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償心理有些時候是好的,畢竟可以讓轉移了鑽牛角尖,也確實在某些方面有些領悟了。

但也有跑偏的可能性,一種就是自暴自棄的退縮反應,一種就是過激反應的過度補償。

過度補償是過分放大某一方面的成功或者長處,其實是掩蓋了真實的自卑心理,並不是正視自己的問題去改正,而是從別的方面來證明自己可以。

比如說遊戲上癮的人,很多是因為學習或者工作不順利,就到虛擬世界中打怪、升級,獲得稱號和獎勵;

在學校喜歡打架的孩子,也是透過欺負別人來獲得“我很厲害”的錯覺。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就是因為在女朋友面前覺得自卑,產生了追求卓越的動力,在成功後,透過“炫耀**費”來掩蓋自己內心的自卑感;

當心目中的女神再次出現的時候,他還是覺的自己很卑微,面對喜歡的人還是不能用平等的態度去對待。

用阿德勒的話來說就是,這種爭取優越感的動作總是朝向生活中無用的一面,真正的問題卻被遮掩起來或避而不談。

退縮反應就是在發現了自己的短處後,不去進行補償,而是認為自己就是笨,就是沒有能力,從根本上否定了自己,這樣就容易讓自己的自卑感慢慢地轉化成為自卑情結。

自卑感其實是和我們童年時候父母對我們的態度有著直接的關係。

如果父母包容、愛護小孩,小孩就不容易感受到不平衡;如果他們忽視、冷漠,那麼孩子就容易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容易產生自卑感;如果特別溺愛孩子,那孩子一遇到挫折的時候,就會懷疑自己,或者是過度補償。

比如一個小孩子,她的媽媽經常說隔壁的小明學習那麼好,你看看人家,這時候小孩就會產生自卑感了,覺得我是個笨蛋,媽媽不愛我。

如果媽媽說的是,隔壁小明雖然學習好,但是你也很努力,媽媽相信你能做好,這時候這個小孩就會產生優越感,媽媽是愛我的,我只要努力,就可以超越別人。

所以自卑感帶來的大部分怪異行為,歸根到底都是因為缺愛。小時候的環境沒有辦法選擇,也不是每個父母都會正確地教育孩子,他們都是用自己覺得最好的方式在教育。

有自卑感的人意識到這一點後,就可以試著讓自己忙碌起來,用真正的成績去建立自己的自信,在自卑這件事上,只有自己救自己,別人是沒有辦法的。

回想這些年,眨眼之間已經過去了三十年了。

人生中有幾個三十年啊?

這一想,似乎自己還真沒有什麼事做的特別成功的。

可大的沒有,小的……卻是不少吧?

哈,說這句話的時候,就帶著不自信吧?

看來,李笑來有一句話說得很對,有時候,一種情緒沒辦法改變的時候,就用另外一種替換它。

不如說,高興的時候,肯定就沒辦法悲傷了。

那麼同樣的,有了優越感,自卑感就會被取代吧?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人天生就有自卑感,也天生就有追求優越感的本能。但是追求優越也有兩種,一種是與社會共生的優越,一種是追求個人的優越。

個人的優越,需要的先決條件太多,要不先來與社會共生的優越?

楚麗華在試圖為自己找著捷徑。

阿德勒也非常強調社會文化在個人發展中的作用,他認為與社會共生的卓越才是真正的卓越。

因為雖然我們是獨立的個體,但是就算我們某個人再牛再厲害,也不可能脫離社會存在,我們的成就都是建立在現在社會已有資源的基礎上的。

這種優越感是對比自己,發現自己有進步,發現自己對社會有所貢獻,就和我們所說的縱向比較有點類似。

之前我們也說過,如何建立自己的自信,是拿自己和以前的自己比較,而不是拿自己和別人比較。

同時,別人對自己的敬佩也是我們優越感的來源,這個很容易理解,誰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

同時優越感還有唯一性,這也是我們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部分,既可能是我們在自己專業領域的技能,也可能是我們獨特的性格,也可能是我們之前的特殊經歷,總之都是別人所沒有的東西。這是追求社會共生的優越。

這一看,似乎,自己以前真的也做過不少類似的努力吧?雖然那個時候對這些各種名詞並未知曉。

但追求個人的卓越,楚麗華還是有些放不下。畢竟生活在這樣一個處處有人做對比的社會裡。

這種方式簡單點來說就是透過打壓別人來獲得快感,或者是透過炫耀來獲得關注,透過抨擊別人,讓別人不爽來讓自己痛快,忽視了別人的需要,也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比如說那些喜歡做一些過激行為譁眾取寵的人,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關注自己。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樣的追求優越其實叫作優越情結,就是為了顯眼而顯眼,為了優秀而優秀,覺得快樂的方式就是讓別人一下子感到自卑和不高興。

被阿德勒這麼言辭直接的一解釋,楚麗華有些訕訕。

自己總是說青雲飛是這樣的人,其實自己也未嘗沒有一點這樣的想法。

哪怕,是某個方面比其他人稍微出眾一點,也會讓自己欣喜不已。

特別是還被母親灌輸了和身邊親戚朋友,鄰里鄰居之間的攀比心理。

人啊!雖然嘴上各種嫌棄母親的各種做法,不知不覺間卻還是各種模仿的。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人類進步的底層動力;遺傳等先天因素並不能決定人的命運,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目標,也可以透過與他人建立合作,來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個人價值。

阿德勒這些理念是建立在他個人經歷上的,是他親身測試過有效的。

同時也不是單個案例的特殊,而是自成體系的一流派心理學。

和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三大巨頭。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