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這一次開口所說的,算是讓大家比較震驚了。之前,她可是說的都是別人的故事啊!

這回,大家相當用心的豎起了耳朵。

——“他朋友曾私下說,你倆家庭收入差太多,各方面都有很多差距。

可他說:“羅馬神話裡尼普頓就是波塞冬,拿棉花糖就能做甜品,除了貓薄荷還有啥能征服一隻貓,這些都是她讓我知道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理由很無厘頭,但他想說的是我們彼此互補,總能看到對方最好的一面。雖然有時候,消費上有些出入,他買的禮物我是真的送不起,但這並不影響我們享受甜甜的愛情。

我倆書架上都有一本《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最讓我嚮往的不是死生契闊,而是這一刻,是你,是你,就是你。

裡面有一段話很經典的,

——荷西說:你是不是一定要嫁個有錢人。

三毛說:如果我不愛他,他是百萬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愛他,他是千萬富翁我也嫁。

荷西說:說來說去你還是要嫁有錢人。

三毛說:也有例外的時候。

荷西說:如果跟我呢?

三毛說:那只要吃得飽的錢。

荷西思索了一下說:你吃得多嗎?

三毛小心的回答說:不多,不多,以後還可以少吃點。

所以,別把“門當戶對”完全等同於對方的思想和三觀。這也許是影響因素之一,但無法直接畫上等號。

彼此喜歡,思想同頻,三觀一致才等於般配,而喜歡才是般配的前提。

其實,我一直覺得成年人的戀愛,麵包和玫瑰都是剛需。

但細分下來,麵包和玫瑰是有出場順序的。

麵包是這段感情更進一步的基礎,而玫瑰才是愛情的開始。

很多人認為“門當戶對”是必要條件,是覺得如果差距太大,日後總會滋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分歧,風花雪月遲早會敗給柴米油鹽。

這也是為了不浪費彼此的青春,如果最後走不到一起,還不如從未開始過。

可我在想,難道一段戀情不能走到最後,它就不該開始嗎?

我們太小看愛本身的力量了。

我和前任的分開,從未讓我後悔曾經選擇在一起。

他後來要出國深造,家裡面也有移民的考慮。幾年內是不會回國發展的,分開是我提的,其實這是我們都清楚的結局。畢竟之後的距離,可不僅僅是一班飛往澳大利亞的航班那麼簡單。

我們分開挺長一段時間了,現在想想都還有遺憾和難過。

我問過自己很多次,如果當初知道一定會分開,我還會和他在一起嗎?

我的答案:我還是會答應他。

不只是他,我每一個“前任”,就算已知結局,即使有的分手並不體面,那些沒走到開花結果的過去,都不該被否定。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過:

總有那麼一個人,即使他沒和你走到最後,

你還是不後悔曾牽過他的手。

在我看來,“門當戶對”最多就是愛情的充分非必要條件。

就像是微報讀者耳東說的:“必要條件,在我看來太刺眼了。”

我覺得交往前考慮對方的物質條件,家庭條件這些實際問題。沒有錯。

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我想要純粹的愛情,你想要門當戶對的物件,都是個人選擇。

沒有高下之分,無非左右之別。重點是得搞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

對於信仰愛情的我,喜歡卻臨陣退縮,真的太慫了!

你可能會想這種“奮不顧身”的戀愛,充滿了幼稚和不現實的危險。

可戀愛從來就不是一門穩賺不賠的買賣,區別只是你要規避得失還是孤注一擲。

前者未必一定贏,後者至少全情投入過。

也許很天真,但“始於心動”這四個字足夠有力量。

這年頭,真愛降臨的幾率比勞動致富低多了,

如果你遇見了,答應我:抓住它!”

誰也沒有想到,大大咧咧的西瓜居然有過這樣的經歷,同時,還能有這樣純粹的心態。

——“你說的是愛情啊,結婚要是能宛如戀愛一般不需要考慮條件,那天底下就沒有分手離婚的事了吧?

當然我也希望大家能一如既往相信愛情,再考慮婚姻。

戀愛不需要門當戶對,結婚是絕對需要的。任性了開始,那就得承受得了結果。”

櫻桃剛才還喜氣洋洋的小臉,現在又有些惆悵了。

——“說真的,如果是幾年前的我,看到這四個字肯定嗤之以鼻。

這不就是傳統的“中國式相親”最看中的條件嗎?

這種觀點未免太過時了些……

別說戀愛自由了,在這個網戀都能甜甜蜜蜜結婚的時代裡,還堅持這種封建思想,未免太狹隘了。

然而現在的我,經歷過幾次不太轟轟烈烈,但實屬鬧心的戀愛後……

唉,古人誠不欺我。

經歷了感情風雨的人才會明白,所謂“門當戶對”,可不是單純物質條件的匹配,更多的是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無法拿既定標準衡量的軟體。

比如我一姐們自從五年愛情長跑宣告失敗後,在感情方面就變得特別理智。

她現在奉行一句話:

“理性的開始,感性的維持。”

之前有一個小夥子追求她,她也比較有好感,可是問了對方家庭背景後,斷然拒絕了男孩子的追求。

理由很簡單,不滿足“門當戶對”的條件。

她自己算是個小富之家,父母做生意的,在我們二線城市有三套房產,老家還有一處房子等待拆遷。

追她的那個男孩是小鎮家庭,掏不起房子首付,男孩平均工資也就三四千塊,兩個人生活背景太不對等了。

不過,這種確定關係之前就追問對方家庭背景的行為,多少還是太敏感了些。

男孩覺得,他們兩個還沒開始呢,就因為家庭的原因提前將這段關係宣判了死刑?

這未免也太現實、過於勢利了。

然而,仔細詢問過朋友,我卻理解了她的擔憂。

家庭背景,更多決定了一個人的認知。

大家所強調的“門當戶對”實際上是家庭環境與成長經歷。”

好久沒有開口的楚麗華突然發表意見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