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楚,你這個期待的好處和經驗的好處就是有沒有真實經歷過吧?可是你之後又說的靠彷彿並想象出來,再重複,這樣靠譜嗎?”

四號很明顯是很認真再聽,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

——“是的,這兩個聽上去似乎是很矛盾的,但是,我這是把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給結合起來運用的。

前面我說的期待的好處和經驗的好處是從心理角度去解釋為什麼我們會這麼難以改變固有的自認為不好的行為習慣。

而後面我說的利用自己的潛意識和想象模仿等行為加深我們對需要改變的情景的模擬,從而利用強大的潛意識來改變自己。

這是不衝突的,我剛才給大家說的壓箱底的秘密。

但是要從中解釋一下其中的原理才更加有說服力。

積極的期待是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的。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

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呢?皮格馬利翁其實是一個希臘神話中國王的名字,這個國王對凡間的女子都不感興趣,卻愛上了自己精心創造的少女雕像。

沒想到女神維納斯被皮格馬利翁的執著感動後,賦予了這座雕像生命。皮格馬利翁美夢終於成真,娶了這位美女為妻。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就用皮格馬利翁效應,來指代人們自我實現的預言。

這一現象確實得到了心理實驗的證實。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找到了一個學校來做調查,然後告訴老師,號稱他們發現了其中的18名學生智商更高;其實這18名學生只是他們隨便亂選的,誰知道後來這18名學生確實成績上升了,而且越來越優秀。

這是因為老師們認為他們是天才,所以課堂上更加關照他們,釋放了‘你很優秀’的資訊,受到這些資訊的影響,學生果然學習更加賣力。

皮格馬利翁效應說的就是,你期待什麼就會得到什麼,你對一些人賦予了強烈的期待,那這些人就會朝著你希望的方向發展。所以有時人們也稱它為期待效應。

我們既可以被權威期待的效應變成他們口中的新我們,也可以利用這個效應,來自我期待,從而達到形成新自我的效應。

我理解這個,也是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來自我催眠的。

我曾經是一個權威期待出來的反面例子,後來有幸接觸了心理學,才得以進行了自我的救贖。

歸根到底,經驗的好處就是因為我們已經待在心理舒適區很久了,改變會讓我們害怕。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的老布,他被關押了50年,幾乎在監獄裡耗盡了一生的光陰。當他獲知自己即將刑滿釋放時,不但沒有滿心歡喜,反而差點精神崩潰。

因為他已經熟悉監獄了,離不開監獄。為此,老布不惜舉刀殺人,以求在監獄裡繼續服刑。再一次出獄的時候,他甚至選擇了自殺。監獄雖然不舒服,但它是老布的心理舒適區。

老布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有時候,人們即使處於很痛苦、很艱難的環境中,仍然不願意改變,這就是一種心理舒適區,因為人們熟悉它。

就好像我們有時候,明知道自己在做的一些事情,比如打遊戲、看各種肥皂劇之類的是不利於自己的成長的。但是,因為已經築建了心理舒適區,想要改變,就很困難。甚至,像老布那樣直接以極端的方式選擇逃避。

而我後面說的利用想象中的感受,一定要細緻到彷彿你的毛孔都可以感受到它。

從老布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有時候,人們即使處於很痛苦、很艱難的環境中,仍然不願意改變,這也是一種心理舒適區,因為人們熟悉它。

心理舒適區到底有什麼好處,讓人欲罷不能,明明想要改變,卻總是改變不了呢?

簡單來說,它能帶來的最大好處是控制感。

控制感是每個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安全感的來源。我們大部分的應對方式,最初都是用來應對焦慮情緒的。

越是感受到威脅、焦慮,就越需要控制感,人就越容易抓著已有的應對方式不放。

而走出心理舒適區意味著,我們放下了以前用來應對焦慮的武器,重新面對焦慮,尋找新的適應辦法。

這是情感的大象很難忍受的。所以,對焦慮感的迴避和對控制感的需要,經常會讓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應對方式上來,這也給行為的改變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楚麗華說到這裡,偷偷看了一下遠處帶著小七的青雲飛,確定離得遠,聽不到她說的話的時候,又故意壓低了聲音,接著剛才的話說,“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我從小的生活環境就是寄養一家親戚,相處不好了,就再換一家親戚。

所以,從最開始的對父母很期待,到後來發展成了對撫養者的期待;再後來,就不再期待,只想著換新的了。

後來,我長大了,開始構建自己的親密關係了。可是只要一相處不愉快了,我第一個想法就是換了他,重新找一個就好了。

如果下一個不行,就再換一個。但是,有意思的是,只要分開了。反而還會有所期待。

我發展出了這樣的心理,就因為這種方式我最熟悉,能讓我有控制感、安全感。即使最開始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應對方式,還是按著這個方式在走。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歷中發展出來的應對方式是:不對關係抱有期望,隨時準備離開,換一個人繼續和自己生活。

這種應對方式不適用於兩個人在一起的生活,而適用於處理兩個人不在一起時產生的分離焦慮。

為了配合這種應對方式,我寧願選擇兩人分開的生活去懷念彼此。因為這種方式我最熟悉,能讓我有控制感、安全感。

即使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應對方式,還是按著這個方式在走。

這是心理舒適區最特別的地方:人不是根據現在的生活去選擇合適的應對方式,而會根據熟悉的應對方式來建構現在的生活。”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