來說,把貨物運來,儘快變成真金白銀,自然是最要緊的事情。

如果商貨不好出手,就得在旅館客店住下去。而貨棧裡存貨要花錢,吃喝住行也要花錢,更不說資金周轉不了,影響下一筆生意了。

若是販運貨物來到交易所,不必再去四處打聽找買家,只要把自己的貨物品種和價格標示出來,有意的買家自然會來洽談交易。

如果運來的是緊俏貨,有時可能連入庫都省了,直接在碼頭上搬運換船就是。

“這章程是極好的。”一個操著江淮口音的商人向吳大章拱了拱手,說道:“雖然還有些細緻之處需要完善,但大體上是沒有什麼問題。”

停頓了一下,這個商人又建議道:“如果能從各地的商人中獲取訊息,知道異地商貨的大致價格,並標示公告,或可更加方便行商購貨。”

吳大章示意旁邊的人記錄,笑著說道:“無論朝廷批不批,把想法建議都說出來,總是不虧的。”

說著,吳大章挑了下眉毛,頗為炫耀的神情,卻故意壓低了聲音,拱了拱手,顯得很神秘地說道:“諸位可要知道,這是要經過萬歲御覽的。”

哦?啊?!

聽到吳大章特意加重的“萬歲御覽”這幾個字,商人們發出驚詫的聲音,面面相覷。

吳大章得意地咧開大嘴,胖臉上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條縫。

誰能想到,就在不久前,因為李三才貪瀆案,被罰得哭天嚎地的通州大商人中,就有吳大章呢!

吳大章也沒想到,被罰得肉痛而睡得跟嬰兒一樣(哭一會兒,睡一會兒),竟然會是天大的神轉折。

因為自家兒子吳錚的申辯狀,萬歲竟然又給了通州商人一個重振旗鼓的機會。

只要依法納稅並交上適當運費,不僅可以用空載漕船運輸商貨,沿途鈔關也一律免收放行;

青島開埠,通州商團先拔頭籌,不僅享有一些優惠政策,還至少比別的商人早知道半個月,提前動手了十五天。

憑著這些,吳大章在商會會長的位置上坐得穩穩的。而他的兒子,就是寫申辯狀的吳錚,已經被聖上簡拔,作為使者前往倭國。

因禍得福啊,吳大章看著下面商人們在議論,在研究,胖臉上帶著笑意,可心裡卻有些瞧不起。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俺們吳家祖墳上冒青煙啦,俺也在辦皇上吩咐的差使,和你們能一樣?

………………

在南宋定名的“上海鎮”,延續到明朝的上海縣,也就是後世的上海,林華忠之父林元慶做著和吳大章同樣的事情。

在廈門,是楊天生家族;在廣州,則是海商黃程。

誰也沒想到,朝廷開海禁的力度如此之大,動作如此雷厲風行。

不僅是在倭國的華商措手不及,連國內的很多商人也是手忙腳亂。

要知道,海商如果沒有國內的接洽人,負責給他們採買收購,拿什麼去賺錢?光靠搶嘛,不可能滴!

比如大海商李旦,他的把兄弟許心素便在大陸地區構建貨源網路;泉州晉江商人楊天生,則為顏思齊服務。

新的海關政策和收費標準,“奉書插旗”的準可證制度,以及將在內地逐步實施的控制貨源的“準購”證。可謂是多管齊下,掐住了海商的命脈。

繼續走私?可以,這是防不住的,就象總有人會偷稅漏稅一樣。

但除了被查扣緝拿的風險,你走私出去的商貨賣給誰才是個大問題。

那些花費錢財得到“奉書插旗”的海商,一旦被查到購買走私商貨,便會被取消資格。這可不是大明一家,還有倭國,也不會再允許你靠岸經商。

損失太大,與走私的收益比,很多人都會做出明智的選擇。

走私給西夷,理論上可行。要是幹成了,連身為皇帝的朱由校也會佩服。

當然,你能承擔得起“裡通外國”的叛國罪,敢冒滿門抄斬的風險,那就什麼話也不用說了。

這是對海商的一次大洗牌,也是對內地商人的機遇和挑戰。

眼光敏銳、及時調整的會發家,反應遲鈍、因循猶豫的則會敗落。商場如戰場,不外如是。

而就在商人們為突然到來的變革,各自思慮、籌謀,以求儘快適應的時候。

掀起這場風潮的大明皇帝朱由校,卻並沒把注意力放到這上面。

開海禁、設市舶、建交易所、招海商等等,都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雖然有暇疵,但引起動亂卻是不大可能。

所以,只要折騰不死,他就敢往大裡折騰。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