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獲得怎樣的優越感,只能慢慢摸索,即使找到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也有不同的實現辦法。

你採取怎樣的辦法彌補自卑感,實現優越感,就體現了你的性格,或者按照阿德勒的說法,就體現你的人生態度。

所以在個體心理學看來,自卑感就像是一個在背後提供推力的發動機,優越感就像是一個在前面牽引著你的火車頭,這兩種感情,共同提供了超越自我的動力,讓你在提升自己的軌道上飛奔。

這麼一解釋,楚麗華瞬間明白了,本是事物相輔相成的兩面,另一面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

不過,任何事都是過猶不及,阿德勒特別提醒注意一個問題,就是自我超越當然好,但是千萬不能跑脫軌了,不能因為太焦慮而跑錯方向,進入自卑情結的誤區。

什麼叫自卑情結呢?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就是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不敢面對困難,那就只能把這個問題擺到一邊;然後回過頭來,從亂七八糟的小事中尋找優越感。

大概就是大家所說的紙老虎,其實就是一種自卑情結吧。紙老虎們自己做不好事情,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但是他們可以不讓你批評,把壓制批評這件事做好,他們就能獲得優越感。

阿德勒在自己的書裡記錄了自己一位病人的故事。

這位病人是個16歲的問題少女,她從六七歲就開始偷東西,12歲開始就夜不歸宿,天天出去跟男人鬼混。

阿德勒跟她聊天,發現這個少女從小就沒得到什麼關愛,2歲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媽媽根本不愛她,也不關心她,所以她就心生怨恨。

最後這個女孩自己承認了,說:“其實我不喜歡偷東西,也不喜歡跟那些男生鬼混,我做這些就是想讓我媽看看,讓她知道她管不住我”。

所以她其實是在利用這些行為,報復自己的母親。

阿德勒就說,這其實就是一種自卑情結。因為她在跟自己的母親作對嘛,但是又的確沒有自己的母親強大,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所以只能用其他的方式,比如偷東西,夜不歸宿,來彌補自卑感,獲得優越感。

其實就是在追求優越感的時候跑錯方向了嘛。

除此之外,什麼自閉行為、犯罪、懶惰、青春期叛逆,都是在彌補自卑感、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之中跑錯了方向,沒有樹立好端正的人生態度所導致的問題。

楚麗華想起自己青春期大概在初中時還離家出走過。

也是因為實在得不到父母的關心才出此下策吧?

不然,也不可能讓自己待在加油站這麼顯眼的地方,讓人很容易注意到自己了。

不過,那個時候的自己,雖然離家出走了可是也沒有亂走,亂花錢。

而是一遇到岔路口就左拐,其實就是給自己留了後路的。

只可惜,事情並沒有按照自己想象的那樣發展下去;反而因為這件事,母親還多了一項嘲笑自己的依據。

咦,怎麼又想到母親了呢?

不過,很奇怪,現在想到這裡,心裡也沒有了那種刺痛感了。

是放下了?理解了?還是原諒了?

楚麗華不知道,她看了下時間,晚上九點半,父母應該已經收攤回家吃過飯坐著看電視了。

楚麗華提前在心裡打了很多草稿,才把電話打通。

接電話的是父親,楚麗華先熱絡的和父親聊了天氣和最近的新政策什麼的。

然後,父親抱怨了兩句以後,兩父女就無話可說了。

實在找不到話題,父親想把電話給母親,楚麗華則問他們是不是困了要睡了。

很意外,今天,母親沒有接電話過去長篇大論說一番。

電話,就這樣掛了。

是不習慣還是不踏實?

楚麗華說不清楚,反正就是突然覺得心裡空落落的。

好像有種被排擠在那個家之外的感覺。

真不知道說自己什麼好,指責嘮叨的時候嫌棄,現在不搭理你了,又失落不已。

回頭看了看已經熟睡了的三娃,哦,可能是因為自己有家了,母親終於開始慢慢接受了吧?

想及此處,楚麗華內心酸澀,自己的小家,現在也是支離破碎的。

像是為了逃避這一切,楚麗華又再次埋頭書籍了。

剛才讀到哪裡了?關於人的自我超越吧。

楚麗華在腦海裡回憶了一下,簡單做了一個總結。

我們人人都有自卑感,也都在試圖超越自卑,追求優越感。自卑感和優越感這兩種感情,就是推動你超越自我的動力,也是人類進步的基礎。

但千萬要注意,不能因為過度焦慮而採取了錯誤的辦法,否則就會產生自卑情結,導致自閉、犯罪等等問題。

怎麼做才能改變自己的行為,實現自我超越呢?

楚麗華稍微瞭解一點弗洛伊德的理論,弗洛伊德非常強調童年經歷對人的影響。這也是曾經她一直堅定相信的理念。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弗洛伊德說一個人的人格,在你五六歲的時候就基本形成了。如果你成年後有什麼行為上的問題,比方說膽小害羞,那就要追溯你的童年經歷,看看是不是小時候被什麼事情或者是陌生人嚇到了。

總之,就是往以前看,認為過去的經歷會決定人的性格和行為,所以在弗洛伊德這裡,要改變自己的行為是很難的。

既然阿德勒是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最後又自立門戶唱對臺戲的,那他的理念呢?

楚麗華幾乎是帶著抓住救命稻草一樣的心態往下讀了。

母親的態度讓她心理發慌了。

自己的小家不完整了,大家也不是那麼在意自己了。

她只得嘜頭看書。

個體心理學給了我們一個改變自己的機會。阿德勒也非常強調童年經歷對人的影響,他的病人一旦遇到了什麼問題,他也要去從病人的童年經歷中尋找原因。

但他跟弗洛伊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就是:阿德勒認為,人的經歷不能決定人的行為,因為人可以對自己的經歷進行創造性解讀。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