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人此起彼伏的點頭中,劉星霆來了一句,“但是從根本上說,我們還不太清楚針灸到底是透過什麼生物學過程發揮作用的。”

因此,這才是懷疑和疑惑的根源,人類天生會對自己不瞭解的事物產生排斥。

楚麗華似是突然靈光一閃找到了緣由。

——“在中醫理論裡,經絡是執行氣血、貫通人體五臟六腑的通道,而穴位則是經絡上重要的節點。

只有在特定的穴位下針,影響特定經絡的執行規律,才能起到預想的作用。

艾灸則是針之所不能,艾灸之。道理是的一樣的。

但是,現代生物學並沒有找到所謂的經絡、穴位這種東西到底有沒有可靠的物質基礎。

既然不知道穴位到底是什麼,在不同地方針灸、艾灸到底有什麼區別,也就成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此前,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在《神經元》雜誌發表過論文,部分的解釋了針灸的作用基礎。

特別是透過兩個不同穴位的比較,解釋了為什麼針灸不同穴位能起到不同的作用。

這項研究的設計非常復雜,這裡我為大家提煉一下其中精髓。

簡單來說,哈佛大學的馬秋富實驗室重點關注了兩個穴位——位於小鼠後腿上的足三裡和位於小鼠腹部的天樞穴。他們發現,用電針刺激天樞穴或者足三裡,都能很好地減輕小鼠的敗血症病情,把患病小鼠的死亡率降低2/3。

但是兩個穴位對針灸的反應,卻存在很微妙的區別。具體來說,刺激足三裡只需要0.5mA的微弱電流,而且不管是小鼠得敗血症之前預先刺激,還是得病之後再刺激,治療疾病的效果都不錯。

相反,如果刺激天樞穴的話,就一定要3mA的高強度電流才管用,而且一定要發病前預先刺激,發病以後再刺激反而會讓病情惡化。

換句話說,下針的部位、下針的強度和下針的時機,三者共同性決定了針灸的效果。而這些指標,本來就是針灸技藝裡特別重要的。

從這個角度說,這項研究雖然不能說是給傳統針灸技藝背書,但至少說明傳統針灸經驗裡的很多關注點可能還真是有現實意義的。

為什麼會存在這些區別呢?

馬秋富教授的團隊對此做出了一些解釋。他們證明,在不同的部位下針,啟用的是不同的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

低強度刺激足三裡,能夠透過迷走神經系統刺激腎上腺分泌多巴胺等神經訊號分子,起到降低炎症反應的作用;

而高強度刺激天樞穴,則是透過刺激脾臟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來調節炎症反應。

如果分別殺死這些神經細胞,針灸這兩個穴位的作用就會消失。

換句話說,所謂的不同穴位,其實就是能夠和不同的神經系統產生聯絡的身體位置。

這樣看來,傳統醫學裡那麼多的穴位、複雜的針灸、艾灸手法,可能就是為了保證在合適的時機、合適的位置,對人體的神經系統進行合適強度的刺激。

這應該是生物學家能對針灸做出的比較合理的解釋了。

當然,傳統醫學主要是對經驗的總結。既然是對經驗的總結,裡面一定是魚龍混雜,因為古代醫生很難判斷什麼經驗是真正有效的、什麼經驗僅僅是偶然的巧合,甚至是完全錯誤的。

打個比方,一包草藥煮好喝下去,或者一針紮下去,患者覺得舒服多了,很多時候醫生們並不知道到底是草藥或者針灸的作用,還是安慰劑效應,又或者患者的疾病本來就會慢慢好轉。

也正是因為這樣,很多研究者一直努力用現代科學和醫學的邏輯重新梳理和檢驗傳統醫學的經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而我們現在,也同樣可以艾灸和安慰劑效應雙管齊下,以此來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畢竟,我們艾灸的穴位,都是無論上小學,初中還是高中,都經過驗證對眼睛好的眼睛周邊穴位。

不過,以我對中醫的研究,其實再加上足三裡,三陰交和湧泉穴,以及適當的百會穴給風池穴,效果會更加好的。

畢竟,調理眼疾,肝腎功能和脾功能是起關鍵作用的。

腎為先天之本,主水,肝和眼睛的歡喜相信不用我說了。

至於脾,則是後天之本,主要負責運化功能。

這些穴位,大家可以先自己試試找找,找穴位的方法,如果大家不知道的話,我接下來先說說足三裡這個穴位給大家做個示範。

剛才我跟大家分享那項研究,對於我而言,一個特別重要的啟發是該如何定義穴位的。

傳統醫學的實踐裡,很多穴位的具體位置是挺模糊甚至存在爭議的。

比如足三裡,大致位置在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的地方。

不同的患者、不同的醫生,可能找到的足三裡位置都有細微的差別。

不過,有一點我們是不用擔心的,艾灸的好處在於,穴位找的哪怕不是很精準也沒有關係。

我們所說的學位通常是一個點,但是艾灸往往是一個面的。

面那麼大,總會報告進去的。

還有些穴位,甚至不同醫書的記載都無法統一。既然是這樣,我們有沒有辦法給穴位做出一套客觀的定義標準呢?

拿足三裡和天樞穴做例子吧。根據剛才的研究分享,現在我們知道,這兩個穴位能夠啟用不同的神經系統組分、降低炎症反應。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可它們到底是怎麼和不同的神經系統組分聯絡起來的?是不是因為這兩個穴位的皮膚下面分佈著很多特殊的神經末梢,能夠傳遞特殊的神經訊號?

如果確實如此,穴位的位置是不是可以乾脆根據這些神經末梢的分佈來定義?

做個CT掃描就能定位,不需要用類似幾根手指寬這樣的模糊描述了。

類似的,我們是不是還能發現一些新的穴位,也就是那些和特定神經系統有緊密聯系的身體表面部位?”

劉星霆的反問,反而讓楚麗華有種自豪感,自己其實一直都是都在科技前沿的嘛!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